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愛萍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對幼兒來說,學數學是幼兒成長與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自身需要。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不是學會算術的,而是重新發明算術的?!庇變航嫷臄祵W概念來源于幼兒主動參與的多種多樣的活動過程。幼兒喜歡生活化、游戲化的活動,只有數學回歸到幼兒的生活情景中,才能激起幼兒產生更大的學習興趣。數學教學的價值取向已不再過度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更注重從生活中感受和體驗數學的實際意義,并嘗試應用數學觀點和方法去發現和解答身邊生動的實際問題。依據這一理念,教師讓幼兒在生活中尋找數學,逐步形成數學感知和數學意識;在游戲中感知數學,感知數學的作用和趣味性;在生活和游戲中體驗數學,體驗到數學的重要性和意義;在生活中運用數學,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心,感受和體驗到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樂趣。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在這豐富多彩中更是隱藏著大量的教育信息。幼兒仔細觀察后會發現,幼兒的身旁有著無窮無盡的數學信息。幼兒是在各種各樣的活動過程中了解周圍世界的,幼兒很早就開始按大小、顏色、形狀、長短、高矮、粗細、軟硬、空間位置和其他特征來區分物體,認識周圍世界的基本結構與秩序。日常生活中包含了大量學習數學的機會,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引導幼兒了解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懂得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例如,在開展“我愛我家”主題活動時,通過“我的家人”“我的生日”“我家的電話號碼”“我家的車牌號碼”“我家的門牌號碼”等一系列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活動,激發幼兒學習數字的興趣。教師要運用數物對應、點數對應、聲音與數字對應等多種方式,引導幼兒感知、體驗并理解數字的意義,努力讓數學融入幼兒一日生活流程中,不放過每天的零星時間滲透數學。例如,教師和幼兒一起散步時,教師有意識地指導幼兒觀察樹的高矮、粗細;吃飯時,教師通過讓幼兒分發碗筷讓幼兒體會數與數之間、物與物之間的關系,引導幼兒把所學的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體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提高幼兒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主動性。
“玩是幼兒的天性, 更是幼兒的生命?!?游戲是幼兒喜愛的活動,具備自發性、主動性、娛樂性等特點,為幼兒提供愉快、輕松的學習環境。幼兒在游戲中積極性高、主動性強,動作、思維都處于積極的活動狀態。教師將數學教育滲透其中,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具體的游戲情境結合起來,就可以把數學教育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使幼兒易于接受。在數學活動中,教師采用游戲的形式,千方百計地把幼兒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讓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這樣,枯燥的數學知識就會變得有趣,簡單重復的練習也因游戲而變得生動起來。幼兒因此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效果也會更好。例如,在小班“小動物藏哪里了”數學游戲活動中,教師事先將小動物毛絨玩具藏在教室的某個地方,讓幼兒去尋找。如果找到一個小花貓,就說出“小花貓藏在柜子里面”,再看看小花貓身上戴了三朵花,就小花貓“喵喵喵”叫三聲;找到小狗就說“小狗藏在椅子的上面”,看到小狗身上佩戴小紅花兩朵,就學小狗“汪汪”叫兩聲。還有小雞藏在桌子的下面,小狗藏在黑板后面,小羊藏在圖書角的前面等,以此類推。教師將空間方位詞“上下、里外、前后、左右”以及紅花數量對應動物的叫聲巧妙、合理地融入幼兒感興趣的游戲中,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數學,教師采用做游戲的方式讓幼兒在玩樂中學會數學知識,從而學會理解空間方位和數量之間的關系。
在幼兒園,教師經常引導幼兒在生活中感知數量關系的事物,讓幼兒潛移默化地學習并應用數學。疫情期間,大班的幼兒每天簽到,學習看時鐘記錄到幼兒園時間,用額溫槍測溫記錄自己的體溫;幼兒還通過比較、數數等方法,弄清楚班上今天來了多少小朋友、幾個男孩、幾個女孩、沒有來的是多少、遲到的是多少等問題;在自然角,幼兒觀察洋蔥、大蒜、小白菜等植物生長情況的同時,在不經意中目測比較高低、長短。教師要引導幼兒學會用觀察表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如用尺子測量土豆苗長高了幾厘米、兩株土豆苗哪個高哪個矮、每天給土豆苗澆多少毫升的水。幼兒生活的環境充滿時空、形體、數量等方面知識,生活的每個環節都有數學教育的內容。因此,教師要引導幼兒用數學解決問題,使幼兒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愉快地學習數學知識。
為了幼兒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關聯,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能學習運用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生活問題,元旦前夕,教師讓每個幼兒準備10 元錢,為爸爸媽媽挑選一個新年禮物,體驗獨自購物。來到超市,幼兒首先觀察超市各類物品的擺放規律,初步懂得分類的重要性,明白物品只有分類擺放,才會方便顧客采購。其次,學會運用10 以內的組成,爸爸媽媽的禮物售價合起來剛好10 元錢。幼兒既體驗購物的快樂,又理解了10 的組成含義。最后,幼兒觀察黃牌價格標簽和白色價格標簽有什么不同、它們各代表什么意思。經過觀察和詢問售貨員,幼兒了解到白色標簽上標示的是正常價格,黃色標簽上標示的是會員優惠價。
幼兒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建構著對數學的認識和理解。數學理論知識反映事物間抽象的關系,有著抽象性的特點。由于幼兒以直覺形象思維為主,教師應該多向幼兒提供操作材料,多給幼兒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幼兒通過操作實踐,在活動中發現數學關系,積累數學經驗。同時,為他們創設適當的情境,把數學教育融入他們的生活中。例如,在“認識時鐘”活動中,教師讓幼兒每人帶一個不同的時鐘,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發現鬧鐘有各種形狀、各種顏色;然后撥一撥、動一動,了解時針與分針的關系。為了能讓幼兒鞏固已學的內容,教師還運用多媒體一體機設計了軟件小游戲,進行鐘面與時間的匹配游戲。如果答案正確,屏幕上會出現大拇指,并伴有表揚語“你真棒”“你真厲害”;答案錯誤就顯示問號,并伴有提醒語“加油啊”。這種游戲活動調動了幼兒的學習積極性、趣味性,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幼兒園的區角環境是幼兒自主活動的重要場所,在環境布置上,要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在材料擺放上,要有利于幼兒探索和操作。例如,操作區可以投放串珠、拼圖、數字卡片、撲克牌、圖片、七巧板等供幼兒操作。材料的投放可以根據不同時期的需要,及時進行增減與調整。幼兒在很短時間內,就會在區角活動的操作實踐中,學到新知識。
教學是一種多元化手段的展示平臺。教師要善于發現和利用生活化的數學情景,并利用這些幼兒熟悉的生活情景創設幼兒喜歡的游戲活動。只要給幼兒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一對靈巧的小手、一顆積極探索的心靈,幼兒就能學習運用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生活問題,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數學思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