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兆利
案例:個體工商戶蔡某經營著一家農資超市,經營范圍為農藥、化肥、農膜、不再分裝的包裝農作物種子等。農民孫某從蔡某處購買除草劑用于田間噴施后不久,發現所種植的水稻大面積枯萎。經農業事故鑒定中心勘驗鑒定,結論為水稻枯死為除草劑藥害,田間絕收面積近6 畝。雙方經協商未果,孫某訴至法院,要求蔡某賠償全部損失。法院審理認為,根據《農藥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被告作為農藥經營者應當履行向購買人告知農藥使用方法、用量、使用范圍的法定義務。涉案除草劑的使用說明明確載明用于大豆田間除草,未載明可以用于稻田除草。蔡某違反該農藥的使用說明將農藥出售給孫某,存在明顯過錯,對原告的損失應承擔主要責任。同時,孫某在購買該農藥后未認真閱讀藥品使用說明并正確使用,未盡到一般注意義務,應承擔次要責任。根據雙方的過錯程度,法院判決由被告承擔70%的賠償責任。
點評:農資是農作物茁壯成長并獲得豐產的基礎和保證,事關收成和餐桌安全。因此,國家對于種子、農藥、化肥的生產、銷售給予高度重視和嚴格管理,對于違法經營農資造成農民損失的,依據情節不同分別責令其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現行《刑法》中,對生產銷售假劣農資產品的行為實行嚴厲打擊,只要使農業生產遭受較大損失,無論銷售金額大小,一律定罪處罰。對于情節輕微,尚未造成農業生產較大損失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但生產或銷售方需要依照《民法典》《產品質量法》等法律法規承擔違約和賠償責任。那么,農民在購買農資時要注意哪些事項呢?
一、正確購買農資。一是要從正規渠道購買,包括農資部門下設的經銷網點、供銷社系統下設的經營點、農機推廣部門下設的農業“三站”等;二是不要圖方便購買偏宜農資。時下有些不法商販,靠走村串戶、沿街叫賣的手段兜售農資商品,他們一般沒有合法手續且流動性強,所售農資質量往往難以保證;三是不要輕信廣告宣傳,以防被誤導和欺騙。
二、學會鑒別假劣農資。種子:一看標簽內容是否齊全,標簽內容包括作物的品種名稱、產地、種子經營許可證編號、質量指標、生產年月、生產商名稱和地址等;二要開包檢查,聞種子有無異味、霉爛變質等。嘗種子時有清香味的是新種子,變質似豬油味的是舊種子或假劣種子。農藥:看產品標簽:完整的農藥產品標簽內容應包括農藥名稱、規格、“三證”號(農藥登記證、農藥生產批準證書號、產品標準號)、凈重或凈容量、生產廠名、地址、使用說明、毒性標志、注意事項、生產日期或批號等內容,缺少任何一項,都應對其質量表示懷疑。肥料:正規廠家生產的肥料,外包裝一般標注有生產許可證、執行標準、生產廠家等有關標識,包裝物規范、結實,假冒偽劣肥料的包裝粗糙,包裝袋上信息標示不清,質量差,易破漏。
三、需要收集和保留的證據。農資使用者要注意保留和收集下列證據:購貨發票。發票是證明農資銷售方和購買方之間買賣關系成立和權益受損后因果關系存在的有效證據。一定要寫明具體的品種和數量,有特殊要求的應當在發票中注明;農資物品的包裝袋。包裝袋內最好留有未用完的農資樣品;證人證言;鑒定結論和勘驗筆錄。在田間可以鑒定的有效時限內,及時邀請市場監管、農業科技等專業部門進行鑒定,出具鑒定結論和現場勘驗筆錄;申請保全證據和保全證據公證。保全證據,是指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后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由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保全證據的申請,由人民法院對該證據采取保全措施。保全證據公證,是指公證機構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對與申請人權益有關的、日后可能滅失或難以提取的證據加以驗證提取,以保持其真實性和證明性的活動。除上述幾種主要證據外,農資使用者還應注意收集一些有關的附屬證據,它對主要證據具有補充的作用,如農藥、化肥的使用說明書、警示標識,種子經營者的承諾書、廣告宣傳品等。
四、解決農資糾紛的五條途經。1.協商和解。是指在爭議發生后,雙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相互磋商,互相交換意見,自行解決爭議。2.請求消協調解。農民購買到假劣農資后,可以向當地的消費者協會投訴。3.行政申訴。是指發生農資購銷爭議后,雙方協商不成的,農資使用者直接向有關行政部門或者農資經營單位的上級部門投訴,請求對農資經營者的違法行為給予制裁,對造成的損失給予賠償。4.仲裁解決。如果農資購買方事先與經營者達成仲裁協議的,爭議雙方可將糾紛提交有關仲裁機構進行裁決。5.提起訴訟,即爭議的當事人向有管轄權的審判機關起訴,由人民法院按照法律程序對爭議進行審理后,做出有法律效力的裁決。購買方向人民法院起訴經營者,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訴訟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二是有明確具體的被告;三是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四是必須向有管轄權的法院提出。五是必須在訴訟時效內起訴。因農資質量不合格且未聲明而引發糾紛的,訴訟時效為三年;因農資質量存在缺陷而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為二年。以上兩項的訴訟時效都是自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益受損時起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