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武志遠
(1.甘肅省成縣農業執法服務中心,甘肅 成縣 742500;2.甘肅省成縣種子管理站,甘肅 成縣 742500)
成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屬長江上游嘉陵江流域,地處我國南北農業分界線的秦淮線上,具有過渡類型的氣候特征,四季分明,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2.5℃,無霜期150~220 d,境內最高海拔2 377 m,最低海拔750 m,年平均降雨量637.0 mm,全年日照平均時數1 316.7 h。全縣土地總面積1 701.30 km,其中耕地39 960 hm2,境內有“一江三河”。縣內山清水秀,土壤、氣候、光照等自然條件適宜中藥材的的生長,生物多樣,資源富集,曾被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稱為“復雜的寶貝地帶”。
成縣種植中藥材歷史悠久,是傳統的中藥材生產之縣,據統計,全縣藥用植物現達到137科、479屬、724種。動物性中藥材達到35科、36屬、40種,礦物性中藥材達10種,桔梗、苦參、黃芩、金銀花、柴胡、防風、杜仲、辛荑、半夏、豬苓、五味子等品種在全縣17個鄉(鎮)均有種植。截至2020年底,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4 587 hm2(包括上年留存面積2 933 hm2),中藥材采挖面積1 667 hm2,采挖總產量達2 300萬kg,總產值達5 774萬元。參與種植農戶2.93萬戶,14.78萬人,藥農人均增加收入626元。中藥材種植已成為鞏固脫貧成效,增加種植戶收入的重要產業之一。
目前,成縣形成商品用量較大的中藥材有40多種,其中大宗藥材主要有桔梗、苦參、柴胡、杜仲、黃芩、天麻等。全縣桔梗種植面積目前已達到2867 hm2,苦參種植面積733 hm2,半夏種植面積267 hm2,柴胡種植面積233 hm2,其他種植487 hm2,優勢品種已基本形成規模。成縣中藥材種植地塊大多以南北二山的林緣地帶和撂荒地為主,充分利用核桃樹林下資源優勢,發展中藥材產業。
成縣先后注冊成立鑫園、鑫地、綠益、榮豐、惠豐金銀花、廣豐皇菊等56個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建設規范,運營良好。其中,國家級示范社成縣鑫園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是集種植、加工、銷售、中藥材種子繁育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合作社,發展種植戶5 500多戶,其中貧困戶573戶,發展種植面積2 000 hm2,種植范圍輻射隴南的成縣、康縣、西和、徽縣、兩當等5縣。已建成6 000 t中藥材初加工生產線,桔梗菜加工生產線、農產品加工生產線、蒲公英等代用茶加工生產線、核桃系列產品加工生產線。
成縣千畝以上中藥材標準化基地示范點累計達12個,鐔河鄉成縣鑫園中藥材專業合作社建成100 hm2桔梗標準化生產基地示范點,陳院鎮梁樓村新建成133 hm2苦參、桔梗、金銀花為主的中藥材標準園生產示范基地,紅川鎮韓莊村、黃渚鎮麻石村、雞峰鎮下莊村建成307 hm2金銀花、苦參種植示范基地示范點等。示范點的建設有效提高了藥農的經濟收入和專業合作社組織化程度,對全縣中藥材產業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成縣中藥材種植地塊多為南北二山的林緣地帶和撂荒地,主要利用核桃樹林下資源優勢,大規模整村整社集中連片的中藥材產業基地還不是很多,且中藥材種植往往是品種多而全,規模小而散,產出低而少。以成縣鑫園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例,年發展桔梗333 hm2,分布在城關、小川、店村、雞峰、鐔河、黃陳等鄉(鎮),隨處可見中藥材,很少能見整村田。
中藥材專業合作社之間聯系不夠緊密,不能很好地互幫互助、抱團發展,有些專業合作社與種植農戶簽有購銷合同,當藥材價格上揚時,一些農戶受利益的驅動,存有私自采挖自行交易的現象;當藥材價格下滑時,個別合作社的收購能力受資金影響,明顯存在消化不力的現象。專業合作社整體帶動能力不強,農戶增收不明顯。
56個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僅成縣鑫園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紅川惠豐金銀花種植專業合作社等為數不多的合作社進行中藥材深加工,大部分仍是帶土銷售的初級產品,中藥材深加工能力不足,產業鏈短,產品研發人才匱乏。目前,唯有成縣鑫園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創新研發藥食同源產品,開發了“仲鑫園”桔梗菜和蒲公英飲用茶產品等中藥材系列產品。即便有的專業合作社開發中藥材產品加工,如牡丹油、金銀花茶等,市場占額小,銷量少。往往是要么研發不出產品,要么就是研發出的產品難以使消費者接受和認可。
由于藥材的特殊性,中藥材價格起伏不定,忽高忽低,直接影響種植戶的積極性和種植面積的增加,加之大部分中藥材生產需2~3年時間,收效周期長,投工多,受自然環境制約,種植規模擴展慢,銷售渠道不暢,直接影響種植戶的積極性和發展意愿。
要借助鄉村振興的東風,進一步擴大適應本縣種植的桔梗、苦參、金銀花等中藥材種植面積,提高種植標準和技術服務,提升藥材質量;對于區域種植具有優勢的品種,按照“突出優勢、積極培育”的原則,優先對地標產品進行區域保護。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在政策引導、資金扶助上給予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及大戶適當傾斜,以鼓勵和支持中藥材產業發展。依據“特中特、優中優、精中精”的指導思想,申請若干個地理標志產品,打造一批在省內外有影響的品牌,以提升中藥材產品的競爭力。
在做大做強“仲鑫園”桔梗菜和蒲公英飲用茶產品等中藥材系列產品的同時,對于藥食同源系列藥材,不斷進行食品領域的深加工開發,向普通消費市場延伸,擴大產品市場;開發養生保健系列中藥材產品,以養生館、藥浴館、滋補湯類等為平臺,開發系列產品服務體系,擴大藥材消費市場。
組織縣內中藥材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農莊、中藥材種植大戶能人等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成立中藥材產業協會,組建中藥材產業航母,有效合作,整合資源,抱團發展,強強聯合,提高發展能力和抗風險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優勢。
繼續采用線下和線上相結合的方式,多渠道引導中藥材種植企業、合作社進行營銷活動;要積極參加國內舉辦的中藥材交易會,開展卓有成效的中藥材宣傳推介活動;擴大本縣中藥材在省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讓更多的省內外中藥材企業及經銷商知曉成縣中藥材,選購成縣中藥材,食用成縣中藥材。利用成縣核桃節等縣上大型會,邀請外地客商來成縣實地考察,積極對外推介中藥材產品,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做好宣傳工作。
鼓勵支持有影響、有實力的企業及有技術的專業人士參與到中藥材產業的綜合開發中來,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條;積極申請省、市中藥材項目對成縣中藥材產業開發的支持力度,廣泛宣傳動員中藥材種植戶積極購買農業保險,以提高種植戶抗風險能力,讓中藥材種植戶熱心、安心、放心種植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