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亞玲
(甘肅省成縣種子管理站,甘肅成縣 742500)
成縣地處甘肅省東南部,屬嘉陵江流域徽成盆地,年平均氣溫12.5℃,年均10℃以上有效積溫3 730℃,年日照時數1 795 h,無霜期210 d,年均降水量613 mm,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條件非常適合油菜生長。油菜是成縣第一大經濟作物,年播種面積4 530 hm2左右。但近年來品種雜、亂、多,栽培方式粗放,田間管理措施不科學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油菜生產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本文以成縣種子管理站多年多點(次)油菜品種試驗結果為依據,總結了適合成縣推廣應用的“雙低”油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雙低”油菜是指菜籽中芥酸和硫甙2 種有害成分含量都較低的品種,其品質與“雙高”品種有較大差異,只有因地制宜、采用良種良法配套栽培技術才能實現高產、穩產。
前茬作物收獲后,在9 月10 日前旋耕滅茬1次,耕層深度20~30cm,使耕作層土碎、地平、地表無根茬殘留[1]。結合旋耕滅茬施磷酸二銨225~300kg/hm2、尿素15~187.5 kg/hm2、硼砂22.5 kg~30 kg/hm2、磷酸二氫鉀45 kg~60 kg/hm2作基肥。多年施用化肥的地塊需增施有機肥30 000~45 000 kg/hm2。
油菜品種選擇應堅持2 個原則。一是“因種選地”,每個品種都有其適宜的區域范圍,優良品種只有選擇最適宜的小生態區域,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增產作用。二是“因地選種”,根據不同地塊的水肥條件選擇不同的良種,即根據當地小生態氣候選擇適宜本區域的品種,達到預期的高產目的。成縣“雙低”油菜生長區域主要分為川壩河谷區、淺山丘陵區、西部易旱區3 個小生態氣候區。
2.1 川壩河谷區
川壩河谷區指城關、拋沙、店村、紅川等鄉(鎮)沿青泥河流域,海拔900~1 150 m 的壩地和近川梯田腰地濕潤區域。該區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水肥條件好,適宜種植植株高度較低、抗倒伏性強的半冬性高產品種,如陜油18、陜油107、偉隆88、灃油737、金油雜2009 等。
2.2 淺山丘陵區
淺山丘陵區指陳院、拋沙、店村、紅川、蘇元、沙壩、紙坊、王磨等鄉(鎮)海拔1 050~1 400 m 的半濕潤區域,該區域海拔較高,土壤肥力差異大,光照充足,是成縣油菜主產區。應選擇中高桿、抗旱性強的冬性或半冬性品種,如秦優19、秦優17、陜油18、陜油15、偉隆88、西農18、秦榮3 號等。
2.3 西部易旱區
西部易旱區指犀牛江流域蘇元、紙坊、索池、黃陳、鐔壩等鄉(鎮)海拔1 300~1 500 m 的陡坡山旱地,該區域光照充足,植被差,土壤耕層淺,蒸發量大,氣候干燥,適宜種植耐脊薄、抗旱性強、抗寒性強的冬性或半冬性品種,如陜油16、陜油18、偉隆88、合雜油2 號等。
3.1 播種時間
以近5 d 平均氣溫穩定在18℃~20℃度時為最佳播種時間,露天種植的川壩河谷區應在9 月15—20日播種,淺山丘陵區和西部易旱區在9 月10—15 日播種。地膜種植可適當推遲5~7 d 播種。
3.2 播種方式
可采用點播和條播2 種方式,不宜撒播。地膜種植一般采用點播,行距45~50 cm、穴距15~20 cm,每膜兩行。露地種植采用條播,開挖溝深8~9 cm,行距55~60 cm、穴距12~18 cm,覆土2~3 cm。
4.1 冬前管理
在油菜3~4 葉期進行間苗、定苗,拔除小苗、弱苗,留大苗、壯苗。川壩河谷區和淺山丘陵區高肥水地塊留苗12 萬~15 萬株/hm2,淺山丘陵區和西部易旱區山地留苗15 萬~16.5 萬株/hm2,個別土層淺的脊薄地塊可留苗18 萬~19.5 萬株/hm2。露天種植的條播油菜應在11 月15—30 日進行1 次中耕壅土,疏松土壤、消除雜草,增強油菜抗寒能力,確保安全越冬。
4.2 春季管理
