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鶴鳴
一是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大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健全動物防疫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建設智慧農業。強化綠色導向、標準引領和質量安全監管,建設農業現代化示范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提升收儲調控能力。
二是加快發展鄉村產業。發展縣域經濟,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繼續轉移農業富余勞動力,促進農民充分就業、持續增收。
三是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提升農房建設質量,因地制宜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四是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保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持續發展壯大扶貧產業,做好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強化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加強資金資產項目管理,兜住民生底線。
五是堅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優先保障“三農”投入:一方面,加大中央和地方財政“三農”投入力度,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業;另一方面,充分發揮金融、保險、期貨、再保險等政策工具在服務主體、發展產業、防范風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鞏固“三農”發展的資金保障體系。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