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淄博市農業農村局
“顏色淺、皮膚薄就是它們正在吃東西的時候,看著它的皺褶,皺褶多了開始變黃了,就是脂肪沉積了。”淄博禾豐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日光玻璃溫室中,一個個藍色的箱子分外顯眼,不同種類的蟲子正在堆滿了碎秸稈或廚余垃圾的箱中蠕動。山東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山東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劉玉升,正為技術員們仔細講解著這些“小蟲子”的“大本事”。
農田廢物充分利用,廚余垃圾變廢為寶,是實現節能減排,促進現代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這些“小蟲子”帶來的現代循環生態農業新模式在此落地,將通過農業全產業鏈、全物質、無限量循環發展的精準化,為全國首個生態無人農場賦能升級。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一現代循環生態農業模式,就是通過養殖黑水虻、黃粉蟲、蠐螬等環保昆蟲,每天吃掉秸稈、糞便等大量農田廢物和廚余垃圾,昆蟲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蛋白質,又可以作為肥料使用。此外,蟲子在老化死亡以后,也會變成一種高蛋白飼料,飼料可以再用來養殖,以此實現全產業鏈、全物質、無限量循環發展。
“土地和水資源是基礎,地上產出的物質能多用一次就多用一次,不僅提高了效益,還維護了環境,實現全部循環利用后,無積累無多余,也就實現了零污染零排放。”受邀前來對這一現代循環生態農業模式進行現場指導的劉玉升向記者介紹。據了解,此前,在劉玉升指導下,禾豐種業在國內首創麻蠅處理動物尸體,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
作為一家集農作物科研育種、試驗示范、生產加工、經營服務于一體的科技創新型現代化種業企業,禾豐種業已形成從種質資源收集到良種培育、牛羊飼養的循環農業模式。此次,再次升級為現代循環生態農業模式,通過最簡單的生物多樣性,進行全物質資源的循環利用,將更好地實現農業精準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