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選寧,孫政選
(1.慶陽市科學技術開發中心,甘肅慶陽 745000;2.隴東中學,甘肅 慶城 745100)
進入盛夏7 月,全國黃花菜迎來了集中采收期,各個產區黃花菜價格漸次明朗,通過對價格走勢的調查,發現2021 年黃花菜價格相對前3 年下跌情況而言,是逆勢暴漲。
開采初期,主要產區鮮菜收購價格與2020 年同期相比高出了1 倍甚至更高,主產區河南淮陽鮮菜高達7.00~7.60 元/kg,最低的慶陽產區也在4.00元/kg 左右,其他產區在4.00~5.00 元/kg。干菜預估最低價格都在40 元/kg 左右,無論是鮮菜還是干菜,價格會一路走高,甚至會高到歷年之最。
究其原因是受自然災害、經營管理不善、人們承受市場價格連年下跌以及生產成本過高等因素影響,導致總產量銳減,供給不足,價格逆勢上漲。
2021 年受自然災害、粗放管理等影響,全國黃花菜總產量預估僅為2020 年55%或弱一點。2020年全國黃花菜干菜總量9.98 萬t,據調查預計2021年僅有5.00 萬~6.70 萬t。
2.1 自然災害的影響
2021 年初,尤其是2—3 月全國持續低溫,地溫難以及時回暖,導致黃花菜生長期間所必需的決定其抽薹、花蕾數量多少的磷元素吸收不足,致使黃花菜抽薹數、花蕾數與往年相比,減少將近1/3,產量也就減少近1/3,助力價格上漲。
2.2 粗放式生產管理影響
粗放式的生產管理造成病蟲害、缺素癥等時有發生,也不同程度造成了減產,助力價格上漲。
目前寧夏、大同等規模化產區蟲害較重,防治困難。主要是黃花菜生長期未做到3 個關鍵時期的防治工作,導致薊馬泛濫。蚜蟲、莖腐病、枯葉病等防治也未跟進,部分受損減產也較嚴重。
個別產區的種植戶,科學種植管理經驗不足,依照老辦法、老經驗,過量施用氮肥,營養過剩,生長旺盛,過量的氮肥嚴重影響了黃花菜生長期間鈣元素的吸收,導致花蕾脫落,葉片變黃,嚴重者顆粒無收,損失慘重。
水澆地產區,部分種植戶采取大水漫灌方式灌溉,致使土地板結,黃花菜呼吸困難,所需養分吸收不足,嚴重者造成植株窒息枯萎。
2.3 連續3 年多的低迷價格影響
受黃花菜3 年多來價格持續下跌影響,大多人喪失了對市場的信心,連續3 年的低迷市場嚴重超出部分種植經營戶承壓極限,使其采取翻耕,退菜還糧,這是導致黃花菜總量銳減的直接原因。
據調查,2021 年全國黃花菜種植面積減少1.07萬hm2之多。現全國僅存山西大同、寧夏吳忠、甘肅慶陽、陜西大荔、四川渠縣等產區。這幾個產區除山西外,其他產區種植面積都不同程度有所減少。居全國黃花菜種植面積之首的甘肅慶陽2021 年黃花菜種植面積銳減了0.4 萬多hm2。
2.4 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影響
黃花菜耕種、采收、加工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低,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剩余勞動力嚴重不足,人工成本居高不下,或者是管理不到位,出現荒草化,部分規模種植戶出現撂荒棄收而減產。
2.5 市場信息缺失的影響
由于市場信息不對稱,部分種植戶還處于過去幾年連續低價位陰霾中,尤其是零散戶,對采收不重視,各個產區不同程度都出現了應采而未采造成的減產。
縱觀2021 年黃花菜總產量銳減,價格超預期反彈的現象,既是自然災害影響的反映,也是技術管理不到位的反映,更多的原因是3 年多低迷市場對經營種植戶殘酷打擊超出了其應有承壓能力,對市場缺乏應有信心,一時難以堅守而棄耕、棄種、棄采。
為防止人們對市場研判不清,盲目投資,管理不善,造成價格大幅波動,影響產業穩定發展,也為提振種植經營戶信心,減少損失,確保黃花菜產業能成為適生區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今后要從以下幾方面著力發展。
