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跡般聚起座座金山……”悠揚動人的旋律,滌蕩在幸福和美好的歲月長河中,也蕩漾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中。通過40余年的勵精圖治、砥礪奮進,我國工業實力不斷增強、原材料市場逐漸穩定、制造業逐步升級,每一寸土地都春雷滾滾、春潮涌動、欣欣向榮、萬象更新,渲染著改革開放歷史畫卷的絢爛多彩。
憶往昔,改革開放之初,百廢待興、物資極度匱乏。當時,國內工商業快速發展,原材料嚴重不足,為了積累原始資本和快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國家不得已采取了“從境外進口成本低廉的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舉措來解決資源不足的困局,緩解工業發展原料不足的狀況。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雖然進口固廢作為工業生產原材料,給我國工商業發展帶來了很多再生資源,但幾十年來加工的巨大體量的進口固廢也給我國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破壞,除直接污染外,進口固廢還通過水、大氣和土壤等媒介污染環境。
為了減少進口固廢對我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2017年我國發布《關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3年多來,該方案細化的50項重點任務,均已按計劃完成或持續推進。從數據來看,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全國固體廢物進口量分別為4227萬噸、2263萬噸和1348萬噸,與改革前2016年的4655萬噸相比,分別減少9.2%、51.4%和71%。截至2020年11月15日,2020年全國固體廢物進口總量為718萬噸,同比減少41%。但,這遠遠不夠。
近日,生態環境部、商務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海關總署聯合發布公告,“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國將全面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禁止以任何方式進口固體廢物,禁止我國境外的固體廢物進境傾倒、堆放、處置。”一石激起千層浪,“零進口”讓我國固廢進口成為歷史的同時也讓固廢產業發展成為“十四五”開局熱議話題之一。
“零進口”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環保之門,也關閉了一扇資源之門,它是一把雙刃劍。“零進口”之下怎樣解決我國原材料不足問題,考驗著國內固廢回收及資源化利用水平。完善健全國內固廢回收體系,提升固廢處理、處置能力,我國固廢產業資源化處理模式必須破繭“迭”變,由原來以國內自有固廢處理為輔進口固廢處理為主的產業生態體系迭變為主要處理國內自有固廢資源的產業發展模式,并與國內垃圾分類、垃圾焚燒以及現代化循環經濟產業園等多個領域協同共生,在“零進口”下共贏固廢產業發展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