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生,曾 球,肖才升,鞏養倉,張雪林,陳澤南,劉絮寧
(1. 湖南省棉花科學研究所,湖南 常德 415101 ;2. 湖南省微生物研究院, 湖南 長沙 410009)
甘薯是種植面積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旱糧作物,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作物之一。湖南是甘薯種植傳統優勢區,也是我國甘薯種植的主產省之一,甘薯種植歷史悠久,主要以丘陵山坡地和平原旱地為主要種植區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富有營養和保健功能的甘薯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在飲食結構中占據越來越重的分量。甘薯種植直接收益高,又適宜間套輪作,是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途徑;同時,該產業還承擔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任務。因此,發展甘薯產業意義重大[1-2]。
湖南屬大陸性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光、熱、水資源豐富,三者的高值又基本同步,年日照時數為1300~1800 h,平均溫度在15~18 ℃之間,無霜期260~310 d,平均降水量在1200~1700 mm之間,雨量充沛。土壤和氣候條件適宜甘薯種植。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甘薯生產的目的及利用方式發生了較大轉變[3-4]。
甘薯是湖南省除水稻之外,在旱糧作物里面僅次于玉米的重要糧食作物。20世紀70年代末湖南省甘薯種植面積達到66.7萬hm2,占耕地面積的10%。進入21世紀后,甘薯面積呈現階梯狀下降。近3 a來,湖南甘薯種植面積、平均單產、總產均表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2017年種植面積11.2萬hm2,2018年種植面積11.9萬hm2,2019年種植面積12.6萬hm2,在糧食、旱糧、薯類的占比逐年增加。2019年甘薯面積占糧食生產面積的2.73%、旱糧生產面積的16.27%、薯類生產面積的69.61%,分別比2017年增加0.48%、0.9%、9.72%[5]。
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升,甘薯的產品功能也隨之發生了轉變。一是飽腹鮮食需求退出市場。20世紀50、60年代甘薯主要以鮮食飽腹為主,所占比例在50%以上,加工比例為10%左右,飼用比例在30%左右。20世紀90年代初期,鮮食、飼用和加工比例各占1/3左右,此后以飽腹為目的的鮮食消費逐漸遞減并退出市場需求[6]。二是健康鮮食需求快速上升。甘薯市場需求向高端化發展,以健康為目的鮮食消費比例逐年增加,所占比例超過30%。三是精深加工蓬勃發展。甘薯除用于淀粉、粉條粉絲、甘薯干等傳統加工之外,多樣化、高端化的新興產品也在加快發展。有企業對特色香薯進行深加工,推出了紫薯小花片系列、紫薯片系列、紫薯烤餅系列、香薯片片情系列、紫薯曲奇系列;有企業以甘薯為原材料開發的珍珠芋圓,含熟化甘薯達60%,日消耗甘薯7 t,產品直供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奶茶店,深受年青人的喜愛。
隨著甘薯產品功能的轉變以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甘薯產業布局也發生變化。一是湘南和大湘西地區種植規模占比較大。湘南和大湘西地區是甘薯傳統種植區,包括永州、郴州、衡陽、湘西、懷化、張家界、邵陽、婁底這8市州,甘薯種植面積達9.85萬hm2,占全省種植面積的78%。其中,湘南地區的永州、郴州、衡陽3市種植面積為4.02萬hm2,占全省種植面積的32%;大湘西地區的湘西、懷化、張家界、邵陽、婁底5市州種植面積為5.83萬hm2,占全省種植面積的46%。二是長株潭和洞庭湖區種植規模增長較快。2017年長株潭和洞庭湖區種植面積為2.09萬hm2,占湖南省的18.7%;2018年種植面積為2.79萬hm2,較2017年增長33%,占全省的22%,其中長沙市面積超過0.67萬hm2。