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宣
(甘肅省莊浪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莊浪 744600)
在1978—2017年的發展中,莊浪縣形成了“莊浪精神”[1],莊浪縣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農業技術干部的奮勇拼搏下,農民群眾的積極勞作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力深化改革,突出農業結構調整,強力推進項目建設,集中突破農業重點工作,將全縣農業發展推向了一個又一個高峰,為整縣脫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78年,莊浪縣總耕地面積6.49萬hm2,農作物總面積6.47萬hm2,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78萬hm2,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包括冬小麥、春小麥、馬鈴薯、玉米、黑麥、糜子、蕎麥、蠶豆、谷子等,其中小麥面積1.81萬hm2,馬鈴薯面積0.79萬hm2,玉米面積0.61萬hm2,糜子面積0.41萬hm2,其他糧食面積1.16萬hm2,糧食總產5.6萬t,其中小麥總產1.5萬t,馬鈴薯1.4萬t,玉米1.65萬t,糜子0.5萬t,其他糧食0.55萬t。全縣豬、雞、牛商品畜禽飼養量分別為9.2萬頭、18萬只和1.2萬頭,出欄量分別為2.1萬頭、5.1萬只和0.2萬頭,肉類總產量1 426 t,禽蛋產量205 t,奶類產量50 t;農業總產值2 743萬元[2]。
2017年,莊浪縣總耕地6.11萬hm2,農作物播種總面積8.36萬hm2(包括復種作物面積0.15萬hm2),其中糧食作物6.91萬hm2、油料0.47萬hm2、蔬菜0.83萬hm2,其他作物0.15萬hm2,糧、油、菜總產量分別為21.4萬t、0.79萬t、30.68萬t。全縣牛、豬、雞、羊飼養量分別達到13.1萬頭、28.2萬頭、145萬只和1.2萬只。出欄量分別為3.86萬頭、14.5萬頭、54萬只和0.5萬只。肉蛋奶總產量達到3.63萬t。草原植被覆蓋度達到76%。農機總動力達到34.1萬kW,農業總產值264 825萬元[3]。
40年來全縣糧食總量翻了兩翻,農業生產總值比1978年增加了90倍。畜牧業總產值較1978年增長126倍,確立了農業產業結構現狀,樹立了“梯田產業強縣和生態文化名縣”的總基調,這一翻天覆地的成效得益于農業的不斷改革。
20世紀60年代起,莊浪縣豎起了興修梯田的大旗,實施了治理荒坡耕地、保護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通過梯田的建設,實現了坡地變平疇,使當初跑水、跑土、跑肥的荒坡“三跑田”變為保水、保土、保肥的梯田“三保田”,使土壤養分、水分等土壤理化狀況得到了顯著提高,徹底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為莊浪縣發展生態農業、特色產業,推廣旱作農業技術、機械化應用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幾代人的艱辛努力,建成了舉世矚目的莊浪梯田,被水利部授予“中國梯田化模范縣”,為莊浪縣打造梯田產業強縣和發展現代農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產業脫貧夯實了基礎。
改革開放初期,糧食種類呈現多樣化,主要種植種類包括冬小麥、春小麥、馬鈴薯、玉米、黑麥、大麥、糜子、蕎麥、莜麥、蠶豆、豌豆、谷子、胡麻等,經過40年產業結構不斷調整,逐步實現了由低產作物向高產優質作物轉變,壓縮了禾田(大麥與扁豆混種)、黑麥(洋麥)、高粱、谷子、糜子、莜麥、豌豆等作物面積,形成了如今以蘋果為主導產業,馬鈴薯、蔬菜、中藥材為區域特色優勢產業,玉米全膜雙壟溝播馬鈴薯黑色全膜壟作側播為主的旱作農業發展體系,實現了糧食產量的連年豐收,糧食單產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高產記錄,徹底解決了全縣人民的吃飯問題,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樹立了農業強縣的典型。
作為傳統農業大縣,農業生產力水平的高低,決定著農業發展的方向。40年來,莊浪縣耕種方式發生了改變,由傳統牛耕向機械化的轉變,標志著農業現代化的開端,農業器械逐步實現了自動化,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尿素、磷肥等化學肥料的使用,使土壤肥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糧食作物對土壤元素的利用達到了最大化,高效農藥的使用為糧食生產起到了保駕護航,確保了作物免受病蟲害的侵蝕,農用地膜的應用,實現了跨季節保水,集無效降雨為有效降雨,解決了旱地梯田缺水的難題,榮獲“全國水土保護生態文明縣”稱號。通過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形成了農業產業化新格局,確立了以蘋果種植、畜牧養殖為主導產業,馬鈴薯、蔬菜、中藥材種植為主的區域特色產業,為莊浪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確立了方向。
