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瑾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從世界衛生醫療發展史上看,衛生與健康問題越來越成為全球性挑戰,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社會經濟海嘯”,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置身事外,運用科技手段來防疫抗疫以及各國之間的科技合作顯得尤為重要。攜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科技合作、共同抗疫成為“一帶一路”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體現,也是打造“健康絲綢之路”的具體要求。
現代科技極大地改變了全球的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社會結構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無疑,科學治理、科學研究和科學專業知識在此次防疫抗疫過程中體現出極大的重要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多年來,在傳染病防治領域的科研技術水平、平臺建設能力、人才隊伍培養等方面都有了明顯提升。面對疫情,中國采取了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這體現出中國效率和大國擔當,更彰顯了中國科技的實力。2020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強調,“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疫情發生以來,在黨中央領導下,中國科技戰線積極行動,產學研緊密配合,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進展。中國率先實現疫苗研發的突破并大力推進全民接種計劃,截至8月18日,全國累計接種疫苗量已超過19 億劑次。
科技是戰勝病毒的決定性力量,也是抗疫戰斗取得勝利的有力武器。歷史上,人類與天花、非典、埃博拉等病毒抗爭,都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的有力支撐。全面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必須發揮科技的力量。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看到科技發展路上諸多的不平衡和不盡如人意。面對哄搶物資、恐慌性囤貨、過度占用醫療物資等非科學、非理性的表現,我們更加需要運用各種現代科技手段來提高治理水平和普及科學常識。
科學技術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科技人才是國家發展的巨大財富。公共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科技的研發和創新。為了抗擊疫情,無數科研人員、醫務工作者貢獻了智慧和力量,獲得了敬意和贊揚。人類要向科研難題的極限發起挑戰,需要無數科研人員的努力和投入,沒有他們就不可能出現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革命,社會也不可能有今天的蓬勃發展,更不可能有效應對人類面臨的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能源危機、癌癥疾病、氣候災害等眾多全球性問題和災難。縱觀人類歷史,危機的應對極大程度上依賴于科研人才。
習近平主席的重要文章《團結合作是國際社會戰勝疫情最有力武器》強調,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戰勝關乎各國人民安危的疫情,團結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因此需要全面加強國際合作,凝聚起戰勝疫情的強大合力。文章充分體現了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決心和擔當,用中國力量向世界傳遞經驗、成果、信心和勇氣,為加強疫情防控的國際科研合作指明了方向。
CGTN 智庫于7月23日向全球發布的《國際新冠疫情發展現狀分析報告》指出,全球各國和地區在確診病例、死亡人數和疫苗接種數量等疫情關鍵指標上呈現出兩極分化趨勢。目前全球的疫情風險仍很嚴峻,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唯有團結協作才能應對各種全球性風險挑戰和解決世界難題,達到共贏,這正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意義所在。只有我們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攜手努力、共同擔當,同舟共濟、共渡難關,才能夠讓世界更美好、讓人民更幸福。
在抗疫的路上,應堅持科學與理性,避免污名化,影響國際抗疫合作。在當前復雜的環境下,世界各國都有責任和義務維護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反對一些國家利用疫情謀取政治私利。科技的進步離不開國際合作,要實現科技的進步和發展,應該順應科技全球化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和國際合作。
始創于1979年的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就是發揮國際科技合作與創新的學術、技術交流平臺作用的極好范例。今年5月該博覽會在上海舉行期間,中國和英國就醫療器械領域的潛在合作進行了探討。NHS(英國國家服務體系)是歷史最悠久的醫療健康體系之一,中國的醫療服務系統是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醫療服務系統。英國的創新技術與中國的研發、生產能力及供應鏈體系互補,進一步在醫療健康領域加強合作,在面對疫情挑戰的當下將會在國際上彰顯競爭優勢。兩國的醫療行業面臨著很多共同挑戰,除了新冠肺炎疫情,還可以在應對老齡化等問題上進一步開展創新合作,實現共贏。
