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53)
習近平[1]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植的沃土。”十九大報告中也指出,高職教育中,應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力地促進中華傳統文化可持續健康發展。基于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融合與踐行傳統文化,打造成為學生成長的有利因素,提高我們文化自信[2]。這充分明確了未來傳統文化的發展方向以及高職教育的發展目標。如今,伴隨我國教育與文化領域的發展,兩者間的融合成為國家和社會關注的話題。
目前我們正處于全新時代,多元思維發生了強烈的碰撞。高職學生若無法正確認清自己,極易被不良社會風氣所影響,不利于自身健康成長。對此,高職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聚焦傳統文化內涵,真正為學生構建起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使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浸潤,強化文化素養,堅定文化自信,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一批又一批棟梁之才。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通過五千年勞動實踐所孕育的燦爛文明與智慧的結晶,其真實呈現了中華五千年來的教育思想、自然科學、天文地理、民情風俗、人文精神等歷史,彰顯了中華民族生存、生活與生命發展的獨特智慧,成為了整個民族源遠流長的智慧源泉。
現代社會中,高職學生面臨著各種不良誘惑,且大多數學生并未體驗過苦日子,就像是溫室中的花朵,經受不住外面的風吹雨打。目前,我們處于和平年代,很少有學生具有憂患意識,極易被一些“糖衣炮彈”所迷惑。對此,我們應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認清自己的責任與義務,不得安于現狀,更不得放任自己。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在于強化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及愛國主義情感,并逐步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3]。而在高職學生思想教育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學習與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學生的思想與觀念會潛移默化地被那些偉大奉獻精神及高尚道德情操所感染,進而獲取顯著的教育實效。因此,從這一層面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結合是可行的。
2.1 轉變教育理念,加強頂層設計。對于行動而言,理念是先導[4]。為了能夠傳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使其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高職院校應積極轉變不重視、主動性較差的思想及行為,不得一味地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錯誤地認為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具有技能的“職業人”。高職院校應堅持“文化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思想,將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到學校戰略規劃中,促使其成為重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傳承與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是一項系統、長期的工程,高職院校應高瞻遠矚、統籌謀劃,促使其能夠真正融入到學校教育教學、科研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等事務中,提供充足的資金與人才,創設書香濃厚的校園。
2.2 立足教材,增加傳統文化的內容。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材內容是重點,也是強化學生政治素養、文化水平的關鍵所在[5]。教師要注重優秀傳統文化作用的發揮,進一步調整與優化教材內容,盡量融入學生感興趣的傳統文化,不僅可以豐富教材內容,而且還能夠廣泛弘揚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如在愛國主義教育中,教師可巧妙地引入一些古詩或故事,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等,在展示古人強烈的愛國情懷后,教師可指導學生深入探究:“愛國之情是什么,如何表現出對國家的熱愛?”有的學生如此講到:“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應遵紀守法,切實維護國家的權益。”有的學生在觀看了《戰狼》、《紅海行動》等電影則說:“我們應學習軍人品質,為了保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了國家的發展而貢獻自己的力量。”通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培養學生的思想意志,強化其綜合素養。
2.3 依托學科或專業群,成立文化研究中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并不是單純的復制與照搬,而是應深入研究,積極迎合思想政治教育及學生成長所需[6]。各高職院校應因地制宜,立足于實際的校情與學情,根據不同專業群與學科,深入研究與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醫學、建筑、商貿、財經等思想精神及名人文化,組建文化研究中心,建立傳承文化基地,并開展各種課題研究、交流研討、學術講座等活動,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真正融入到不同專業與學科中以及專業技能培養中。
2.4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文化素養。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作為知識與文化的傳播者,教師的根本職責在于文化傳承與立德樹人[7]。現階段,中華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較多,然而不管是哪一種路徑,教師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教師扮演著組織、引領的角色,其素質直接關乎到教育成效。所以,不管是思政教師、專業課教師還是學校領導均應積極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化自身文化素養。一方面,學校應加強培訓活動,進一步豐富教師的傳統文化知識儲備,并逐步提高教師優秀傳統文化與教育教學相融合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師應自覺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汲取其精華,深入理解內涵,強化自身文化素養。通過學校培訓與個人自學相結合的方法,使得教師能夠自覺地、巧妙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思政課、專業課程相結合,積累更多的人文資源,延伸課堂廣度與深度,切實發揮“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的教育作用,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2.5 積極開展文化活動,建設特色校園文化。校園環境,其實質是一本無形的教科書。作為一個重要的課程資源與媒介,校園環境屬于一種隱性課程,通過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對其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8]。對此,高職院校應積極營造具有豐富民族特色的校園環境,在整個園區巧妙地滲透傳統文化,不僅有利于拓展學生視野,而且還可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引導學生全方位、多層次了解中華傳統文化。例如,在樓梯轉角、走廊墻面上張貼三字經、百家姓、著名京劇形象、剪紙作品等蘊含著豐富傳統文化的海報;在班級環境創設中,可在不同區域放置常見的民族樂器、文房四寶,引導學生深入體驗,調動創作的熱情;設立傳統文化特色區角,精心選擇具有傳統節日特色的主題物品進行裝飾,為學生創設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促使其切身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獨有魅力。
此外,高職院校可借助社團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活動,將優秀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強化學生文化體驗,提高文化素養。在傳統節日,可組織“中秋節賞月”、“元宵節猜燈謎”等相關文化活動,引導學生以現代方式表現出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進而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以端午節為例,學校可開展屈原紀念活動,不限定活動形式,可采取表演、朗讀等方式予以呈現。在演出活動準備過程中,學生進一步認識了端午節,也切身感受了舉辦這一活動的目的。在活動開展期間,學校可在網站、微信公眾號、易班等平臺上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包粽子、劃龍舟,進一步提高活動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們的精神家園。繼承與發揚我國傳統文化,是一項造福人類、促進人類發展的重大工程,也是現階段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點。因此,高職院校應真正意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積極轉變傳統思想政治教學思想與理念,創新教學方法,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思政教育相融合,進一步完善教育課程體系,促使學生在濃厚、豐富的傳統文化的滋潤與熏陶下增強文化自信,身心健康成長,進而成為國家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