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傳統粗放農業已不適應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不斷有新的種植模式代替舊的種植模式,例如小麥播種方式從露地條播-白色地膜穴播小麥—白色膜側小麥—白色全膜覆土穴播小麥—黑色全膜壟溝穴播,從900 kg/hm2的低產田到6 750 kg/hm2的高產田。從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引進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脫毒馬鈴薯原原種“霧培法”生產技術,改變了傳統的基質栽培繁育原原種模式,使馬鈴薯原原種單株產量由1.5粒提高到40粒,莊薯3號脫毒種薯已推廣全國7省(區),確立隴東地區最大的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基地。在良種選育方面,先后選育出河薯系列、莊薯系列馬鈴薯新品種6個,其中選育的新品種莊薯3號獲2012年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掀起了種子改良的熱潮。露地蔬菜到設施蔬菜大棚的發展解決了莊浪縣冬季無蔬菜的困境,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及莊薯3號[4]等優質種薯的推廣應用,促進了馬鈴薯產業發展的飛躍,病蟲害綜合防治、測土配方施肥等高科技的應用實現了農業生產的精量化,確保了農藥、化肥使用的零增長,實現傳統農業向綠色高效農業的轉變,榮獲“全國科技進步縣”。
農業技術的發展,實現了用科技防災減災,變被動抗災為主動防災減災。興修梯田解決了保水的問題,而秋覆膜、頂凌覆膜實現了集雨保墑、秋雨春用、增溫集熱的作用,解決了干旱的困境,促進了作物的生長。通過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輪作倒茬進行土壤培肥,改變了土壤肥力,提高了作物耐旱、耐寒能力。通過建設日光溫室、塑料大棚,利用滴灌、噴灌等節水技術,實現了人工智能抗旱減災。通過對病蟲發生規律和防治技術的研究,有效提高了病蟲害防治能力。
一是品種實現了良種化。利用動物人工授精技術,良種普及率達到95%以上。二是環境實現控制化。規模養殖場實現了地熱供暖,水簾調溫,鋼床定位,自動飲水、自動供料、自動控溫、自動通風,自動清糞、自動揀蛋、視頻監控等現代養殖技術全面推廣應用。三是飼料實現全價化。基本實現全價商品料,配合飼料應用率達到80%以上。四是防疫實現程序化。健全了縣、鄉、村三級動物防疫網絡,保障了畜牧業健康發展。五是養殖實現規模化。全縣建成標準化養殖場(小區)175處,基本實現了畜牧產業向現代化、標準化、安全化、產業方向邁進的歷史性跨越。實現了規模、科技、產量和效益的同步提高,成為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走出了科技養殖的新路子。
一是農業現代化水平不高,先進農業機械應用范圍不夠廣泛,制約著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二是政府購買服務體系剛剛起步,服務組織不夠全面,影響社會化服務的全面推進。三是地方財政資金緊缺,政策性土地流轉激勵措施不夠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相對滯后。
第一,加強農業現代化建設。強化農業隊伍建設,不斷引進農業新技術,加大新型農機具的引進,拓展農機補貼范圍。
第二,完善政府購買服務體系。鼓勵當地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積極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建設,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培訓,確保建設一批服務能力強,設備器械優良,熱衷農業生產的服務隊伍,開展農業全程化服務。
第三,健全土地流轉激勵措施。充分利用好企業融資、精準扶貧貸款政策,鼓勵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進行土地流轉,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提高土地利用率,帶動貧困戶增加經濟收入。
第四,拓寬農業保險全覆蓋。不斷拓寬農業保險范圍,確保農業生產有效益,激勵農民種糧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