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 萍
南通市崇川區共有幼兒園115 所,其中普惠性幼兒園110 所,接受普惠教育的在園幼兒36 375 名,占比96.71%。目前,區內共有市級課程游戲化項目園72 所、省級課程游戲化項目園6 所,區域課程游戲化推進項目1 個,省、市級課程游戲化項目全面覆蓋,全區各幼兒園逐步構建符合本園實際的適宜性課程,呈現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學習與發展特點的課程游戲化樣態。
課程游戲化推進的這幾年,“觀察”“追隨”“放手”“支持”等概念成為崇川幼教人的優勢話語,一定程度上帶動師幼關系向親密、和諧方向轉化,一個個生動的園本化課程實踐案例,詮釋了區域推進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實踐過程中幼教的高度站位與深度思考。課程游戲化成為支點撬動崇川幼教“巴學園”的教育工程。
“巴學園”里充滿著具有人性光輝的教育思想,每一位讀過《窗邊的小豆豆》一書的幼教工作者,內心深處都對“巴學園”有這樣的體悟。著眼當下,在不斷推進課程游戲化的今天,是否也會有這樣的“巴學園”?崇川區省級區域課程游戲化項目《基于“適合教育”理念的“市北巴學園”課程游戲化項目構建與實施》正全覆蓋式深入推進。
崇川幼教“1+N 計劃”原理同金融實踐運營界的“1+N 計劃”一樣,著重“整體與部分”“整體與外部”的關聯,推動整個“生物鏈”的發展。一是“聯盟帶動均衡”:以“名園擴量”項目為抓手,1 所名園向N(6~8)個普通(新建)幼兒園派出管理團隊和骨干教師,通過輸出管理方式、優秀教師等,構建科學、有序管理體系,使“量的拓展”與“質的提升”緊密結合,提升辦園整體實力;二是“基地輻射引領”:以“基地領航”項目建設為載體,承擔市、區級乃至外省教科研部門的國培計劃等項目的教師跟崗研修,向西部地區的姐妹園分享情境教育等區域富有特色的教育經驗,傳播先進優質的教育理念;三是“支持幫扶民辦園”:通過專題講座、主題沙龍等多種形式,指導幫助市、區內創建省優質園及申報課程游戲化項目的單位。
崇川幼教,無論是專職教研員,還是兼職幼教教研員(片長),始終踐行“研究、指導、服務”等職責。教研員(片長)創造性進行教研的探索和實踐,沉浸在“以解決問題為主”的個性化教研工作中。崇川幼教形成區域教研片區帶動、學科領域組長牽頭組織等“1+N”多元化教研共同體,散發出“追求教育理想、實現區域普惠、促進教育發展”獨特的芳香。同時,衍生出的“1+N 服務”“1+N 培養”,1 所幼兒園帶動N 所幼兒園,1 位名師帶動影響N 個青年教師等,激蕩崇川幼教人在幼教課程改革之旅中走得更遠。
《崇川區區域推進“課程游戲化”實施“連片式”研訓活動通知》文件的出臺,是不斷推進課程游戲化項目實施、落實《江蘇省關于加強學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幼兒園工作規程》《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等文件的具體體現。“連片式”教研把握正確的工作方向,是一個高效推進課程游戲化項目實施的有效舉措。
“連片式”教研結合課程游戲化的精神實質,努力在“化”上下功夫,真正將“游戲精神”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的課程實踐之中;“連片式”教研的重點是研究兒童的興趣、需要和發展可能及其與環境和材料的關系,研究教師的觀察、分析和引導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教研的核心是解決教師在日常保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連片式”教研活動中,片長不斷增強教研意識,不僅具有幼教專業的基本素養,還具有教研的知識和能力,成為片內學習、研究、反思和變革的典范。各片組建了一個由“高校專家、研究機構專家和一線骨干教師”等人員構成的新型教研聯合體,進行專業協商和溝通,凝聚集體智慧,解決幼教“課改”問題,這是崇川教研工作的創新。
課程游戲化項目推進的過程就是教師成長的過程。“崇川幼教巴學園”一直秉承“適合教育”的理念,致力于為青年教師搭建共同體成長的平臺。每年市(省)都要組織每年1~2 次的教學比賽(教學基本功),賽事一結束,“崇川巴學園接力群”第一時間跟進,比賽選手以各種形式齊聚,共研訓、同成長。為更好地為青年教師把脈定向,將每一步走穩走實,每次活動特邀區內優秀園長、骨干教師以及有大賽經驗的教師共同助陣。青年教師都格外珍惜每日一個打磨主題的發布,展示交流的內容以美篇、視頻、圖片、文字等形式上傳至群(公眾號)共享,分享后,再次請專家把脈會診,專家會就呈現出的優勢及問題,有針對性地點評、指導。每日的研訓充實忙碌而又充滿幸福,所有參與的教師沉浸其中,積極互動、反思總結、博采眾長,真正達到了激勵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
