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雷
全國高等院校曲藝本科系列教材的問世,標志著中國曲藝從口耳相傳的傳統藝術傳播模式過渡到規范科學的現代學科普及教育模式,同時也是中國曲藝納入高等教育范疇的一座里程碑式的工程,是中國曲藝從民間撂地走向藝術舞臺之后,藝術層次的再一次升華,為中國曲藝理論學科體系的搭建提供了有益嘗試,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其中,《中國曲藝發展簡史》(以下簡稱《簡史》)是系列教材中最早出版的著作,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曲藝史類高校專業教材的先河。
資深曲藝理論家、曲藝作家高玉琮和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鮑震培兩位作者,歷時3年,幾易其稿,傾入了豐富的曲藝研究經驗、寶貴的理論成果和先進的教學理念,讓這本《中國曲藝發展簡史》不僅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教學價值,而且還有著很高的學術價值。
中國曲藝史素有“可溯之源長,可證之史短”之說,溯源之長皆因曲藝史浩如煙海、悠久綿長的孕育過程,證史之短皆因曲藝史珍如藝海拾貝、沙中淘金的史料價值。作為一本高等院校曲藝史類教材,《簡史》并沒有遵循以往曲藝史類書籍面面俱到的寫法,而是濃縮了曲藝發展史中的精華部分,有目的地擇取曲藝史不同時期中最具代表性的演員、曲種、曲目、事件等內容作為重要節點,再將這些節點串成一條條時間縱橫線,進而將各條線再編織成的簡史,以面的形式呈現在讀者面前。《簡史》清晰地梳理了中國曲藝史的發展脈絡,對曲種的興衰做了較為客觀的敘述和評論,這種寫法既能引導讀者了解曲藝史的基本常識,又能拓展其對未來曲藝的發展趨勢。相較于其他中國曲藝史類著作的許多經典版本,本書可稱為“精華之作”,它綜合了之前曲藝史中最為忠于史實的部分,又融入了作者多年來對曲藝史最新的研究成果的論述。
可以說,《簡史》不僅是一本曲藝專業高等教材,同時也是一本具有極高理論價值的曲藝學術著作,在曲藝史論方面不僅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同時對現有理論也有著創新性的發展。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簡史》對曲藝兩千多年的發展脈絡進行了梳理,并且打破了原有的斷代思維,重新對曲藝史不同的發展歷史時期進行了劃分,將以往等同于中國文學史的先秦曲藝史的發展年代推遲到了唐代,并將曲藝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狀況及特點重新進行了總結和歸納,劃分出初成時期的唐前曲藝、正式形成的唐代曲藝、成熟興盛的宋代曲藝、穩定發展的金元曲藝、承前啟后的明代曲藝、集成繁榮的清代曲藝、民國時期的曲藝、新中國探索時期的曲藝、新時期的曲藝等8個歷史階段,突出了曲藝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影響和作用,讓讀者能夠更加清晰地對歷朝歷代曲藝史的概況有更加深入和明確的認識。
倪鐘之先生的《中國曲藝史》和姜昆先生的《中國曲藝通史》是中國曲藝史的兩部經典著作,兩本書都將中國曲藝史的記錄年代截止在了民國時期。其他的曲藝專門史類的書籍雖也有提及新中國成立后的曲藝概況,也多為簡單的概述文字,極少單獨成章。而《中國曲藝發展簡史》在此基礎上,不但完善了“新中國探索時期的曲藝”這一章節,詳細記錄了這一時期的曲藝發展狀況,而且還增加了“新時期的曲藝”這一重要歷史時期的曲藝歷程,對改革開放以后的曲藝史研究進行了有力補充。這兩個章節對中國曲藝史進行了系統的豐富和適時的更新,將中國曲藝發展的時間節點推移到2014年,這為今后中國曲藝史書的延續奠定了理論基礎。
中國著名哲學家、歷史學家任繼愈先生曾說過,不論當什么家,有了必要的歷史知識,有百益而無一害。中國曲藝史教材所普及和面向的對象不僅有學生群體、廣大曲藝愛好者,還有眾多從業人員。所以,作為一本高等院校的基礎教材,《簡史》并沒有拘泥于傳統寫史的方法,而是在每一章的后面加入了《思考與練習》,看似簡單的教學設計,卻是全書的點睛之筆,是對曲藝史教材編寫的一次有力嘗試和新的突破,使它更貼近教材的寫法,這種方法可以進一步明確知識點、概括要點、突出難點,幫助習學者更容易地攫取每一個歷史階段中曲藝發展進程中的著重點,抓住曲藝發展歷程中的關鍵點,認清曲藝傳承過程中的根本點,充分發揮教材的實用性和啟發學生能動性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熱潮和傳統文化復興的大環境下,《中國曲藝發展簡史》的出版對曲藝藝術教育有著至關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意味著曲藝教育將開啟一個嶄新的時代,曲藝藝術必將更多地走入大眾視野,曲藝藝術必將振興,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藝術的血脈必將得以延續和傳承。
(作者:天津市曲藝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