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王洪江,劉 偉,孟令偉,張春芝,楊宏志,張東杰,牛廣財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食品學院,黑龍江大慶163319)
在我國高校特別是許多省級高校,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難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國家實施創新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作為國家創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創新”模式下,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是國家最具活力和創造性的高素質人力資源的核心。其中,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在“互聯網+”模式下的創新和優勢更為明顯的創業精神。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是為了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使之成為創新創業的動力;其次是改善教育學生的綜合素質、競爭意識和生存能力相結合專業知識與商業實踐結合;最后是培養勇敢的精神要不斷探索創新,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1]。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強高等教育和經濟社會的緊密融合,調整學科和專業結構,構建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培養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強大的創新能力的應用創新型人才是當今素質教育的關鍵。如何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發掘學生潛能的意識和能力,以及鼓勵學生自我發展的自學能力,已迫切成為高校需要進行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目前,有許多高校根據自己的學科特色側重人才培養,針對培養目標進行了適應性問題、個性化問題和綜合性問題人才的培養定位,卻完全忽視了創新問題,甚至沒有促進創新創業上升到新的戰略高度。沒有創新和創業精神在教育培養過程中,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不僅缺乏創新能力,還不具備創業的能力。
高校實施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大部分還處于研究和探索階段。許多高校因為沒有或很少開設標準的創業課程,一般1~3門課程,并作為公共形式選修課或第二課堂,有的甚至只是以講座的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創新創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不過在已經開設創新創業課上,一般都是在講對所有行業的創新和創業案例進行概括性介紹,并不是從創新應用型創業課程的角度針對不同專業進行不同方式的創新模式培養,構建一個專業知識與創新應用的橋梁創業,存在學生不能應用所學知識,實現從專業理論學習到創新和創業實踐的飛躍。
創新模式的人才培養關鍵在于高校自身是否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的教師。創新不僅是一種復雜的思維活動,更是一種需要創新技能的實踐活動。因此,有必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也必須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練習機會,用于培養創新技能。在中國多數工科院校的教學中,仍然基本遵循傳統的三階段教學模式課程分為基礎課程、實踐課程和專業課程,通過課程實習、生產實踐和各種課程的設計及其畢業設計進行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在培養創新技能方面,對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主要來自專業課程及其與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相對應的實施,然而這些課程在教學設計中卻存在很多問題,沒有更好地達到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
目前,大多數高校都開設了實驗教學。為了滿足教學體系的需要,也有高校建立了外部培訓機構實習基地,但大多停留在示范階段,學生只能通過“看”或“模擬”學習一些實際的過程,但沒有實際做“練習”和外部實訓實習基地是名副其實的校企聯合培養基地難以實現。體現出傳統創新創業的弊端教育,重知識輕能力、重書本輕實踐、重視課堂輕課外、重傳承輕創新、重視共性輕個性。由此可見,教學的創新與創業只能靠書本或網絡,這對學生的培養是不利的,極度缺乏創新實踐能力。
課程體系決定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建立人才科學的課程體系是在大學培養卓越創新性應用人才的保證目標。融合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高校應根據人才培養的定位和目標要求創新創業教育,促進專業的有機融合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專業課程調整設計、挖掘和豐富各類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構建食品科學在校學術型研究生和包裝工程專業本科良好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課進行科學的有機融合,應該重視信息建設創新創業教育精品課程,著力啟動在線開放課程,如MOOC、微課、精品視頻公共課程等,設置網絡開放課程學習認證和學分認證機構。按照“基礎+模塊”“平臺+模塊”的形式,實現人才培養“廣”與“?!钡慕y一可以引用復合應用型卓越人才培養模式“3341”[2],第一個“3”指的是本科教育的3個部分,即通識教育部分、專業教育部分和分類培訓部分,以實現文化藝術素質、專業應用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相結合的培養。通識教育旨在擴展學生的知識及基礎。專業教育區指的是專業課程和專業能力教育區,以專業化、復合型為目標,突出以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基礎技能為代表的“三個基礎”;分類訓練部分指的是教育的創新、創業精神和專業能力加強,目標是關注實踐和能力強、以學生為中心,以輸出為指導并為學生提供生活發展道路等就業和進一步研究。
培養食品科學在校學術型研究生和包裝工程專業本科創新型人才中的創新必須具有很高的創新素質,如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性格、創新知識和創新能力等。實踐證明,創新能力通常表現出敏銳的感知力、綜合觀察、注意力集中、記憶快速、保持堅強、思考深入、富有想象力思維、善于總結、善于創新。因此,關鍵是培養大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判斷問題、解決問題和原始內容革新。社會發展專業課程知識模塊需要更加明確,在研究生和本科生創新型人才培養中可以創建創新能力培養保障體系,達到促進人才培養和經濟發展的目標。創新能力培養保障體系可以分為4個部分:政策保障體系、基礎平臺建設保障體系、組織建設保障體系和制度建設保障體系。政策保障體系包括政策執行力度體系、政策實施效果體系和其他配套措施體系;基礎平臺建設保障體系包括實驗平臺建設體系、系統平臺建設體系和學科平臺建設體系;組織建設保障體系包括組織凝聚力體系、組織實施效果體系和組織協調管理體系;制度建設保障體系包括制度執行力度體系、獎罰制度建設體系、教學培訓制度體系、導師制度建設體系和其他配套制度體系等[3]。
為了培養學生創新素質、創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維,在教學實踐環節培養可以進行“四年不間斷”的模式,可以包括3個部分,分別為基礎實踐、專業綜合實踐和創新與改進實踐。第一部分主要訓練學生基本實驗技能的基本實踐教學;第二部分主要根據專業的不同特點進行專業課程實踐或者專業綜合實踐的專業綜合實踐教學;第三部分是主要針對學生創新型、探索性和研究性的創新實踐教學。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應該得到充分的重視,不斷加大投入,逐步改善實驗教學條件,建立相應的專業實驗室、創新創業實驗室、虛擬仿真實驗室和培訓中心等。向所有學生開放創新創業資源安排高級職稱教師和“雙師型”教師負責實驗課程的教學,能有效進行保證實驗課教學質量,邀請資深企業技術人員到學校開研討會開闊學生的視野。學校與科研基地、學校與科研實驗室建立穩定的對外關系,實習基地聘任企業優秀技術人才為教學指導。組織學生到企業參加項目實習、專業實踐和培訓課后實踐,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構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專業實踐平臺。
食品科學在校學術型研究生和包裝工程專業本科必須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實施實訓人才培養模式,加大創新力度,開設創業課程,搭建創業培訓平臺,舉辦與創新創業相關的講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學校每年舉辦專業技能大賽活動,并讓學生參加了一些全國性的學科競賽活動,積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項比賽比如全國挑戰杯、創青春、互聯網+大賽等。為了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科研綜合素質、科技創新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可以通過專業綜合實踐、畢業實習、畢業設計和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等實踐教學環節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為了明顯增強學生的專業創新創業意識,使個人專業發展方向定位更加準確。可以實行由學校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作為指導教師,實施行“導師制”和“雙導師制”,增強對學生實踐創新的指導,使學生的就業能力得以提高。
通過對食品科學在校學術型研究生和包裝工程專業本科創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實踐,適應現代化經濟建設的需要,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必須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特別是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構建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模式。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的工程應用和創新實踐能力、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使人才培養水平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