當前,“以課程游戲化建設為落腳點,嚴防‘小學化’傾向”已成為崇川幼教人的教育的共識,青年教師更是滿腔熱情地投入其中,協力科學育兒。崇川幼教始終倡導教師“越境式”學習,始終注意培養“全科型”教師。“交融互鑒”成為教師進步與發展的常態機制和強大動力。“課題研究與課程建設”是崇川幼教人提升辦園內涵、彰顯辦園特色的基本保證。“專家指導+參觀學習”等是豐富教師專業知識、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發展、重塑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的優化的途徑。
人民教育家李吉林是崇川教育的一張名片。她的《情境教育“三部曲”》全面反映了三十多年來情境教育從提出、拓展、細化及至形成體系,其教育思想在動態應用中,內涵不斷豐富、充實。鐘秀片以通師二附幼兒園為龍頭,率先做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的受用者、繼承者、實踐者和創新者,深入有效運用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理論,為區域推進課程游戲化增添了生機和活力。
以通師二附幼兒園為龍頭,共建“悅讀者聯盟”,使悅讀情境教育理論成為必須;創建不同的“項目共進組”,使情境教育研究增添活力;構建“級部共同體”,使情境教育研討成為常態;“課程研究團隊”圍繞“課程創生”“課程評價”等內容卓有成效地開展了多項國家級、省級課題的研究。約36 萬字的情境教育研究成果—園本課程指導用書《幼兒園情境教育課程》早在幾年前就誕生了,幼兒園也因此榮獲“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人人”“時時”“處處”研讀各類專業書籍,是體現讀書習慣的關鍵詞。崇川幼教人都有自己的“口袋書”,無論走到哪里,每一位教師手里都揣著一個這個“口袋書”,這個“口袋書”就是《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讀“口袋書”已經成為崇川幼教人的一種學習文化。幼兒園組織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教師在讀懂幼兒中蓄養更大的工作熱情與自信。“人人的奧運會”體現了尊重個性、重視個體的人文情懷。唐閘、陳橋、幸福、永興等片搭建各種平臺引導教師成長,讓青年教師在“青藍”牽手等活動中快速成長,教師銘記“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課程游戲化精神,有效將游戲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引導幼兒在游戲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和幼兒共同成長。
每個幼兒園都有自己“游戲的故事”,為了更好地促進每個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學田、和平橋、虹橋等片推進幼兒作息時間創意設計,幼兒獨立入園、自主用餐、自主盥洗等,滿足幼兒高效“玩”的需求。教師真正把“自主權”還給幼兒。城東、北城、觀音山等片追隨幼兒變化著的經驗軌跡創生課程,將環境視為課程建設的重要部分,建立園級和班級教育資源庫,開發了《種下一顆紅色的種子》《熱鬧的北市街》等一個個生動的班本課程。“游戲它必須是幼兒的游戲,游戲中幼兒是主人,由幼兒來決定游戲,這個游戲對幼兒有莫大的吸引力,幼兒投入其中會有情感上的起伏,幼兒特別愿意投入其中,并靈活地去創造一個世界”,已經成為崇川幼教人組織游戲活動的最美情景。
拼圖崇川幼教“巴學園”,幸福幼兒和幸福教師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映生輝。崇川幼教這片充滿奶香甜蜜的童話園地,為幼兒和教師的幸福,提供了種種可能。幼兒和教師在可能的時空、美好的環境、人文的氛圍中得到幸福滋養。尤其是關注教師的幸福問題,即讓教師過一種“有情感”的專業人生,即在教育、生活中,極具積極樂觀的內在精神體驗和努力向上的外顯情緒色彩。教師通過提高教育的自覺性、生活的幸福感,形成屬于自己的“巴學園”。
“巴學園就是這樣一所學校,在那里會感覺自己總是在校長先生的關照之下,是令人安心的學校;是能夠讓我們開心快樂的學校。”這是黑柳徹子女士對“巴學園”和校長的評價,這樣的評價對園所、教育者都是至高無上的殊榮,這也是崇川“巴學園”教育的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