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勝利
(甘肅省通渭縣水務局,甘肅通渭 743300)
水利工程作為保障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對農業發展發揮著巨大作用。雖然農田水利工程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水資源緊缺問題,但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天氣較以往出現了變化,致使一些傳統的水利工程不能滿足農業的正常發展。同時,傳統的水利工程存在水資源利用效率低、消耗量大、浪費多的現象,須對其進行改良與創新。雖然我國的灌溉方式有了明顯改善與優化[1],但現有的水資源仍存在浪費現象。為了實現節約水資源、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的目標,節水型灌溉方式一直是研究的重點。基于此,本文就如何建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進行了探討。
1.1 對節水灌溉的認知不明確
受傳統農業灌溉觀念的影響,仍有部分農民利用漫灌的方法進行灌溉,水資源使用量大、利用率低、流失量大,導致水資源短缺,嚴重影響農業生產,這也體現出了對于節水灌溉的宣傳力度不夠。
1.2 節水灌溉相關標準不完善
部分水利工程的灌溉標準不完善,致使在進行農業灌溉時沒有統一的準則。同時,整體灌溉計劃不完整,忽視了當地的實際情況及作物的用水需求,致使在浪費水資源的同時,無法滿足農作物的灌溉需求。因此,應因地制宜地制定與當地環境相應的節水灌溉標準,提升灌溉質量,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
1.3 節水灌溉技術運用不到位
我國的傳統水利工程灌溉效率不高,自動化程度較低,灌溉效果不理想,灌溉用水量偏高。各地環境不同、水利工程發展規模不同、農田耕種方式及土壤環境有差異,如果不能因地適宜地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節水灌溉的目的難以實現[2]。
1.4 專業人才不足
目前,我國從事農田水利工程高效節水灌溉的研究人員較少,原因是其研究起點低、利潤不高,且部分高校對該項目的重視程度不夠,相關課程的設置不合理,導致從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專業人員較少。此外,農田水利高效節水灌溉工程設計對專業素養的要求較高,我國在這方面的發展較為滯后,缺少經驗,致使設計方案存在漏洞,建成的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工程成效不明顯。
1.5 農田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維護工作不到位
在我國的很多地區,施工單位完成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工程并交付使用后,并沒有將技術要點與常見故障的處理方法一并交付,致使大部分使用者不清楚該工程的使用技巧,在使用過程中易因操作不當而埋下隱患,且一旦出現問題或發生故障,無法對其進行維修。部分地區的水利工程在運行過程中出現問題時無人上報,致使工程無法得到及時維修,部分灌溉設備被損壞。
2.1 加強宣傳,強化節水意識
水資源的日益緊缺是不爭的事實,為了高效利用水資源,減少水資源浪費,應加強節水教育,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使廣大農民群眾樹立節水觀念。相關部門應綜合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及風土人情,設立專門的節水灌溉宣傳部門,周期性地深入基層群眾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及相關知識,使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得以普及。通過舉辦多種形式的節水活動,培養農民的節水意識,將節水灌溉技術應用到實際生產中。
2.2 制定節水標準
高效節水灌溉作為一項重要的技術及發展目標,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對當地的水資源進行調查與分析,并根據調查數據制定相應的標準。相關從業人員應熟悉節水灌溉的各項指標,能夠高度重視節水灌溉的作用及實際意義,從而合理分配水資源,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水資源分配過程中,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及標準,不可盲目分配,可采取配額制,根據不同農作物的需水量合理分配水資源,確保農田水利工程的灌溉質量[3]。各地的環境條件及土壤條件差異較大,因此不能盲目地去執行同一套標準,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制定適宜的節水標準。
2.3 提高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科學性與先進性
高效節水灌溉技術不僅能夠提高農作物產量,還能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其發展應當與時俱進,緊隨時代與科技發展。通過更新設備、學習研究先進工藝、開發新灌溉技術等,使農田水利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實現現代化、數字化。例如可以使用電子設備對農作的生長情況進行監測,在第一時間獲取農作物的生長數據,并通過對相關數據的分析進行合理灌溉。同時,要密切關注當地的農業發展水平及趨勢,以便于選擇更為高效的節水灌溉方式與技術。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水資源日益短缺。因此,須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節水灌溉技術的生產力與科技水平,強化灌溉工程管理與維護。相關管理人員應加強對農田節水灌溉的控制,通過實地考察農作物種植環境及生長需求,合理調整種植結構,使節水灌溉工程能發揮其應有作用,通過提高灌溉技術水平,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及灌溉效率,最終實現降低成本、農作物增產、農民增收及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