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貴金,繆建雄
(甘肅省臨澤縣水務局,甘肅臨澤 734200)
臨澤縣位于祁連山北麓,黑河、梨園河2 條過境河流及28 條山洪溝道、14 座湖庫及26 條骨干渠道構成了豐富的水網體系,入境地表水資源總量約13億m3,水能儲量達3.86 萬kW,技術可開發量3.05萬kW,為開發水電產業提供了天然的條件。1995年,臨澤縣搶抓農村電氣化縣建設機遇,依托鸚鴿嘴水庫建成裝機總容量3 750 kW 的鸚鴿嘴水電站1座,填補了臨澤縣小水電建設的空白。2003 對鸚鴿嘴水電站進行增容改造,將裝機容量增加到4 800 kW,年設計發電量由原來的1 350 萬kW·h 增加到現在的1 500 多萬kW·h。自2000 年以來,臨澤縣通過科學規劃和招商引資,又建成梨園電站,南臺一級、二級、三級電站,梨西一號、二號、三號、四號、五號電站及板橋電站,全縣共建成并聯入網的小水電站11 座,總裝機容量達2.79 萬kW,年發電量達9 300 萬kW·h,滿足了新華、倪家營、沙河、板橋、鴨暖5 個鎮95%的用電量。
為保障小水電安全運行,臨澤縣于2004 年成立了梨園河水利水電有限責任公司,全面負責水力發電、水利水電設備安裝、檢修及電氣安裝等工作,并搶抓水電農村電氣化縣建設機遇,爭取實施小水電代燃料生態保護工程建設和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項目,有力促進了全縣水電事業的發展,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村群眾脫貧致富等做出了重要貢獻。
2.1 綜合效益發揮不足
臨澤部分小水電工程建設受當時經濟條件與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設計布局不合理,規劃建設不科學、標準低、規模小,老、破、舊等問題突出,導致小水電工程與當地水資源承載能力不相適應,不能兼顧灌溉、防汛、安全飲水、生態等多種功能,無法滿足農村群眾的用水需求。
2.2 地方法規不夠健全
小水電屬于地方性經營企業,致力于地方經濟的發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水資源開發利用越來越規范,但在小水電的開發利用方面沒有出臺相應的地方性法規和政策,小水電站無序開發利用水資源的現象時有發性,水電站監管難度大。
2.3 自身管理不到位
水電站在運行過程中兼顧防洪、灌溉、城市供水等綜合利用,但由于缺乏水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約束機制和處罰手段,加之小水電大多由私營企業開發經營,開發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員普遍不足,管理手段落后,信息獲取不及時,難以實現監管全覆蓋,導致水資源“三條紅線”落實不到位,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落實不嚴格,生態用水與水電站發展間的矛盾突出。
2.4 影響生態環境
目前已建成的農村小水電多以單一發電為主,其開發利用不可避免地改變了局部生態環境。部分水電站沒有處理好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運行管理過程中對河流生態的重視不夠,導致小水電周邊和上下游水環境不斷惡化,不僅嚴重威脅河流生態安全,還直接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綠色小水電建設既要立足當前,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用電需求,又要立足長遠,減少水資源開發利用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科學規劃建設綠色小水電,實現小水電可持續發展。
3.1 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建設任務
小水電是清潔可再生綠色能源,是服務鄉村振興的基礎產業。地方政府要深入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把建設綠色小水電作為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按照堅持生態優先,就地開發、就近供電的要求,制定綠色小水電發展整體規劃,明確綠色小水電建設目標、方法和內容,補齊短板弱項,通過科學規劃、嚴格監管規避農村小水電粗放式開發的問題。研究解決綠色小水電發展問題,創新政策措施,積極安排部署,進一步明確小水電政府主管部門、行業監管部門和運行管理部門的職責,建立完善的監管運行機制,對水資源進行全過程監督管理,并協調好受小水電影響范圍內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需求,確保責任落實到位。
3.2 強化政策支持,轉變發展理念
結合當地實際,針對當前小水電的監管空白和短板,依據水利部《綠色小水電評價標準》,積極探索適合當地綠色小水電建設的扶持政策和激勵政策,加大綠色小水電發展宣傳力度,提升企業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大力開展綠色小水電標準化建設和管理,著力構建“政府引導、企業為主、標準領跑、政策扶持”的綠色小水電建設新機制,引導和帶動廣大小水電站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嚴格落實節能減排、改善民生、修復生態等綠色發展要求,發揮小水電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
3.3 強化監督管理,保障生態需水
按照水利部進一步規范綠色小水電創建的相關要求,全力做好河流生態基流泄放工作,制定《水電站生態基流下泄方案》,明確生態基流下泄的分配原則和具體措施,改造或增設無節制的泄流設施、生態機組,修建親水性堤壩等,保障小水電站廠壩間河道生態需水量,保障河道內水生態健康。對枯水期河流生態影響大的水電站,改進發電調度方式,推動季節性限制運行。對于無法修復改造的小水電站,要逐步關停或退出。為防范生態流量下泄“掛空擋”“走形式”,在水電站輸水洞安裝生態基流監控設施,對電站引水情況和生態基量下泄進行24 h 動態監控,并對生態泄流設施及其監測、監控設施進行日常運行維護,對發現的流量不足等問題及時進行處理。將生態流量作為農村小水電取水許可審批和監管、環評審批和水環境保護監管、增效擴容改造審批的重要前提,確保小水電生態流量落地見效。電力部門要積極配合監督,對電站業主未按要求泄放生態流量的行為進行處罰。
3.4 落實主體責任,嚴格處置危險廢物
各水電站經營企業要嚴格落實水電站危險廢物貯存處置相關規定,購置生活垃圾桶和廢油布專用收集桶,將危廢品和生活生產垃圾分類儲存,并進行專業處理,確保水電站周邊保潔全覆蓋。同時,積極推進河流生態修復及庫岸、堤岸加固綠化等綜合治理,清理庫區及河流周邊的垃圾,在水電站周邊栽植柳樹、榆樹等經濟苗木,切實改善河流生態景觀。借助“河長制湖長制”工作的全面落實,落實好清理整改屬地責任和河長責任,水務、生態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應定期對小水電站危危險廢物處置情況開展聯合監督檢查,對未嚴格執行到位的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整改。嚴肅處理責任不落實、監管不到位等問題。
3.5 強化安全管理,推進小水電站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
以消除安全隱患和提高水能資源利用效率為目標,引導水電站加快設備設施改造步伐,實現小水電提質增效,實現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集約化管理。積極引導社會公眾參與和監督小水電綠色發展和安全達標評級,依法公開水電站安全責任人信息、生態需水檢查數據等信息,保障公眾知情權,提高公眾參與度。
發展綠色小水電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內容。要持續推進綠色小水電建設,著力構建生態流量監管長效機制,從源頭上提高河流生態流量保證率,確保農村小水電站有效利用水能資源開發清潔能源的同時,保護和修復河流生態系統,有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