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污水處理廠一廠設計水量10×104m3/d,二廠設計水量15×104m3/d,兩廠共用一座污泥脫水車間。兩廠收水范圍主要為主城區生活污水。污泥采用“預機械濃縮+深度板框壓濾脫水”,壓濾后污泥含水率為約60%。日處理污泥規模240t(含水率60%)。工藝流程如1。
該污泥脫水車間主要設備:3 臺污泥提升泵 (Q=120m3/h,H=13.5m,N=10kW) 將污泥提升至8臺帶式預濃縮機(Q=60m3/h,N=2.2kW),同時配置3 套陽離子聚丙烯酰胺自動投藥裝置,配置濃度為千分之一。每天大約用180kg。預濃縮后污泥進入污泥濃縮池,通過3 臺污泥泵注入調理池。污泥泵參數(Q=125m3/h)。6 座調理池配置6 臺攪拌機(D=1500mm,P=15kW)。3 座30m3生石灰儲罐,2 個15m3氯化鐵加藥罐。兩套加藥磁力泵加藥(Q=1~5m3/h)。調理后污泥通過6 臺污泥投料泵(Q=70m3/h,H=30~80m,N=37kW)輸送至6 臺板框壓榨機壓榨。壓榨機參數:Q=50t/d,T=16h,N=14.1kW。壓榨機配置三臺清洗泵(Q=12m3/h,H=400m,N=30kW),6 臺壓榨泵(Q=25m3/h,H=160m,N=18.5kW),兩臺空壓機(Q=1~5m3/min)。壓榨后泥餅通過皮帶傳送進入污泥堆棚,然后再運送至垃圾填埋場。
首先將99%的含水率剩余污泥經過投加高分子有機絮凝劑陽離子PAM,在預濃縮皮帶機上進行預濃縮,含水率降為95.5%,儲存于污泥濃縮池內。預濃縮污泥送至綜合調理池。該廠共6 座污泥調理池,每座70m3。結合我廠污泥特性,每座70m3的調理池投加三氯化鐵0.2t 進行無機絮凝,在調理池內混合攪拌反應20min,然后再向每座調理池投加0.7t 生石灰,反應時間1.5h 左右,pH 值約為13。利用生石灰強堿、發熱溫升使微生物細胞壁破裂,細胞內部的結合水游離出來,并調整pH,降低污染物的活性,固化穩定重金屬,便于板框壓榨脫水。
2.1.1 生石灰藥耗
每座調理池體積70m3,含水率為95%預濃縮污泥。冬天調理池每座每次需投加生石灰800kg,夏季需投加生石灰600kg。根據污泥濃度及生產需要調整污泥產量。平均每月生產60%含水率泥餅3600t,平均每月需投加生石灰約330t。每噸生石灰單價為750 元。每月生石灰費用24.75 萬元。
2.1.2 三氯化鐵藥耗
每座調理池體積70 m3,含水率為95%預濃縮污泥,冬天調理池每座每次需投加三氯化鐵440kg,夏季需投加三氯化鐵290kg。平均每月需投加三氯化鐵175t。每噸三氯化鐵單價為250 元。每月三氯化鐵費用4.38 萬元。
2.1.3 預濃縮陽離子聚丙烯酰胺藥耗
預濃縮每月使用陽離子聚丙烯酰胺約4t,單價21000 元/t,合計8.4 萬元/月。
以上三項藥劑合計每月費用為37.53 萬元。
調理后污泥易堵塞污泥投料泵、腐蝕設備。平均每月維修、保養、更換濾布費用約4 萬元。
壓榨濾液和預濃縮污水流入污水排水管道后,容易在管道內壁結垢,1 年以后管徑變細,流速不暢甚至堵塞管道,且結垢硬度較高,必須進行高壓疏通。每個臺班2.5 萬元,疏通一次費用約3 萬元。
由于泥餅含有生石灰,無法做有機肥,只能運至垃圾填埋場填埋。每噸60%含水率污泥運至垃圾填埋場運費及填埋費用為50 元/t,每月產泥量為3600t,合計污泥運費為18 萬元/t。
