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宋強
1.人工智能加持下農產品定制種植和銷售。隨著近幾年我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進步,憑借大量供需數據以及農作物生長周期數據積累,用人工智能可實現農產品的定制種植和生產。居民消費者在APP上將需要消費的糧食、農產品下單交給農民,農民按單種植和加工,交給居民客戶,提高農業生產資料利用率以及農產品流通率。
2.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搭建智能溫室管理系統。運用傳感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人工智能可以更好的模擬光照、溫度、濕度等基本生態環境因素,可用手動與自動兩種執行方式運行,不間斷地記錄各種傳感器信息以及控制設備的動作選擇。通過手動控制幫助人工智能更好建立溫室管理數據模型,實現溫室種植輕松化,取得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三統一。
3.AI芯片把控-智能灌溉系統。AI芯片現已可以提供強大的邊緣計算能力,利用智能控制與AI結合,系統可智能分析物聯網采集的作物處于的各種環境參數,進行滴灌、噴灌、微灌等,也可控制水肥一體化,靈活地控制灌溉。精準灌溉還可以自由設置灌溉設備的開啟和關閉,從而控制循環周期。不僅有效降低了水、電和人力成本,達到增收、增產的目的,還顯著提高了各方面效益。
4.AI智能化滲透-智慧農業賦能。通過大數據數據支撐以及AI農業模型的搭建,現在AI種植試點區已經實現農民通過操控手機APP播種插秧,遠程控制無人機授粉,為大面積耕種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這種趨勢將現代智慧農業服務于農業園區技術企業,將保護生態和發展生產兩種模式相結合,從而推動農業實體企業可持續發展。
5.人工智能器具研發落地加速。經過過去十年的迅速發展,人工智能在感知能力上已經實現了非常大的提升,農業人工智能領域將開展心關鍵技術和產品攻關,重點攻克運動控制、位置感知、機械手控制等關鍵技術。適應不同作物、不同作業環境,開發嫁接、扦插、移栽、耕地等普適性機器人及專用機器人。以畜牧生產高效自動化為目的,研制放牧、飼喂、擠奶、分級、診斷、搬運等自動作業輔助機器人。
6.云計算與農業物聯網深度結合。通過田間攝像頭、溫度濕度監控、土壤監控、無人機航拍等等將這些海量實時數據,結合云計算進行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不同類型的農業服務公司將根據自己設置的算法模型,將這些數據變成對農戶有意義的技術支持。
7.人工智能耕種測算。地理位置、周圍環境、氣候水土、病蟲害、生物多樣性、復雜的微生物環境等等,這些因素都能影響到農業生產。通過人工智能強大的計算能力,將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轉化為輔助耕種的關鍵生產要素,成功實現特定條件下專屬于某一地區的專屬種養殖模式組建。
8.AI農作物病害監測。AI農作物病蟲害監測系統,屬于應用AI在農業上的深度實踐,通過搭建具有大量農業專業知識與經驗的農業智能系統,可依據一個或多個農業專家提供的特殊領域知識、經驗進行推理和判斷,模擬農業專家就某一復雜農作物病蟲害問題進行決策。
9.AI農產品無損監測。在不損壞檢測對象的前提下,利用被測物外部特征和內部結構所引起的物化反應變化,來探測其性質和數量變化,主要用于水果、蔬菜、畜禽、水產品類、經濟作物和谷物籽粒等的檢測與分級。
10.5G農業互動性電商。5G的通信基礎設施建設,使農業電商具備了更加多樣性的可能,比如通過直播的形式“云養牛”“云種菜”,用戶可通過5G網絡遠程認領屬于自己的小動物或者菜田,增加趣味性與情感性。相比如傳統的圖片+直播農業電商賣貨,帶來更多互動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