鄧志園,朱海東,王朝棟,劉水麗
(北京中農富通園藝有限公司,北京 100083)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根本。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和深化,“三農”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和諧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點。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逐漸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機械化的生產方式,現代農業園區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領頭羊”,對農村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示范引領作用至關重要,要結合我國農機具的實際情況,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研發適合現代農業園區使用的標準農業機械,提高機械化生產水平和勞動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為了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園區經營者的積極性,使農機市場變得更有活力,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現代農業園區的機械化、規模化發展,有效帶動了農村消費及農村經濟的繁榮發展[1]。
隨著我國農業科技的快速發展,投入現代農業園區的農機具種類也趨于多樣化,不僅加快了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打破了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窘境,還實現了農產品市場的供需平衡,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農業機械的廣泛使用,不僅解放了勞動力,還提高了生產效率,但也存在農機具裝備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如糧食作物的機械化水平高,高效生產的蔬菜作物的機械化水平較低。因此,現代農業園區的機械裝備仍需較長時間的發展,才能滿足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需求。
部分現代農業園區的經營者缺乏遠見,雖然認同引進先進的農業機械裝備,但未真正落實。原因主要有3點:一是現代農業園區在建設期投入了大量資金,但在短期內得不到回報;二是缺乏農業機械管理人才;三是前期建設投入的資金量大,導致后期運行階段缺乏資金。另外,部分現代農業園區因勞動力富余而未投入使用農機具。
現有的農機化服務體系在農機產權制度改革以后逐步退化,難以滿足現代農業園區的生產需求。農機裝備比較落后,且缺乏專業的農機技術人員。從業人員年齡偏大,文化程度較低,對新知識、新技術、新機械的接受能力較差,與現代農業園區的農機化服務體系不相匹配。另外,部分農機的操作較為簡單,對駕駛員的要求不高,沒有駕駛證也可操作,但大部分操作人員缺乏專業知識及農機具維修保養意識,對農機具使用說明更是置之不理[2]。
農機裝備發展緩慢,可供選擇的特色農機裝備少之又少,無法滿足現代農業園區各生產環節的需求。農機具的發展缺乏創新,不能與時俱進,仍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現代農業園區所需的小型、高效、環保的農機具未被列入政府補貼范圍內,降低了現代農業園區經營者投資農機具的積極性。部分現代農業園區經營者沒有認識到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性,缺乏對農機裝備的深刻了解,開展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
推進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園區適應新的發展形勢的必經之路,為了提高現代農業園區的經濟效益和農民的收入,促使現代農業園區快速、良性、高效發展,針對農業機械化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政府部門應在政策上支持現代農業園區機械化發展,在資金方面加大工業反哺農業的力度,促進農機市場的發展。完善農機化及農業現代化的有關規劃、發展方針和優惠政策,從工業利潤中拿出一部分增加財政補貼,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拓寬農機購置補貼范圍。
目前現代農業園區的品種選型、生產方式已多樣化,因此也要求農機具的種類及功能多樣化。要因地制宜地根據現代農業園區生產過程中的關鍵流程及工序配置相應的農機具,切實解決農作物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把有限的國家補貼資金優先投入到更關鍵的節點,充分發揮國家補貼資金的扶持作用。
目前,現代農業園區的農機具操作人員為生產人員,缺乏農機具操作的專業指導人員。應對農機具的操作方法給予專業指導和培訓,完善現代農業園區內實操人員考核制度,確保操作人員考核合格后再上崗。另外,要提高現代農業園區農機具操作人員的農機具維護保養意識,定期組織操作人員與農機生產企業的相關人員進行技術交流,延長農機具的使用壽命,為現代農業園區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為了推進現代農業園區農機具的發展,需深入了解園區在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機械設備,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研發出低成本、低能耗、零污染且符合現代農業園區實際生產的農機具,彰顯農業機械節省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及農產品品質的優勢,提高特色農機具在現代農業園區中的普及率。
為了提高現代農業園區的機械化水平,應配置現代農業園區急需的農業機械,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并創新研發新的裝備,在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農產品品質的同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