每月藥劑費37.53 萬元,電費8 萬元,污泥外運費18 萬元,維修費4 萬元,人工費6 萬元(共16人)。每月處理污水750 萬t,折合噸水成本0.098 元。
鑒于以上幾種負面影響,著手尋找替代生石灰、三氯化鐵的藥劑,經過多次試驗,對比分析生石灰+三氯化鐵、粉煤灰+硫酸亞、粉煤灰+雙氧水、復合藥劑四種方案,運行一個月總結污泥含水率和每臺板框機進泥量,結果表明:①藥劑選用每座調理池投加600kg 粉煤灰+150kg 硫酸亞鐵。壓榨第一周,泥餅剝離效果滿足要求,含水率在58%左右。但隨著時間的延長,含水率逐漸升高,泥餅剝離效果逐漸變差,一個月后泥餅無法剝離。拆卸一塊濾布發現硫酸亞鐵在濾板空隙處結晶堵塞濾板,致使濾板和濾布之間空隙變小,透水性變差,泥餅粘連濾布,導致無法剝離,因此該組藥劑方案不適合。②每座調理池投加600kg 粉煤灰+150kg 雙氧水,每臺板框機進泥量是其它方案的1/2,泥餅厚度減少1/2,即產量較少1/2,同樣不能滿足生產需要。③每座體積70m3調理池投加復合藥劑(成分主要為聚鋁、聚丙烯酰胺絮凝劑等高分子聚合物)240kg,污泥含水率59%,板框進泥量58m3,運行效果最為理想。
調理池投加生石灰,平均每月使用330t,折合60%含水率污泥,每月除正常產生的污泥外多產生固體廢物825t,用復合藥劑替代生石灰后,污泥可以進一步減容約20%。
復合藥劑替代生石灰后,壓榨泥餅經過粉碎可以直接用皮帶輸送機輸送至污泥腐熟車間,堆肥發酵,做成成品后售出,節省了污泥外運費。即每月可以節省18 萬元運費。
藥劑改良后,在污泥堆棚一側建立一座污泥翻拋車間,用于污泥堆肥發酵。發酵車間工藝流程如下:智能翻拋車間設計日處理總規模為240t(含水率≤60%)污泥,用于處理第一、第二污水處理廠板框車間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泥餅。
污泥好氧發酵是一種無害化、減容化、穩定化的污泥綜合處理技術,亦稱好氧堆肥技術。該發酵系統由多個工序組成:自動布料系統、曝氣系統、自動出料等,工藝流程如圖2。
自動布料系統:從專用粉碎機處理過的泥塊與輔料(秸稈粉、蘑菇渣、花生殼粉、稻殼等)、菌劑(放線菌、酵母菌、絲狀真菌、和芽孢桿菌等)直接倒入料斗里,輸送設備能自動將物料輸送到發酵車間,將污泥平鋪到發酵車間布料區,物料堆放2m 高,無需裝載機人工堆砌,人不用進入發酵車間。
曝氣系統:曝氣裝置,是為了好氧發酵污泥,給污泥提供氧氣,加之翻拋機對物料的破碎攪拌功能,使物料更充分的與氧氣接觸,污泥發酵腐熟更均勻、有機肥的質量更穩定。
出料系統:發酵處理后含水率低于40%的污泥,由智能布料排料系統出料裝車。
在發酵車間里,按照每噸60%污泥添加0.5t 糠醛渣(單價185 元/t),再添加7~10kg 菌劑(單價4.5 萬元/t),在腐熟車間用翻拋機翻拋發酵。最后做成生態有機肥,成品出廠價以1200 元/t 售出,市場零售價約1900 元/t。很好地利用了生活污泥中的N、P、K 資源,實現了污泥的商業價值。
根據實際運行情況合理調整生產運行工藝,并進行調理劑優化改良,用復合藥劑替代生石灰,充分利用生活污泥中N、P、K 含量,添加菌劑腐熟發酵做有機肥,利用其商業價值的同時實現了污泥的無害化、資源化。通過合理調整工藝及改良藥劑,污泥車間直接生產成本從噸水0.098 元降至噸水0.056 元。因此,污泥車間是污水處理廠一個重要的技術經濟車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