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美娟

陶行知先生說過:“行是知之始,知是形所成?!彼€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學理念,倡導“行知合一”。如何將這一理念應用于實踐中,并于實際操作中踐行“行知合一”的理念呢?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以“行知合一”理論為導向,在實踐中進行探索,本文以班本課程《想上幼兒園的“南瓜”》為例加以闡述。
興趣是個人力求接近、探索某種事物和從事某種活動的態度和傾向,亦稱‘愛好’,是個性傾向性的一種表現形式。興趣在人的心理行為中具有重要作用。一個人對某事物感興趣時,便對它產生特別的注意,對該事物觀察敏銳、記憶牢固、思維活躍、情感深厚。對于幼兒來說,“南瓜”并不陌生,但幼兒并不一定感興趣?;趦和d趣出發,引申的活動主題,才是有價值的課程活動。一次偶然的機會,一顆意外闖入的“南瓜”打開了幼兒新世界的大門。
一條結了瓜的南瓜藤攀過了墻,悄悄地落在了攀巖墻后的草地上,幼兒會發現嗎?發現后又會有怎樣的反應呢?
散步時,我帶著幼兒去攀巖墻附近,故作驚訝地說:“咦?這里怎么有一條長長的藤?會是什么藤呢?”大家七嘴八舌。艾辰說:“會不會是西瓜的藤呀?”梓騫激動地說:“葫蘆娃的!”我們順著瓜藤往前走,幼兒又有新的發現。文杰說:“呀!花!”艾辰補充道:“是小黃花?!贝蠹依^續往前“順藤摸瓜”。
突然,梓騫驚訝道:“找到了!我找到了!在這里!”幼兒擁擠到他身邊?!斑@是什么瓜?不是葫蘆娃呀!”伊伊自言自語。梓騫說:“這是南瓜吧!”說完又轉過臉問我,“這是南瓜嗎?”我微笑地點點頭。這時,艾辰突然一臉驚恐地嘀咕:“南瓜里有蟲?!迸赃叺挠變阂宦牐忌熘弊幼屑毧戳丝茨瞎?。剛伸頭過去看,一條小蛆蟲從南瓜裂開的縫里探出了小腦袋,嚇得幼兒四散躲開了。
當幼兒對南瓜有了探索興趣后,我有過很多的預設:幼兒會有什么樣的反應?要不要給幼兒提供一些材料?后期幼兒還會有什么樣的探索?太多的成人立場,往往會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不如走進幼兒,基于幼兒的視角,讓幼兒自主探索。
回到教室后,幼兒完全沒了睡意,還在討論剛剛的發現,激動地圍繞著南瓜說個不停。為了抓住此刻幼兒的興致,我并沒有打斷幼兒的交流,只是悄悄用手機記錄下這些片段。晌午,當幼兒進入夢鄉時,我用耳機反復聽著手機里幼兒的那些對話,并在便利貼上有針對地記錄下幼兒的發現或困惑。
起床后,幼兒驚奇地發現黑板上蒙上一張大大的白色鉛畫紙,中間畫著一個帶著問號的大南瓜,南瓜周邊還有一些黃色的便利貼,便利貼上的內容是我羅列出的幼兒的疑問。這一次,為了讓幼兒看明白,并對接下來的活動有參與的渴望,我用簡筆畫的形式把幼兒想知道的做上標記,并用顏色加以區分,方便幼兒能猜測并根據自己的興趣去尋找答案。經過梳理和提煉,幼兒的問題大多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涉及南瓜的保存、種植等方面:南瓜為什么會長蟲子、怎么才能沒有蟲子、南瓜是怎么種出來的、南瓜從哪里來的等。
到底這個有蟲的南瓜會鉆出驚喜還是驚嚇?是意外還是收獲?南瓜藤究竟會開花還是結果?隨著活動的展開和深入,班本課程《想上幼兒園的“南瓜”》由此展開。個性化班本課程的研發是教學活動的一種形式,其首要條件就是幼兒掌握觀察、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實踐證明,幼兒探究實踐活動能力的有效提升,離不開生活經驗的積累。由此可見,“行知合一”理念中,“知”是“行”有效開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南瓜藤是從幼兒園后圍墻攀長過來的偶然性植物,屬于園所環境創設以外的自然資源,對于幼兒來說很新鮮。我充分抓住這一契機,有預設地對幼兒進行觀察引導,既符合幼兒喜愛自然、樂于探索的天性,也體現教育者的教育機智,從而激發幼兒萌發科學探究的興趣,以此作為幼兒開展有效探究活動的重要依據,通過設置情境問題搭建活動平臺,借題衍生適宜的教育課程。
