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國凱
在兩次東征和討伐楊、劉作戰中,國民革命軍之所以能夠攻無不克,迅速取得戰斗勝利,最根本的一個原因就在于共產黨所開展和領導的政治工作,極大地催生了國民革命軍的革命精神和戰斗士氣,并使之奮勇殺敵。正如1926年《政治周報》上發表的《東征紀略》所描述:“革命軍與別的軍隊的最大不同點,就是他軍隊內面的政治宣傳,這是革命軍打勝仗的根本原因。”

東征前夕,以周恩來為代表的共產黨員在黃埔校軍及其他革命隊伍中認真進行了戰時政治工作準備,并迅速將平時政治訓練材料改為戰時政治訓練材料。在作戰過程中,嚴密的政治工作準備為戰斗力的提升發揮了突出作用。
為使作戰過程中的政治宣傳工作開展得更為順利,周恩來極為重視戰時政治宣傳隊的組建工作:一是將在政治部工作的王逸常、宋文炳、洪劍雄以及黃埔二期學員盧德銘、周逸群、李勞工等優秀共產黨員聚攏在一起組成骨干力量;二是從學員中抽調能講廣東話、客家話、潮州話的東江同志,以方便對作戰區的民眾開展政治宣傳。在平定楊、劉叛亂中,除一般的政治宣傳隊以外,還組織了武裝宣傳隊進入楊、劉叛軍所在的廣州進行宣傳。
第二次東征作戰中,對宣傳隊伍的準備工作則更為充分,周恩來不僅從軍隊抽調了幾十名共產黨員到總政治部工作,還從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政治訓練班、黃埔軍校等單位抽調了一批既懂軍事又懂政治的人員,在東征軍總政治部下成立了一個249 人的宣傳總隊。其主要任務:一是向本軍官兵灌輸革命思想,形成革命觀念,激發革命斗志;二是向民眾講清革命軍與陳炯明軍的本質區別,扶助農工運動,使其支持革命戰爭;三是向敵軍進行宣傳,使其醒悟并加入革命軍的行列。
在東征出發前以及作戰途中,周恩來都極為重視對政治宣傳人員的訓導工作。一是組織黃埔軍校政治部加緊籌辦戰時宣傳研究班,準備對敵宣傳計劃,并制定了《戰時政治宣傳大綱》,以此作為宣傳人員開展工作的主要依據;二是組織政治工作人員擬制《政治實施方案》、宣傳口號等,規定軍隊所到之處,實行禁絕煙賭、輕徭薄賦、整頓財政、澄清吏治等。并要求宣傳人員對軍隊損害民眾利益的行為要及時提醒和制止,以使軍隊保持嚴明的紀律,贏得民眾的支持,推進革命軍最終取得作戰的勝利;三是對宣傳隊開展政治工作的方式、時機、態度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規定宣傳人員在行軍途中要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在休息、宿營時要利用好一切時機向兵士民眾開展宣傳;四是規定如果條件許可,要盡可能準備聯歡大會,以密切軍民關系。
東征前夕,周恩來組織政治部工作人員加緊對政治宣傳品的籌備工作。一是連夜起草了《告人民同胞書》《告百粵父老兄弟姊妹》《敬告士兵同志們》以及相關的歌詞、畫報等傳單;二是印刷領袖照片、三民主義讀物等宣傳品,以宣傳三民主義和形成領袖崇拜;三是要求政治宣傳隊先于軍隊出發,在必經之地和作戰區域提前張貼戰斗標語和宣傳標語。
第二次東征作戰時,對于宣傳品的準備則更為全面,除第一次東征作戰準備的相關宣傳品之外,宣傳隊還會根據當地民眾的要求,印刷臨時傳單。
兩次東征作戰,革命軍的政治工作均按照預定的“對本軍、對民眾、對敵軍”三個方面來組織進行。
在本軍中的宣傳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激發革命軍官兵的戰斗精神。一方面通過給士兵們講明東征作戰的正義性質,鼓舞官兵的革命斗志,另一方面通過分析本軍之實力和敵軍之弱點,來增強部隊作戰信心;二是堅定本軍的革命意志。相較于對民眾的宣傳,在本軍的政治宣傳具有一定的思想基礎和優勢,但仍具有較大的挑戰。當時國民政府為了吸引更多的青年加入革命隊伍中來,在招募士兵時設置了一些較為優厚的條件,部分因迫于生計而加入革命隊伍的人,不但對革命的性質和目的不太了解,在戰斗關鍵時刻還可能出現逃跑現象。對本軍的宣傳便是要堅定這一部分人的革命意志,使其成為擁護革命的積極分子。
東征作戰的主要戰場為陳炯明統治區域,并非革命政府所在地。由于陳炯明對東征革命軍的歪曲宣傳以及對民眾長期的殘害和壓迫,使得民眾對革命軍產生了較大的誤解,并視軍隊如猛虎。針對此情況,周恩來主張采取平和的方式對民眾進行宣傳,一是通過散發傳單、印刷標語講清革命軍與軍閥的本質區別;二是執行嚴格的群眾紀律,爭取民眾認可;三是扶助工農運動,爭取民眾援助。通過政治宣傳,使得民眾知曉革命軍是為解除他們痛苦而來,是為增加他們幸福而來,東江民眾轉而熱情歡迎革命軍,不但爭為先導,更助革命軍荷槍殺賊。
