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范純瑾

園本教研活動是以本園教師一日活動中遇到的真實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本園的教職員工為研究主體的教研活動,具有較強的全園性、真實性和實踐性。園本教研活動可實現教師的經驗重構,是教師實現專業成長的最佳途徑。教師在園本教研的過程中,實現與原有經驗的碰撞,不斷理解新經驗的意義,在原有經驗與新經驗之間架構起橋梁,實現經驗的重構,最終使得每一位教師都能夠找到屬于自己的教育觀點和主張。我園將“如何與兒童一起創作豐富多元的作品”為主題的系列園本教研活動,分成“言傳,充實多樣經驗;內化,遷移整合經驗;外顯,實現經驗重構”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學會傾聽中學習,以小組為單位組織了“理論學習明方向”專題教研活動;第二個階段是聽懂以后做出來,在實踐中不斷印證、摸索、推進;第三個階段是做好以后說出來,通過實地觀摩、經驗總結尋求新的發展。
每一次園本教研活動都要有“明燈”的指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比別人看得更遠一些,教師才能少走彎路。教研活動在開展前通過多種途徑充實相關經驗,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園引導教師學會傾聽中學習,傾聽專家的經驗講授,傾聽書本的無聲經驗,傾聽同伴的實踐經驗。
有效教研需要有充分的前期準備。我園先從文本中吸取經驗,結合當前學前教育研究重點和本園的實際情況,組織教師自主學習《0~8 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第十三章“創設藝術區”內容,教師從中接觸到創作豐富多元的藝術作品的要求、創造豐富多元的藝術作品的策略、人生經歷對于藝術創作的特殊意義等內容,拓寬了知識視野。然后,業務園長、骨干教師將最新研訓方向、教學資訊,進行梳理、總結、歸納,聚焦藝術創作,以專題講座的形式傳達給教師,豐富了教師的相關經驗。
在做好充足的教研準備工作后,我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了專題教研活動。為了提高教研活動的效率,我園關注了兩個重點。一是讓每個參與者有任務。主持人組織研討活動,發言人進行總結性發言,記錄員用最有效的方式梳理出文案,計時員全面掌控研討時間和節奏;每組“老、中、青”合理搭配,每人每次教研活動要承擔不同的角色。二是讓每個參與者有成就感。我園尊重教師的教研活動成果,每組文案梳理出來之后,以月報的形式整合出全園教研成果,供大家參考借鑒,也讓教師獲得了集體的認同和尊重。
我園將教研活動“嵌入”生動的情景中進行,這份現場感可以引起共鳴,使大家積極參與到教研活動中。尤其是美術區教研活動,區域視覺性較強,幾幅幼兒作品的現場解析,比起斟字酌句的多段描述、總結,要更清晰。比如,在討論“創作豐富多元的藝術作品的策略”時,我園在班級藝術區中開展教研。被提問“結合班級實例,進一步闡述你的策略”時,教師結合藝術區中的材料、已有作品,闡述得有血有肉。
經驗需要通過實踐來驗證。教師需要通過教學實踐將所見所聞進行內化,在實踐中感悟。我園鼓勵教師將關注點聚焦在藝術區,在藝術區創設過程中,教師將經驗進行有選擇地、適宜地、融合地遷移,實現理念和行為的整合。
教師往往擅長講解自己的教學案例。因此,在實踐過程中,我園及時傾聽教師的案例,捕捉案例中的關鍵點,將具有共同點的案例(或材料相近、或藝術形式相似)歸納在一起,并讓這些教師組成一個臨時教研小組,以案例“撞”案例,形成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對實踐的反思、對經驗的整合。比如,在大班案例《秋韻》中,線描畫以秋天的自然物為對象,從點線的多樣練習,到點與線的組合、線與線的組合,最后到構圖組合,以不斷挑戰更豐富的線描畫方式為主要策略;中班案例《小花園》,線描畫以自己班級的小花園為對象,以線描寫生為主要方式,在每一次幼兒作品討論中不斷發現豐富作品的好方法。這兩個案例有著相同的畫法,一個是以設置挑戰為主要策略,另一個是以討論幼兒作品為主要策略,通過案例之間的碰撞,探索幼兒作品更為豐富多元的策略。