露天種植在返青抽苔前對于二類苗和三類苗地塊,在油菜苔高10 cm 以前可結合二次中耕進行追肥,一般追施尿素60~75 kg/hm2、磷酸二銨和氯化鉀各30~45 kg/hm2。長勢弱的田塊,氮肥應多施早施;長勢較好的田塊,適當少施氮肥。硼肥是油菜生長必需的元素,缺硼會導致油菜葉、莖、根畸形,“華而不實”[2],基肥未施硼肥或施用量較少的地塊,可在抽苔后至開花前,噴施0.2%的硼肥1 200~1 500 倍液補充葉面肥。
4.3 花期管理
油菜開花前和開花后,可用98%磷酸二氫鉀1 500~1 800 倍液配合殺蟲劑或殺菌劑噴霧1~2次,提高油菜產量,促進早熟。
5.1 病害
5.1.1 菌核病 菌核病又名菌核軟腐病,主要危害莖、葉、花和菜莢,莖稈受害損失最大。開花結莢期發病,常一株一株枯死,剝開下部莖桿里面有許多像老鼠屎一樣的菌核;油菜籽受害,褪色變白,種子瘦癟,無光澤。用50%速克靈1 200~1 500 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 倍液在油菜初花期開始,每隔7~10 天噴霧1 次,共噴霧2~3 次[3]。
5.1.2 霜霉病 主要危害油菜葉片,當空氣潮濕時葉背長出一層象霜一樣的霉層,先從底葉發病,逐漸向上蔓延,嚴重時葉片枯黃脫落,植株枯萎。花梗被害后變肥腫,形似“龍頭拐杖”,并有霜狀霉層。防治方法:3 月份氣溫回升后是油菜霜霉病的快速發生期,發病前可用80%代森錳鋅1 200~1 500 倍液進行噴霧保護防治;發病后可用50%烯酰嗎啉水分散劑1 000~1 200 倍液或者60%霉多克可濕性粉劑800~1 000 倍液噴霧防治,隔10 天左右噴防1 次,連防2~3 次。
5.2 蟲害
5.2.1 蟋蟀和蝗蟲 油菜播后墑情好時3~4 d 即可出苗,此時田間害蟲有蟋蟀、蝗蟲等,應及時防治。“雙低”油菜低芥酸、低硫甙,其幼苗無異味,較普通品種更易發生蟲害。防治方法:一是用40%辛硫磷乳油或30%毒死蜱懸浮乳劑拌炒香的麥麩制成“毒餌”,在油菜播種后至出苗前撒在地表,對蟋蟀、蝗蟲等害蟲進行誘殺;二是在油菜子葉剛出土時噴霧10%高效氯氰菊酯或5%的溴氰菊酯等高效低毒殺蟲劑進行防治;三是利用蟋蟀等害蟲喜棲息于草堆下的習性,將雜草分成幾小堆,堆放在田間,將害蟲誘集到一起后用殺蟲劑撲殺。防治原則是“治早、治小”,盡量避免其擴散危害。
5.2.2 蚜蟲 危害油菜的蚜蟲主要有蘿卜蚜和桃蚜2 種。這2 種蚜蟲在油菜葉背、莖枝上聚集,刺吸汁液,破壞葉肉和葉綠素。油菜葉片受害后卷曲、發黃,植株矮縮、生長緩慢,嚴重時葉片枯死。防治方法:以藥劑防治為主,在油菜現蕾初期開始防治,用50%抗蚜威800~1 000 倍液或10%高效氯氰菊酯1 000~1 200 倍液噴霧防治,間隔10 天左右噴防1次,連防2~3 次。
5.2.3 莖象甲 莖象甲又稱象鼻蟲,成蟲在5~10cm深度的土壤中越冬;“立春”后氣溫逐漸回升,隨著氣溫升高莖象甲成蟲從土中爬到油菜莖上產卵,潛伏在莖桿中危害,啃食油菜莖髓,導致油菜莖桿空洞、組織膨脹、扭曲變形、分枝變小,嚴重時莖桿崩裂,植株倒伏死亡。防治方法:一是在播種前對莖象甲危害嚴重的地塊進行藥劑處理,用3%毒死蜱顆粒以1∶10 比例拌干細土結合冬前整地均勻撒施,毒殺莖象甲成蟲,藥劑用量30~37.5 kg/hm2。二是在油菜返青抽苔期噴霧10%高效氯氰菊酯1 200~1 500 倍液或5%的溴氰菊酯1 000~1 200 倍液,噴霧1~2 次。
油菜主枝果角全部現黃,田間85%以上的植株現黃時為最佳收獲時期,選擇晴天收割,收割后堆垛3~5 d 促進后熟。為減少落粒,應選擇在早晨或傍晚空氣濕潤時搶收搶運。
成縣境內的小生態氣候具有多樣性,大田油菜生產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重點關注品種的抗凍、抗旱表現和適宜種植的生態區域,特別是高山區要選擇多年種植持續表現抗凍性強、抗旱性強的品種,不能盲目種植新品種、高產品種,要防范異常年份條件下的自然災害風險,實現穩產。二是種子管理部門和農技推廣部門要制定和落實好油菜品種布局方案,積極示范引導廣大群眾區分生態區域,因地制宜選擇優良品種。三是縣、鄉兩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要通過舉辦技術培訓班、田間地頭宣講、印發宣傳資料及微信、抖音等大力推廣油菜良種良法配套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提高農民群眾的技術水平和油菜產量,實現穩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