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華
(衡水學院教務處 河北 衡水 053000)
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教育是國家和民族之希望,是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和社會和諧之根本。在社會結構轉型、產業結構優化、發展模式轉換和城市功能提升的大背景下,一個城市的區域教育、產業與城市自身的協調發展將成為區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
當前,衡水市正處于經濟發展上升階段,產業結構隨之變化,人力資本結構趨向于技術密集型。如果人力資源配置不科學,這將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重要“瓶頸”。因此,為了保持區域經濟和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其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而要實現這種發展模式的成功轉換,就必須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以服務、引領社會經濟發展為己任,進一步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快速實現產業結構與教育結構的有效銜接,提升城市的價值與品位。
從世界各國的城市重建、更新和產業結構轉型的角度來看,區域教育(本文主要指區域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特別是區域高等教育,對其所在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世界級城市倫敦、紐約、東京,以及我國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大都市均有著科學、完善的教育結構,不僅高校多而且名校多,這些學校教育對城市發展有著很明顯的積極影響。英國經濟學家Leticia Veruete-McKay 也曾經說過,教育為社會和個人提供了收益,并在經濟和福利領域創造產出,教育還是減少失業、促進公平和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工具[2]。
第一,在現代化城市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有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尤其是農村勞動力到城市打工謀業,這種能力和素質偏低的農民工隊伍,通過高等教育和職業培訓可以被培養成為優秀人才。這不僅能夠提升現有和未來勞動力素質,還可以增強城市的人力資源和社會資本,進而提高城市勞動生產率,促進城市經濟增長,加快城市文明進程。第二,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對人力資源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僅是知識的運用者,更應該是知識的傳播者和創造者。因此可以說,知識型人才已成為當今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源泉,是城市的締造者[1]。第三,這些城市中高等教育科研機構實力雄厚,并能夠將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社會生產力,有利于促進城市知識經濟的發展和完善。第四,由于這些城市擁有非常豐富的教育資源,所以吸引著大量其他地區學生甚至國外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前來學習和深造,這些群體對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貢獻不僅僅局限于直接貢獻,更多的還包括增值貢獻、間接貢獻和衍生貢獻。
政府既是教育事業的管理者又是服務者,具有支配公共資源、管理和協調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權力和義務。因此,衡水市政府應發揮自身職能,由管理學校向管理教育轉變,引導高等教育學校和職業學校重構辦學理念,強化服務意識,積極推動區域教育為城市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
2.1 做好整體科學規劃,推動區域教育健康發展。發展區域教育,不僅可以提高人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城市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力。所以,市政府要以發展區域教育為己任,利用區域教育作為提升城市創造力和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根據衡水市發展需要做好整體規劃,全面分析衡水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和人口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并根據國家教育發展總要求,科學規劃全市教育發展總布局,構建符合衡水市整體發展要求的教育服務體系,推動區域教育能夠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為衡水市教育、產業和城市之間緊密結合和協同發展提供堅強后盾。
2.2 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提升區域教育服務能力。衡水市政府要根據全市經濟發展狀況和趨勢、產業結構調整要求和目標,對該市區域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學科和專業結構進行全面調查和深入分析,并在政策方面給予導向和傾斜,同時要求高校和職業學校緊緊圍繞衡水市產業結構凝練學科和專業優勢,明確其發展定位、服務領域和發展方向,打造一批適應該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功能定位的重點學科和優勢專業。在此基礎上,加強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力度,努力培養能夠推動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技術人才,并在工程橡膠、生物化工、釀酒工藝、文化服務等領域形成特色,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效提高全市區域教育服務地方發展的整體實力,進而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