教研活動中遇到問題,其實是一件非??上驳氖虑?。這說明了教師邊實踐邊思考,與已有經驗進行碰撞。我園要及時捕捉到有價值的問題,一個問題會引發教師更多的問題,這是園本教研活動進一步深入開展的契機。比如,作品《甜甜的菠蘿》上,有拓印技法的菠蘿、有布藝剪貼畫的菠蘿、有蠟筆畫的菠蘿,有多樣技法的呈現方式。“這就是豐富多元的藝術作品嗎?”“豐富多元的藝術作品追求的是外在的形式還是內在的表達?”“豐富多元的藝術作品需要創作技能支撐嗎?”……問題的引發和解決,讓教師對事件的思考更深入,經驗更厚實:豐富多元的藝術作品應該是多維度的,技法的豐富多元、內在表達的豐富多元是相互依存的,任何藝術作品的創作都是需要相對應的技能支撐。技能知識服務于藝術創作,而不是藝術創作的最終目的。教師在問題研習的過程中,不斷整合自己的經驗,將獲得的新經驗充實到自己的經驗體系中。
教師通過實踐將所學的經驗進行內化,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觀點,既然是個體的觀點,肯定會有所不同。這時候,我園不要急于形成一致的觀點,不要一錘定音,可以用某一位教師的觀點“牽引”出另一個或者更多的觀點。
比如,有的教師提出“兒童創作藝術作品的前提是要有豐富的親身經歷”,有的教師則表明“豐富的親身經歷不是藝術創作的唯一途徑,在他人的講述中也可以獲取”“和其他學習課程結合起來的親身經歷,更有助于激發集體的創作高潮”……教師在提出觀點、論證過程中,會不斷吸收他人觀點中有價值的部分,摒棄己方觀點中不成熟的部分,教研活動在觀點的爭鳴中層層深入。
園本教研活動不能光聽、光做,還有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做好以后說出來。教師通過實踐積累了很多智慧,要引導教師將這些智慧逐步清晰化,通過展示、互動把園本教研活動打造成“理解新經驗的意義,建立新經驗與原有心理結構之間的實質聯系,使原有的心理結構能夠兼容新經驗的重構過程”。
當教師的藝術區創設到達一個高潮的時候,我園組織了一次實地觀摩活動,給教師一個總結、歸納經驗的機會,靜下心來梳理,逐步形成屬于自己的經驗。實踐中,教師聚焦的點可能是一些現象;總結過程中聚焦的點就會是現象背后的本質。以大班線描畫藝術創作為例,教師針對“觀察樹葉進行樹葉線描畫、花卉欣賞進行半面添畫創作、粗細顏色不同的線描畫”現象,總結出了線描作品多元化創作的策略,如回訪幼兒以前的作品、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設置挑戰、重復使用操作材料的基礎上增加不同的創作媒介等。
趁熱打鐵,本班教師剛介紹完自己的經驗,我園就請其他教師在此基礎上,以這個班級的藝術區創設為例,圍繞“你認同什么、建議什么”進行專題教研。教師有相同的研究基礎,在此基礎上將別人的經驗與自己的經驗進行整合,生發出了非常有生命力的新經驗。以大班線描畫藝術創作為例,教師通過集體的智慧,獲得了“與大師名畫約會、與不同藝術形式的組合混搭、立體材質的加入”等新經驗,有效促進了線描畫藝術創作的多元化發展。
帶著這些新經驗,教師和幼兒又進入了“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的循環往復中,不斷地將新舊經驗進行整合,上升到新的認知高度;將借鑒的經驗、自我認同的經驗、整合的新舊經驗,通過園本教研活動融會貫通,實現教師經驗的重構,提高體悟水平。
園本教研活動,是教師經驗重構的實習場,在真實的環境中去經歷、學習,打破教師原有的經驗平衡,對教研活動中共同形成的經驗進行同化或者順應,建立新的平衡。在園本教研的過程中,我園實現教師經驗的重構,讓每個教師提升屬于自己的教學經驗,使教師在態度、知識與能力上都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