三是區域布局呈現差異性發展。大湘西地區作為傳統初加工產品產區,種植的甘薯多用于制作甘薯粉絲、粉皮、粉條、干薯脯和淀粉。湘南地區對接粵港澳大灣區,逐漸成為鮮食型與特色加工產品產區。以江永、新田、宜章為代表,土質以砂土或砂壤土為主,種植的鮮食甘薯,產量高、商品性狀優;以甘薯為原材料加工的薯泥、薯塊、紅薯酒、甘薯全粉等特色產品,市場前景好。長株潭和洞庭湖區多為葉菜型特色種植。莖尖菜用甘薯具有莖葉生產快、再生能力強、采摘周期長、食用安全健康等特點,在長株潭和洞庭湖區發展勢頭較快。湖南省11個葉菜類甘薯綠色食品認證產品均來自長株潭和洞庭湖區,其中長株潭占8個、岳陽1個、常德2個。
一是政府引導促進產業快速發展。甘薯產業作為特色優勢產業逐漸引起地方黨委政府的關注和重視,如祁東縣將紅薯產業納入全縣產業發展規劃,在全縣糧食生產方案中明確給予集中連片、種植優質紅薯基地的農戶給予200元/667m2的獎勵,推進建設黃土鋪鎮食品加工工業園,欲將其打造成全國最大的紅薯加工產業園;耒陽縣、蘇仙區將甘薯作為“一特兩輔”產業納入湖南省鄉村振興產業指導目錄;張家界市發改委牽頭制定慈利縣長峪鋪甘薯產業發展規劃,計劃以“南方大寨”為樣板,打造甘薯產業示范基地,推進全市甘薯產業集群發展。二是龍頭企業帶動規模化發展。有10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主營業務為甘薯,其中6家是2018年以后認定的。祁東縣是甘薯種植大縣,有甘薯加工企業50余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2家。祁東吉祥食品有限公司與15個合作社和28戶甘薯種植戶創辦祁東吉祥薯業聯合體,產業基地涉及23個行政村,帶動農戶3550余戶,人口14230人,經營耕地面積1667 hm2;聯合體業務范圍涵蓋優質甘薯種植、收儲、甘薯產品加工、農技、農機服務、物流配送、市場銷售、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等,推進甘薯從種植到加工的產業化、集約化和規模化發展。三是“兩品一標”提升優質化水平。甘薯綠色生態種植、加工越來越受到企業、合作社等生產經營主體的重視。截至2021年1月,湖南省認證了45個甘薯綠色食品,其中2020年認證29個,占認證總數的64.4%,較2019年增加17個,增長率141.7%。祁東吉祥食品有限公司與科研院所合作,研發了高效節能全自動粉絲加工設備,應用真空增筋增亮生產工藝,結束了幾百年加工粉絲使用明礬的歷史,產品質量大幅提高,打造了第一個粉絲品牌——“祁富”,通過了綠色食品認定,獲得農博會“金獎”。
湖南甘薯產業目前已具有相當規模,而且有較好的發展基礎和發展潛力,局部地區發展勢頭良好,經濟效益明顯。但整體來看,對甘薯產業發展重視程度不夠,在生產、加工、科研等各方面缺乏有效支持,產業發展尚未形成組織化、規模化和產業化業態,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規劃層面缺少宏觀設計,政策層面缺少系統支持,湖南省甘薯發展整體上停留在各自為政階段。在調研中筆者發現,由于栽種在山坡崗地、石邊隙地上的甘薯面積往往被忽略,甘薯實際種植面積高于統計面積。
一是種薯種苗繁育體系缺乏。甘薯種植屬于無性繁殖,容易造成種性退化,感染甘薯病毒病,一般發病可造成減產10%,嚴重的甚至可減產80%以上。而培育甘薯脫毒苗可為市場提供無病毒優質苗,能有效避免病毒病。一般薯苗價格為0.12元/株,脫毒薯苗價格為0.25元/株,特色鮮食甘薯健康種苗可達0.3~0.5元/株,脫毒種薯價格一般為16元/kg。由于湖南省沒有種苗脫毒繁育平臺,全省優質脫毒種苗自給率為零,多從河南、山東、廣東、廣西、海南等省調入[7]。從外省購買的薯苗(種)普遍存在質量參差不齊、脫毒種薯種苗以劣充優等問題,如江永縣今年外購種苗有70%發病。跨區域調種也容易導致南蟲北移、北病南遷。二是種苗質量監管缺乏。湖南省外購薯苗(種)多為企業、種植合作社、種植大戶自行從外省調運,缺少正規的引種生態測試。調研中發現,桑植、鼎城等地盲目引進日本紅肴品種,但引種后表現出不適應性,產量大幅下降。盲目自行調運種苗還導致全省甘薯品種雜亂。
一是田間基礎建設薄弱。現有的甘薯種植生產基地建設粗放,特別是在山區,生產條件成為制約甘薯發展的突出問題。一旦夏秋旱情嚴重,有效灌溉得不到充分保障,直接影響甘薯產量和質量。二是專業貯藏設施不足。目前仍然以農戶分散貯藏為主[8],采用小型土窖或室內堆貯,大多中小加工企業也缺少貯存設施條件,導致爛薯損失率在5%以上,嚴重時達10%。
