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永
漫漫長夜望黎明,
烽火連天祈和平。
革命先驅赴國難,
鐵血俠骨掩柔情。
父母妻兒齊拋閃,
牽掛若絲心網藤。
涌思掬墨筆作口,
血淚家書寄飛鴻。
紅船起航東風勁,
春雷炸響天地驚;
王孝錫,播撒火種鬧革命,
建立政權做前鋒。
農民暴動遭失敗,
他不幸被捕入獄中;
把“自白書”寫成了遺書家信,
思鄉念親抒豪情:
(夾白)縱有垂天翼,難脫今日險。問蒼天!何不行方便?馭飛云,駕慧船,搬我直到日月邊。取來烈火千萬炬,這黑暗世界,化作塵煙。出鐵籠,看滿腔熱血,灑遍地北天南。
自古盡忠難盡孝,
從來磨難出英雄。
國將不國家何在,
為尋活路民作兵。
一夕風波三千路,
心系骨肉與親情。
望爹娘,晨昏休把兒掛念,
囑兄弟,代我盡孝在家中。
革命火成燎原勢,
井岡山上軍旗紅。
蘇區兒女多壯志,
陳毅安,他一片癡心向光明。
望前景旭日冉冉心堅定,
迎著朝陽闊步行。
想二老年邁體弱當盡孝,
念妻子身孕待娩少照應。
萬分不舍也得舍,
咬牙跺腳把心橫。
身后村影漸遠逝,
惜別的妻子來送行。
撲進懷里身戰栗,
淚眼相對久無聲。
最后二人相約定,
書信頻傳相思情。
如生異變身遭難,
無字素箋暗號明。
(夾白)毅安哥這次離家已有9個多月,總共寄回了54封書信,可不知為什么—— 這都快3個月了,還不見“遲到”的第55封書信到來。我每天傍晚都到村口翹首期盼。
今日盼明日盼魂牽夢繞,
祈平安又擔心忐忑不寧。
忽聽得有人喊“大嫂有信”,
兩只手顫巍巍拆開信封。
(夾白)啊!—— 一張白紙無點墨。難道說,預言成真。
他!他!他身遭不測,
頓覺得天旋地轉山海傾。
有心跟隨夫君去,
公婆年邁幼子尚在襁褓中。
我只能化悲憤力挑重擔,
革命的路上繼續前行。
鐵騎踐踏山河破碎,
抗日聯軍奮起沖鋒。
戰斗慘烈目不忍睹,
趙一曼,受傷被俘身陷牢籠。
越獄失敗重入獄,
深夜獨對鐵窗欞。
回想以往多感觸,
點點滴滴涌心中;
我在中學就入了黨,
那時就立志為國許終生;
我曾經遠赴蘇聯求真理,
我曾經黃埔軍校學當兵;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
我北上投身抗日戰場中;
被俘后,他們威逼利誘招數用盡,
我銀牙咬碎不出聲;
想如今,隨身的雙槍易了主,
似友的白馬覓無蹤;
我脫身無望氣不餒,
革命者何懼流血和犧牲!
我今捐軀無懼無憾,
唯難舍,可憐的寧兒我那小嬌生。
她尋得紙筆寫書信,
墨淚模糊難分清:
(夾白)我的寧兒,媽媽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你可以自豪地告訴所有人,你的母親叫趙一曼……寧兒,母親對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在你長大成人之后,
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
刑場上,“紅旗歌”送英雄去,
珠河嗚咽失濤聲,
白山黑水悲凝憤,
驅寇殺敵炮火隆。
艷陽拂照神州地,
濃霧依舊鎖山城。
渣滓洞內燭光暗,
傳出來江姐和獄友的低語聲。
江姐說,現如今全國得解放,
新中國成立在北京。
獄友說,親人救咱出牢獄,
咱重獲自由與新生。
見獄友,面帶微笑懷揣夢想入夢去,
江姐她凝望隔窗云外星。
她想一回,丈夫老彭慘遭殺害,
想一回,自己被捕入獄中;
想一回,暗無天日酷刑受盡,
想一回,竹簽扎指連心疼;
想一回,解放的號角聲漸近,
想一回,被面繡紅旗、米湯貼金星;
想一回,重見天日山頭站,
歡歌笑語裹晨風。
又想到,勝利在望戰斗不止,
誓將這血肉之軀筑長城。
我早就,以身許國看淡生死,
只牽掛寄養的幼子未成丁。
想到此,她披衣坐起找紙筆,
棉絮燒灰把墨調成。
奈何是,千頭萬緒情長紙短,
兩句話草就信一封。
(夾白)竹安弟,假若我遭到不幸,云兒就送給你了,盼教以踏著父母之足跡,以建設新中國為志,為共產主義革命事業奮斗到底。
到后來,
江姐蒙難身就義,
血染焦巖映日紅。
梅花怒放千萬朵,
不爭春色耀春榮。
這正是,
封封家書千金重,
字字句句家國情;
民心鑄碑金不換,
普通的事跡不普通;
炮聲遠逝硝煙蕩盡,
祥和莫忘先烈功。
家書就是“傳家寶”,
紅色基因續傳承。
京東大鼓《烽火家書》以史為據,以家書為紐帶,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運用閃回、回憶、再現等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帶我們走進血雨腥風的革命歷史,還原了一個個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的赤子之心、愛國之情,詮釋了革命先烈對黨的無限忠誠,譜寫了一曲曲生命壯麗的英雄史詩。
曲本以總分總的結構,用家書為紐帶,引出王孝錫、陳毅安、趙一曼、江姐等革命先烈,他們以家書明志,在每一封家書的背后,都浸染著先烈生命的光澤,鐫刻信仰的永恒。每一封家書沒有長篇累牘,寥寥數語中讓人熱血翻滾,潸然淚下,寓情境之中見忠誠,筆墨之中融真情。面對死亡,他們沒有懼怕;深陷囹圄,他們沒有痛悔;在死亡面前,他們笑傲蒼穹,在烈火中永生。王孝錫,“自古盡忠難盡孝,從來磨難出英雄”;陳毅安,“一片癡心向光明,迎著朝陽闊步行”;趙一曼,“脫身無望氣不餒,革命者何懼流血和犧牲”;江姐,“重見天日山頭站,歡歌笑語裹晨風”。一個個可謂忠孝難兩全,碧血化忠魂,一腔報國志,潑墨沖云天。同時,家書中濃縮著真情,濃縮著未來的美好,濃縮著革命必將勝利的壯志豪情。王孝錫,“望爹娘,晨昏休把兒掛念,囑兄弟,代我盡孝在家中”;陳毅安,“書信頻傳相思情,無字素箋暗號明”;趙一曼,“我今捐軀無懼無憾,唯難舍,可憐的寧兒我那小嬌生”;江姐,“千頭萬緒情長紙短,兩句話草就信一封”,無不寄托先烈們對中國未來光明的渴望,他們將國家和人民牽掛于心的高尚情操必將激勵后人不忘初心,永遠奮斗。
當下,紅色題材創作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但是如何挖掘紅色題材創作優秀的作品對我們創作者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該作品絲絲入扣,融情于理,結構嚴謹,句式多變,轍韻工整,善于表達,充溢著激情和回味,洋溢著澎湃和思念。但同時也指出,作者如果在挖掘先烈的家書中豐富其心理描寫和情感體驗,通過想象能把親情、友情進行放大,這樣人物塑造將更為豐滿、更為閃耀,結尾再用高度凝練的句式把家書得以升華,穿透內心,這樣就更好了。
(點評人:中國曲協創作委員會秘書長、山西省曲協副主席、國家一級編劇 暴玉喜)(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