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新
就教育的性質而言,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就教育的目標而言,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的最終目標是素質教育。就教育實踐而言,公共藝術教育是一種高等教育,審美教育的積極發展已成為將審美教育引入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大學開設了與民族藝術教育實踐有關的課程,其中絕大部分都是通過分析近年來中國大學經常發生的暴力事件,由于當前中國大學缺乏公共藝術教育所致。建立相對完整的知識結構,解決知識結構狹窄、人道主義知識相對不足的情況。針對上述分析,本文以藝術評估課程的教學為例,提出了幾種優化公共審美教育選修課的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方法,為進一步提高公共藝術課程提供理論參考。
美育是“審美教育”,我國著名的現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經說過:“審美教育家將審美理論運用于教育,旨在培養情感。”高校的審美教育主要是通過實施公共藝術教育,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審美素質,達到培養情感的目的。藝術是人類思想和情感的最自然的表達,同時又與人類靈魂息息相關。對于人類來說,藝術主要是一種審美功能。健康和完美的個性創造與美學的影響密不可分。藝術之美本身就是和諧的。這種美麗可以使人們的身心愉悅,可以凈化情緒,可以培養情感,可以凈化心靈。同時,藝術調解是一種情感藝術調解,具有調節人的情感、升華人的情感的功能。例如,音樂藝術使用有組織的聲音來調整音高、音調變化和心情的節奏,并調整令人興奮的速度。簡潔的線條、明亮的主旋律、柔和及豐富的色彩表達了人們多樣的感覺。音樂藝術使人們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悅和鼓勵,那么美學藝術也同樣能賜予人相像的藝術感受。
首先,美術課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大多數大學生年齡在18至22歲之間,所有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在他們的青年時代,他們將更加關注自己的內在思想,只會被內容和興趣所吸引。大學和學校提供各種公共藝術課程。盡管學生對某些課程感興趣,但是教師人數和學生人數之間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并且一些學生因為對某些課程不感興趣而選擇不參加。學校應使用班級規模限制,以避免學生人數與開班選修人數分配不均勻。其次,我國的教育部門長期以來為各種學校的藝術教育活動提供了相關的內容,要求包括學院和大學在內的所有學校都對藝術教育活動給予更多的重視,教師應予以配合指導。在課程中,學生了解并掌握中國傳統藝術和文化以及國內外的優秀美術作品,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水平,為個人未來發展做出貢獻,促進自身的藝術創造力。盡管對這種課程的重視程度高,但一些大學在提供公共藝術課程時仍然形式主義,為了節省教師費用,一些高校暫時將其他專業教師稱為公共美術教師,這些教師有自己的專業,然后在開設課程時臨時上陣,敷衍了事,課程形同虛設。最后,在美術教育課程中,不僅是對教師的專業培訓,還要求教師使用鋼琴、揚聲器和其他樂器來幫助學生設計基于美術生的美術課程特點并體驗美術的美,全心全意致力于其學習目標。
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生活與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本來,生命是一種廣義的藝術形式,每個人的人生故事都是他們自己的生活。”宗白華先生還評論說:“制作藝術品的目的是美麗而高貴的藝術品,而我們的人生目標是要像藝術品一樣美好而高貴地生活。”受過教育的學生實際上學會了成為自己的經歷的創造者,然后學會創造自己的經歷。高中生未能通過入學考試導致各種問題,例如身份危機和不同程度的自我效能低下。他們需要通過學前教育和義務學校的藝術課程重新認識生活的意義,并且需要提高自己的審美素養。因此,開設藝術課程“生活的藝術”目的是讓學生有機會將生活視為藝術,將生活視為創造力,照顧所有生活并增強活力。例如,濟慈的著名詩作《美麗就是真理,真理就是美麗》。這就是為什么藝術課程需要跨學科的方法。生活藝術本身具有豐富的內涵,跨文化和跨學科的視角,代表了真理、善良與美麗的統一。
教育人是有意義的活動,對人們進行教育很重要。“在有限的生活中創造生活的意義是人們應該考慮的第一個問題。”經驗是一種生活方式,是持續一生的過程。人們可以通過與環境互動,與人互動,塑造生活體驗和創造有意義的生活來理解生活的意義。高校盲目追求效能時,學生會認為自己被監禁在他人指定的環境中,被視為“人力資源”。隨著時間的流逝,被動接受將取代主動體驗,并成為學生的主導情感,喚醒并發展學生成為主動、積極尋求意義。學習是一門藝術,學習本身就是創造藝術品的過程,美術課應更加重視美術教學。審美是藝術的最根本價值,所以審美也是藝術教育的本質。像藝術家一樣,教師應將學習視為理解和創造美的過程,敏銳地意識到學生的多樣化需求,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創造某種形式的審美體驗,并引導學生了解并盡自己最大的藝術才能,欣賞并創造美麗。教師總是在“藝術體驗”中保持活力,而學生則在“藝術體驗”中積極構建審美心理結構。當學生從審美的角度將藝術品帶入現實生活并自主地構建生活的意義時,生活過程就變成了一個詩意的過程,其關注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
認可藝術是提高審美的一部分,評估課程是培訓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生活就像一件藝術品,而課程也像藝術品,因此“藝術評估”課程的風格構成了藝術課程的完整性。艾斯納指出:“承認是感恩的藝術。這是對微妙、復雜和重要特征的感知。換句話說,這是揭示知覺的行為。”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使用上述教學方法,而且可以通過與學生一起觀察和分析藝術品,音樂作品和舞蹈視頻,使用多媒體教具進行藝術評估課。為了發現自己認為更高的藝術價值,學生和老師通過討論與正式的評估材料相結合進行了全面評估,以便學生在了解自己的審美水平的同時提高他們的評估技能,從而有時間創作出自己的作品。學生和老師共同珍惜的藝術,以達到提高學生欣賞度和創造有利于提高學生藝術水平的最終目的。
簡而言之,由于某些因素和條件,中國大學的公共藝術課程尚未擴展完善。他們無法實現目標,也無法充分提高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和藝術水平。在特定的發展過程中,教師不僅必須提高自身的藝術能力、審美能力和審美素質,而且還必須以審美觀點為重點,以生活藝術的形式創作課程。開展藝術經驗和藝術鑒定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和素質。他們可以對自己的生活有獨特的見解,并且通過個性化教學應對學生,他們可以為學生的整體發展做出貢獻,這是培養未來人才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