在探究性班本課程《想上幼兒園的“南瓜”》系列教學活動中,我要將找“瓜”、識“瓜”、摘“瓜”等所有的“瓜”都拋給幼兒,讓幼兒自主意愿下順藤摸瓜并得“瓜”。引導幼兒在情境探究解疑的過程中,逐步感受體驗摘“瓜”的成就和滿足感,從而為更好地開展解疑的“行”鋪墊。我通過一次刻意制造的“偶然”,從發現“藤”這一刻滿足幼兒的探究欲望,從幼兒的天性出發,鼓勵幼兒自主發現這是南瓜藤,而不是直接告訴幼兒答案,讓幼兒在“順藤摸瓜”的過程中,帶著一分好奇去尋找、觀察和發現,同時在解答后體驗成功的喜悅。在“行知合一”理念運用中,“行”是“知”的生動表現,通過借助“知”的有力保證,進行行之有效的“行”活動,其實踐性特征顯而易見。我要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對幼兒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加以引導和解惑,指出有針對性的建議或意見,促進幼兒探究性活動效能的提升。
探究性教學理念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培養幼兒良好的探究能力,促進幼兒學習品質的提升。《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因此,我在探究性教學活動中,利用“行”與“知”的互補性和統一性,讓幼兒借助現有知識經驗開展有效探究活動。同時,利用所形成的探究實踐經驗與同伴交流互動。
一是集體與個體經驗、知識儲備的互補。我和幼兒偶然發現了南瓜藤,如何繼續保留幼兒這一興趣呢?結合這次意想不到的發現,班級開展了班本課程《想上幼兒園的“南瓜”》,主題名稱是幼兒自己投票確定的。幼兒之間存在差異,生活經驗、知識儲備、探究能力都有所不同,集體與個體的磨合恰巧形成了差異間的互補。
二是家庭與社區資源的利用形成互補。一個好的課程需要多方面的資源匹配與支持。借助班級家長資源以及周邊社區資源,幼兒利用假期時間開展親子調查活動:走到戶外,尋找瓜藤;走進圖書館,尋找相關書籍或上網收集資料;走進農貿市場購買南瓜,以便進一步探究;走進瓜地,尋找瓜根、瓜種……多方面尋根刨底,消除幼兒的疑惑。
三是順藤摸“瓜”。我實施個性化班本課程,激發幼兒對南瓜的熱情,調動幼兒觀察、收集、實驗、探究的興趣。家長的教育理念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親子關系更加緊密。隨著活動的深入,幼兒結合每天新奇的發現,和同伴交流互動。我借助照片、便利貼、家長留言等信息,不斷在主題墻上更新動態、豐富內容,讓環境作用于幼兒,讓環境與幼兒對話互動。源于幼兒興趣、自發發起的課程活動,使幼兒更為專注。我也在課程的探索和實踐中走近幼兒,走進童心。這潛移默化的轉變即是“行知合一”理念下種得的“瓜”。
其實,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有許多這樣“偶然”的驚喜,抓住這一契機,在開展探究性課程中“順藤摸瓜”,緊扣教學要素,在“行知合一”理念下培養幼兒的觀察、探究能力,并關注幼兒探究活動中學習品質的培養,進而實現摸“瓜”得“瓜”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