與東征革命軍不同,陳炯明的部隊是一支舊式軍隊,這就使得革命軍爭取和動員他們具有了極大的可能性。一方面大多數士兵是被強征入伍,其余一部分則是由于養家糊口而選擇參軍,他們不知為誰而戰,甚至很多軍官也是無從所知。另一方面陳炯明軍隊里的官兵不平等現象極為嚴重,與官長們的大魚大肉相比,士兵們則常常食不果腹,陳軍士兵對官長產生了強烈的反感情緒。
革命軍政治工作人員在戰前利用飛機散發宣傳單、郵寄宣傳品至敵占區,一是對陳軍宣傳革命軍與軍閥軍的本質區別;二是講清陳炯明與帝國主義勾結壓迫人民的事實;三是鼓動陳軍士兵的民族情感。對于戰敗的陳軍俘虜,則對他們采取寬待政策,由政治工作人員對其進行革命教育,爭取他們加入革命的隊伍中來。通過廣泛的政治宣傳和寬待俘虜,極大地動搖了陳炯明部隊的軍心,連陳炯明的軍官也說:“由于受到革命軍的宣傳,我們部隊不戰而退了!”
兩次東征作戰,我黨在革命軍中開展的政治工作,不僅密切了軍民關系,激發了戰斗精神,瓦解了敵軍意志,其所發揮的突出效果,為后來我黨獨立領導軍隊進行革命戰爭提供了寶貴歷史經驗,也對當代我們如何更好地開展政治工作具有現實啟發意義。
我軍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總結出官兵一致、軍民一致和瓦解敵軍的政治工作三大原則。官兵一致,能夠團結我們軍隊的內部關系,凝聚部隊的軍心士氣,成為提升戰斗力的“催化劑”;軍民一致,是我軍落實群眾路線的根本作風和方法的具體途徑。軍愛民、民擁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我軍戰斗力的不竭之源;瓦解敵軍,通過實施對敵政治和心理攻勢,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我軍之所以能夠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就是因為堅持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以及黨在軍隊中開展的政治工作。當今世界,戰爭形態正在向信息化、智能化演變,戰爭所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廣、越來越深,在未來的體系作戰中,營造有利于戰略主動和軍事勝利的政治態勢,仍需我們堅持、發展好政治工作這個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
政治工作并非“務虛”,而是對作戰起著重要服務保證作用。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戰爭形態不斷演變,武器裝備愈發尖端,戰場情況瞬息萬變,影響作戰進程的因素越來越多。政治工作開展的戰場環境也隨之復雜多變,這就要求我們開展政治工作的方式手段要能夠適應不斷發展的變化,要能夠緊密結合當下的實際情況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如此才能充分發揮政治工作的效能,為執行作戰任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否則就會陷入“自我設計、自我循環、自我檢驗”的怪圈,非但不能促進戰斗力的生成,還會限制戰斗力的提高。
政治工作人員是開展戰時政治工作的主體,既要求具備過硬的軍事素質,更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論功底和專業素養。從國共第一次合作在黃埔軍校開展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教育,再到延安時期抗日軍政大學培養出一大批為黨的目標而不懈奮斗的優秀政治工作人員,無不體現出我黨對政治工作人員培養的高度重視。未來戰爭是信息化、智能化的戰爭,心理戰、輿論戰、法律戰也將極大地影響作戰進程,這對政治工作人員的專業化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如何培養出能夠適應未來戰爭需要的專業化政工人才,仍然是今后需要不斷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