2.3 發揮資金政策導向功能,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市政府對區域教育的資金投入,必須遵循效益優先原則,即以較少的投入獲得較高的產出,這有利于區域教育發展和優化資源配置。同時,建立和完善跟蹤效能和公共監督機制,提高資金使用的效率及透明度。
除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外,主要教育經費應該用于建設與該市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相關的重點學科和優勢專業(包括建設相應的實習培訓基地)以及各級各類人員的職業技術培訓,重點支持能夠解決影響和制約該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點項目。對從社會和企業行業獲得項目經費資助的學校,市政府可進一步給予一定的配套資金進行鼓勵和支持。
2.4 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構建人才資源共享機制。市政府要統領各職能部門緊密配合,齊心協力為區域教育和產業結合搭建橋梁,暢通校企合作渠道,促進高校和職業學校教學科研與城市共同發展。
政府通過制定學校與企事業單位之間的人才資源交流和共享機制,鼓勵社會、企業高級技術和管理人員到學校參與人才培養過程,高校和職業學校可以在市政府的統籌安排下,利用自身豐富的教育資源為企業職工以及農村勞動力和外來進城務工人員等提供學習和培訓平臺,為城市健康發展提供人才與智力支撐。
政府應通過各種渠道組織形式多樣的區域學校研究成果會議,協助學校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促進科研成果快速轉化,幫助企業行業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同時鼓勵社會各界積極投資教育和發展教育,促進教育高水平、快速發展。
2.5 積極宣傳城市教育,提升城市品牌價值。宣傳城市教育,是城市公共關系策劃和宣傳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通過政府宣傳城市教育和文化特點,有助于塑造城市形象,增強城市魅力。另外,官方宣傳對于學生與家長而言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有助于吸引外地學生甚至是國外學生到衡水學習,盡管學生畢業后可能不留在衡水而去往他處,但是我們培養的人才會惠及到其他各個地區,從而吸引更多的外地學生來衡水學習和就業,由此可以為我們的城市帶來新的生機和貢獻。
2.6 構建質量評價機制,促進學校提升教研水平。政府可以委托有關專家或者機構,對學校教學、科研、管理、教風和學風等情況進行調研和評價,使得區域教育的成果更加明確化。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畢業生服務城市經濟社會的能力、學校科研成果數量、成果轉化水平以及參加企業技術攻關、新產品開發和新工藝推廣情況等等。在對學校綜合評價后再進行撥款和投資,一定程度上會對學校產生一定的經濟壓力和社會輿論壓力,從而可以促進學校主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并獲得良好的社會聲譽,進而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
在當今知識經濟和市場經濟時代,區域教育應根據市政府統籌安排和規劃,按照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進行辦學定位,以服務地方、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為主題,將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力資源和科研成果作為學校發展戰略。
近年來,衡水市高校和職業學校,尤其是衡水學院緊緊圍繞衡水湖濕地、武強年畫、安平絲網、衡水三絕、地域文化、釀酒工藝、生物化工、工程橡膠和玻璃鋼等產業培養了大批面向地方的管理與專業技術人員。積極參與市政府重大決策,為城市經濟和文化教育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成為市政府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中國教育報》 《河北日報》 《衡水日報》以及中央電視臺、衡水電視臺、中青網等多家媒體也多次對衡水學院、衡水職技學院和該市其他職業學校的教育成果進行過相應報道。
3.1 對焦社會需求,將“服務地方”作為立足之本。衡水市高校和職業學校要牢固樹立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理念,按照“跳出學校、發展學校”的思路,根據衡水市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和人民群眾的需求以及產業發展趨勢,及時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探索并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和科研方向,突出實踐教學環節,甚至可以把相關企業的研究項目引入學校進行研發和產品孵化,提高師生的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時加大課程改革,開展項目式教學,積極對接企業行業生產工藝流程和職業標準,將企業行業實際工作中的有關要素轉化為課程教學內容,真正體現區域教育服務地方企業行業的辦學宗旨,扎實推進該市經濟、社會、文化和教育的協調發展。
3.2 加強內涵建設,將“引領地方”作為歷史使命。衡水學院和衡水職技學院作為衡水高等院校,除了為衡水發展提供服務功能,還應引領城市發展,這也是社會賦予高校的一項重要職能。這兩所高校不僅要依托衡水,為衡水地方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提供各種服務,突出地方大學服務社會的重要作用,同時還要加強內涵建設,整合學校各種資源,充分發揮高校科研優勢,與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和當地群眾進行合作互動,解決當地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通過為政府提供政策咨詢、為企事業規劃發展和城市文化品牌的形成與建設提供服務,來引領衡水市經濟、社會、文化的繁榮和進步[3]。
城市發展有賴于區域教育的發展,而區域教育的發展也離不開城市經濟的支撐,二者互相促進、互為補充。衡水學院、衡水職技學院和其他職業學校必須按照教育外部關系規律,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將“以服務求支持,以支持求發展”作為發展思路,服務和引領衡水發展。衡水市政府要樹立“城市升值”理念,充分發揮政府管理與服務教育職能,改善城市品質、產業品質和市民生活品質,積極引進一流的人才,承載一流的產業,促進衡水市“教產城”協同發展,提升衡水品牌價值,將衡水市打造成一流的新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