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青州市農業農村局
近年來,青州市堅持以全域旅游理念謀劃和引領鄉村振興,著力發展美麗經濟、建設美麗鄉村、創造美麗生活,探索出了一條通過發展全域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子。
推動“旅游+”產業融合。休閑觀光、研學體驗、文化創意、旅游購物、精品民俗等多種鄉村旅游業態同步呈現。一是與文化產業融合。依托古城文化、翰墨文化、廉政文化、孝德文化,發展文化體驗型旅游。發掘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00余名,每年展演40多個非遺項目700余場。扶持組建農村廣場舞隊、莊戶劇團等300多支民間文藝演出隊伍。建成農民畫博物館等68座博物館和紀念館。全市農民畫產業從業人員達3.2萬人,年創作農民畫50萬幅,年交易額達2.5億元。青州農民畫畫院、中晨國際文化藝術小鎮被評為 3A級旅游景區。二是與農業、花卉產業融合。百納城葡萄酒莊園、清風峪有機水果采摘園、赤澗農業公園等百余個農旅融合項目投入運營。打造山東省農業旅游示范點3個,精品采摘園6個、好客人家星級農家樂20家。三是與康養產業融合。“一園四帶兩高地”發展格局正在形成,依托自然資源、特色農業,建設醫養健康產業園區,布局旅游、生態、田園和中藥四條醫養產業隆起帶,打造魯中地區醫養結合高地和醫養結合人才培養高地,推動旅游資源與康養產業深度融合。四是與互聯網產業融合。引進工商資本投資建設八喜旅游網,成為全省唯一以鄉村旅游為主題的旅游電商平臺,探索出了鄉村旅游營銷和鄉村農特商品“新零售”模式。五是與教體產業融合。建成農民畫院等11處研學旅行基地,舉辦“古跡行走”“移動博物館”等一系列研學旅行教育活動。利用赤澗支前糧站、段村烈士祠、胡林古老縣委等遺址,發展紅色旅游。引入頂級搏擊、汽車場地越野、卡丁車、自行車等賽事。
打造最優舒心環境。一是治理生態環境。出臺關于加強云駝風景區保護、飲用水源地保護和西南山區生態保護三個決議,堅決禁止各類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持續開展廢棄礦坑礦區修復和土地整理,治理廢棄礦坑1.4萬畝,每年新增造林2萬多畝、植樹300多萬株。二是完善基礎設施。建成旅游標識導引系統和游客服務中心、集散中心,建立全域旅游大數據中心,新建改造旅游廁所 118座,修建生態停車場50多個。發展快行慢游模式,鋪設旅游綠道400多公里,投放公共自行車1.3萬多輛、電動公交車300多輛。發展汽車營地3處、精品民 宿40多處,酒店300多家。三是培育特色品牌。井塘古村被評為全國首批鄉村旅游重點村,侯王村等 2個村被評為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黃鹿井村等 2個村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廟子鎮被評為中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南張樓村被評為國家級美麗鄉村,黃樓文化藝術小鎮等 2個小鎮被評為省特色小鎮。四是推動景村共建。開展 A級景區村莊創建,先行推動60個村莊景區化發展,旅游農家樂達到400余家,吸納農民就業2萬多人,青州市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九龍峪田園綜合體輻射周邊2個鎮、12個村,吸納1000多名群眾就業,村民人均純收入由原來的8900元提高到2.8萬元,桐峪溝村集體經濟收入由原來的3萬元增加到100多萬元。
建立常態化保障機制。一是完善政策保障機制。編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全域旅游規劃、鄉村旅游規劃及旅游產品開發、品牌策劃、營地發展等一系列規劃方案。出臺推動旅游業發展意見、全域旅游示范區實施方案、支持旅游業發展用地政策等20多項政策措施,成立了旅游專家智庫。二是推動項目落地機制。建立“六個一”工作推進機制、項目問題會商機制和項目調度通報制度,建立項目建設問題庫,定期召開調度會,一對一協調解決項目難題,統籌推進6個特色小鎮、20個田園綜合體、30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和10個旅游綜合體建設。三是建 立多元投入機制。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創新實施“旅游+”金融信貸模式,鼓勵本土企業轉型發展旅游業,支持本地居民以土地或產權入股,鼓勵外商資本進入。胡林古村成立鄉村旅游合作社,與工商資本合作成立胡林古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村民以社員身份入股,通過保底收入加分紅,年收入可達2.5萬元。四是搭建營銷聯動機制。組建市旅游行業、烹飪和飯店行業、文化行業協會,成立旅行社聯盟、東夷房車露營旅游服務中心等行業組織,建立起政府 政策支持、行業組織主導、媒體聯動合作、社會公眾參與的 營銷聯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