3.1 強化指導,順應市場規律,做大做強黃花菜產業
成立全國黃花菜產業聯盟,有計劃地在黃花菜適生區規劃適宜的種植面積,防止跟風盲目擴種,造成一時間總供給大于總需求,導致價格低迷,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市場無序競爭,產業效益低下,浪費資源的問題。制定黃花菜種植管理標準,推廣標準化生產,規避規模化種植過程中人為損失。按照生產周期及時發布止損指導意見,在生產期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駐守產區進行技術指導,最大化地避免因種植管理不到位而產生的損失。及時通報市場價格信息,發布研判指導意見,避免盲目跟風而產生內耗而錯失良機。
3.2 強化培訓指導,提高生產技術水平
加大科學種植管理培訓力度,提高種植經營戶按照技術規范耕作管理的自覺性,嚴防病蟲害,減少自然災害損失。比如針對2021 年低溫,應動員組織種植戶及時采取中耕除草辦法,促進磷元素的吸收,促使黃花菜多抽薹,多生花蕾,多產黃花菜。還要及時指導提示,避免因灌水施肥過多、防治蟲害不及時減產的人為因素。
3.3 強化產業改革,促進現代化步伐
從政策、投入、科技、改革等方面促進黃花菜產業快速步入到現代農業軌道上來,確保黃花菜產業持續穩定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基礎產業。
在政策上,地方政府制定支持產業發展規劃一定要保持持續性,做到全產業鏈一張藍圖繪到底,避免朝定夕改,只管種植,不管加工銷售的極端做法。多少慘痛教訓告訴我們,農業要取得效益,就在于加工銷售環節和新產品的開發,否則都會成為有收成沒效益的面子工程,嚴重時還會傷農害農,給農村農民帶不來任何效益。政策制定上既要關注產業鏈的縱向延伸,更要關注橫向延伸,確保黃花菜產業持續穩定發展。
在投入上,投資產出效益賬一定要算清,既要算清短期賬,也要算清長期賬,這不僅是政府的事,也是投資人的事,目標就是產業要發展,質量要提高,增效要明顯,達到農戶、企業、社會共贏。
在科技上,要以科技引領為主導,加快黃花菜產業轉型升級步伐。首要,要盡快攻克智能化采收機器人的難關,解決采收勞動力不足難題;其次,鼓勵規模、綠色、科學、標準種植,為提升品質、智能化耕種、旅游等打下堅實基礎;再次,緊盯深加工關鍵技術,組織科研團隊攻堅黃花菜產業中“卡脖子”技術,在科學種植管理的基礎上,多方向開發黃花菜有效成分高效應用,加大新產品開發,就地生產加工黃花菜產品,拓寬延伸產業鏈,快速提升黃花菜產業效益。
在改革上,整合優勢資源,全力打造黃花菜適生產區產業示范基地。挖掘整合本土人才團隊潛力,引入、聯合域外科技人員組成創新團隊,為研發新產品、拓展產業提供技術支撐。探索市縣控股,各主產區企業入股,建立大型黃花菜加工企業,走“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經營模式,破解部分產區黃花菜產業始終處于低端、效益不明顯的難題;充分發揮設備多種功能,如加工黃花菜設備,還可加工蒲公英鮮菜速凍儲存上市,鼓勵蘋果企業在黃花菜收獲季,改裝蘋果加工設備生產黃花菜,既可破解農業企業生產設備季節閑置問題,也可拓寬產業路子。力促標準化生產,組織專家團隊,在制訂黃花菜產業地方標準的基礎上,積極申報成國家標準,引領主導整個產業發展,提升黃花菜產業價值。加強市場監管,從黃花菜生產源頭抓起,規范流程。嚴格按生產規范栽種管理,按加工晾曬標準規范操作,確保質量;嚴格流通環節監督管理,建立政府市場齊抓共管機制,即政府負責制定黃花菜質量標準體系,市場監管部門按照標準檢驗檢測,發放入市“通行證”;企業內部建立嚴格質量檢驗體系,為按等論價入市提供堅實質量基礎;嚴格市場執法檢查,堅決打擊欺行霸市行為,凈化市場環境,確保黃花菜質量。建立政府引導,市場為主,企業為骨干的黃花菜產業市場,為把黃花菜產業市場培育成鄉村振興戰略的又一支柱產業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