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杰
40年前,陳云同志對廣大曲藝工作者提出了“出人、出書、走正路”的七字方針,40年后的今天,它依然有著很強的指導性。同時,面對當下快速發展的新時代,曲藝人該如何理解和繼續發揚這七字方針,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宏大的、系統的,也是非常值得認真思考的命題。筆者暫且提取一個“正”字作為切入點,闡述一些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何為正?在筆者看來有三點,那就是審美正,心靈正,情懷正!
今年,中國曲藝家協會發出了《關于加強相聲界行風建設 自覺踐行崇德尚藝的倡議書》,中國曲協也在京召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風清氣正曲藝界優良行風”座談會,倡導遵守行業規范,弘揚新風正氣。筆者認為,這“倡議書”和“座談會”就如同給整個曲藝行業端來了一碗“醒酒湯”。這正是要提醒大家別忘了,曲藝人心頭上應時刻懸掛一個大寫的“正”字!
審美是每個人都具備的基本思想評價標準,更是藝術從業者必須堅守的從業底線。藝術從業者不同于其他行業,他是“發聲者”更是“傳播者”,一部藝術作品會傳遞給很多觀眾,其作品蘊含的意義和闡述的觀點更有可能影響一批人甚至一代人。因此,作品的審美絕不僅是一個人的事,堅守審美底線也就不是建議而是原則。同時,曲藝藝術又不同于其他藝術門類。比如音樂,既可以不斷創新,還可以完整地呈現以往的經典作品,甚至幾個世紀前的作品均可以原封不動地呈現給觀眾。而曲藝藝術中,很多曲種都必須時刻保持創新,哪怕是經典傳統作品,也需要在保持框架結構的基礎上去改編,方能呈現給觀眾。而這就給曲藝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您想什么?您寫什么?您是否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您是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您是否具備高水準的審美?這些幾乎直接影響著您所呈現的每一部作品。

筆者的父親李潤杰先生在一生的創作中,對于審美的要求是極其嚴苛的,無論是《熔爐煉金鋼》,還是《千錘百煉》等作品,均透著一股正能量!其作品中對審美的把握是一種自覺,絕不會為追求效果而故意去“低俗、庸俗、媚俗”。而這樣的作品不僅沒有失去觀眾,反而讓觀眾對作品中的人物津津樂道。因此,曲藝從業者自覺堅守審美底線是一種必須,是一種職業道德,更是一種社會責任感。
端正藝術心靈,就是要去敬畏它!一門藝術,往大了說,是從業者展示水平、傳遞作品的載體;往小了說,是從業者賴以生存的工作。無論從哪個角度,都應該去“敬畏”。何為“敬畏”?這絕不僅僅是停留在口頭或者形式上的膜拜,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尊重。每一個演員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深入人心,能夠廣為傳播。可是,在這兩樣實現的同時,不要忘記,您的藝術和形象也會隨著傳遞到眾多觀眾心中。那么您對這門藝術是否“敬畏”,就要看自己給觀眾留下了什么樣的評價。如此說來,在作品創作、呈現之初,就應該懷有“敬畏”之心,不去損害、不去抹黑這門藝術,便是對這門藝術的基本“敬畏”。廣大曲藝從業者應該去展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去傳播正能量的思想,去弘揚正確的價值觀,去展現積極、向上、陽光、正派的人生態度,去塑造良好的從業者形象,便是對這個行業最大的“敬畏”。
還記得父親教導過筆者:上臺之前,一定要反復琢磨、反復練習你的作品,不管是幾千上萬人的大型演出還是幾個觀眾的慰問活動,都不允許懈怠。因為你說的每一句話都會傳到觀眾的耳朵里,你說的什么,你要負責任。大家來看你演出,是對你的莫大信任,只有敬畏觀眾,觀眾才會歡迎你,才會尊重你。因此,筆者認為“敬畏”也是為自己贏得尊重的必備條件,敬畏藝術、敬畏觀眾,是曲藝從業者不可或缺的藝術素養。
每個曲藝人都有情懷,都希望所從事的整個行業蒸蒸日上而不是日趨萎縮,因此,對整個行業的呵護,是每個人不可逃避且責無旁貸的大情懷!
在舊社會,很多行業被稱為“下九流”,在那樣的環境下,無論你是名家還是初入行的演員,均不能置身事外,都是很容易被“羞辱”的對象。新中國成立后,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倡導凈化相聲語言,把相聲從撂地的“玩意兒”變成了受人喜愛的藝術;快板書名家李潤杰,也以其大量緊扣時代脈搏、飽含正能量的新創作品,讓快板從業者從此登上了國家的舞臺,成為了人民藝術家。現如今,當我們享受著老一輩藝術家耕耘的成果時,享受著廣大觀眾對這個行業、對從業者的尊重時,切莫忘記,人人都應該是呵護這一成果的參與者,而不是果實的消遣者。因此,一味地迎合個別觀眾的“低趣味”,一味地去毫無底線地追逐流量、博取眼球,一個低俗的作品,一段諂媚的表演,看似是您個人的行為,其實是在損害整個行業的形象,既是對這門藝術的不尊重,也是對整個行業的不負責任。
總之,一個“正”字代表了太多意義,但筆者認為,當下曲藝人沉下心來端正態度,喝一碗“醒酒湯”、打一針“安定劑”是我們最應該做的事情!
(該文章選自第四屆全國曲藝理論學術研討會)
(作者:中國曲協快板藝委會主任)
(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