現今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程度毋庸置疑。中國衛生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這是重要的全球公共產品,亦是中國對全球健康治理的貢獻,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中國在全球健康治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更加積極的參與者和貢獻者。習近平主席曾指出,我們要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傳統醫學,用開放包容的心態促進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更好地融合。近年來,中醫針灸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醫古籍《黃帝內經》《本草綱目》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獲諾貝爾獎等。中國還主動參與應對境外公共衛生危機,比如成立于1963年的中國醫療隊從1964年起開始對外援助,至今已有57年歷史,中國醫療隊肩負重擔走出國門,履行無私的援助義務,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
當下的全球疫情是對中國的一次巨大考驗,中國經受住了考驗。此次疫情之前,在別國發生其他災害時,中國也多次挺身而出。疫情不分國度,災難面前要手牽手團結起來,一起戰勝疫情。迄今為止,中國政府和民間組織及個人已經向100 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提供醫療物資和技術援助,并向伊朗、塞爾維亞、意大利、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國家派遣抗疫醫療專家組,還以視頻會議形式同各國分享診療經驗,展現了國際人道主義精神。中國沒有忘記在疫情最困難之時,許多國家伸出的援手,中國積極參與疫情防控的國際科技醫療合作,政府機構和專家通過各種途徑與世界分享防控和診療經驗,并派出醫療團隊幫助開展防疫工作。中國的真誠援助必將進一步加深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深厚情誼。
截至8月,中國已向全球100 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超過7.7 億劑新冠疫苗和原液,極大地支持了各國的抗疫工作,加快了全球抗疫的步伐。中國對外提供疫苗秉持的理念是兼顧國內需求與國外需求。中國支持本國疫苗企業向發展中國家進行技術轉讓,開展合作生產。目前,中國疫苗企業已經在多國開展了合作生產項目。
公共衛生領域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2013年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三次會議上,習近平主席就說道,“傳統醫學是各方合作的新領域,中方愿意同各成員國合作建設中醫醫療機構,充分利用傳統醫學資源為成員國人民健康服務”。2016年,習主席就明確提出“著力深化醫療衛生合作,加強在傳染病疫情通報、疾病防控、醫療救援、傳統醫藥領域互利合作,攜手打造‘健康絲綢之路’”。2017年,習近平主席在日內瓦訪問世界衛生組織時提出,衛生問題是全球性挑戰,歡迎世界衛生組織參與共建“健康絲綢之路”。同年5月,中國同世界衛生組織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世界衛生組織關于“一帶一路”衛生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以全面提升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健康水平為主線,以多雙邊合作機制為基礎,創新合作模式,攜手打造“健康絲綢之路”。
“健康絲綢之路”為“一帶一路”建設開辟了新的合作空間。近年來,中國積極向“一帶一路”沿線部分欠發達國家和地區提供醫療衛生援助。2017年1月,中國發布《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實施高層次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與沿線國家共建聯合實驗室或研究中心,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中醫藥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同年5月,巴基斯坦瓜達爾港“中巴博愛醫療急救中心”落成,這是由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中國紅十字會聯合組織派駐人員,第一個在海外自主建設和運營的醫療急救中心。2018年5月和2019年2月,第二批和第三批醫療隊相繼在瓜達爾港開展醫療服務。

7月13日,巴布亞新幾內亞政府正式開始為本國民眾接種中國疫苗On July 13, Papua New Guinea starts to vaccinate its people with Chinadonated vaccines(新華社 供圖)
2020年3月16日,習近平主席應邀同意大利時任總理孔特通話時指出,“中方愿同意方一道,為抗擊疫情國際合作、打造‘健康絲綢之路’作出貢獻”。在全球抗疫的關鍵時期,習近平主席強調打造“健康絲綢之路”的理念對于堅定全球抗疫信心、加強國際合作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中國正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抗擊疫情的戰斗中團結合作,書寫共建“健康絲綢之路”的感人篇章。
與發達國家相比,低收入國家和大多數中等收入國家獲取疫苗難度更大。中國堅定站在疫苗國際合作的“第一方陣”,并堅決支持疫苗公平分配。為緩解疫苗緊缺情況,為世界共同防疫作出更大貢獻,中國多次宣布疫苗投入使用后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并優先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中國已經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疫苗研發和生產合作,許多國家授權使用中國疫苗。中國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多國的認可。
打造“健康絲綢之路”是建設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重要環節,“健康絲綢之路”新合作范式呼應了時代之需。在已有的合作基礎上,可在傳染病防控監測、傳統醫藥發展、婦幼保健、醫療衛生人力資源培訓、醫學科研機構合作網絡、醫療衛生合作論壇和研討、傳染性疾病和聯防聯控、健康產業發展等多個領域進一步建立合作機制,進行項目協作,讓“健康絲綢之路”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