一是組織化程度較低。甘薯生產加工仍多為“散戶種植+小作坊式加工”模式,專業化合作社少且規模小,示范帶動力不強。企業與合作社、農戶的合作,也多為松散式的收購形式。加工所需甘薯以農戶、合作社或生產農場自種自繁為主,達不到企業所需優質原料的要求。二是加工水平不高。紅薯粉等初加工產品占加工產品的80%,加工工藝水平不高,現代化流水線加工設施設備不足,高附加值產品開發利用少。三是品牌建設滯后。福建省連城縣創建“連城紅心地瓜干”品牌,全產業鏈年產值近80億元,品牌價值達35.92億元。周邊省份紛紛加速推進甘薯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建設,擴大市場影響力,搶占市場份額。而湖南省甘薯產品沒有一個地理標志農產品,沒有一個區域公共品牌,甘薯品牌建設嚴重滯后。
一是良種繁育水平不高。湖南省種植的甘薯品種20余個,本地品種市場占有率僅為15%左右。湖南省沒有優質甘薯脫毒繁育平臺,不能提供優質甘薯脫毒種苗。二是配套技術研究與應用率不足。目前湖南省尚未制定和發布甘薯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標準及甘薯病蟲害防治技術標準,也沒有制定和發布甘薯加工產品質量標準。甘薯生產和加工標準化程度低,限制了甘薯產業高質量發展。三是以甘薯為原料的精深產品研發滯后。圍繞甘薯保健營養新用途,在高附加值甘薯制品研發、加工工藝、食用色素提取新技術等方面還非常欠缺。
甘薯產業是湖南省傳統產業,也是保障全省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且前景廣闊的朝陽產業。應當堅持問題導向,加大扶持和推進力度,提升甘薯生產經營水平,促進高質量發展。
堅持政府引導,科學編制甘薯產業發展規劃。堅持因地制宜,在不與水稻爭地的前提下,科學布局甘薯生產,培育優勢區、特色區,打造規模化、特色化甘薯產業發展集群。完善甘薯統計方式方法,全面準確掌握甘薯種植實有面積,為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做好甘薯種質資源引進、收集、保存、鑒定,發掘抗病、抗逆和優質的資源;支持開展優質專用品種選育;建立省級甘薯高效脫毒技術研發中心、省級甘薯脫毒種苗繁育中心和各級脫毒種薯生產基地,構建湖南省甘薯脫毒-鑒定-原原種-原種-良種的種業體系,解決種苗依賴外省調入、自行留種等原因造成的品種多亂雜和種性退化問題,提高甘薯優質率和經濟效益;建立種薯質量監控體系,加強市場監管。
將旱地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疇,加快推進機耕路、水利設施、農電線路以及貯藏加工保鮮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支持丘陵地區、山區建設山地作業道路、微蓄微灌設施。在甘薯生產大縣,在集中連片區域重點建設一批規模大、設施配套全、生產條件好的高標準生產基地。
統籌抓好甘薯種苗育種、擴繁、推廣以及生產、加工、銷售等各環節建設。積極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2類新型經營主體,發揮社會化服務組織載體作用和農業產業化企業的龍頭作用,引導構建“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經營方式,培育一批帶動能力強、產后加工能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支持企業建設原料基地、培育品種、拓展市場。支持發展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業態,推進生態旅游、康養休閑等與甘薯產業有機結合,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培育區域公用品牌、特色品牌和企業品牌,支持“兩品一標”建設,加大對甘薯品牌推介力度,擴大湖南甘薯市場影響力。
堅持產學研結合,加大新品種選育和配套技術研究推廣力度;大力推廣間作套種、林下套種等耕作制度;制定甘薯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并推廣;加大適用于甘薯耕、種、收的農機具研發推廣。支持科研院所圍繞育種、栽培、綠色防控、機械化作業等環節,開展科研攻關,解決“卡脖子”的難點、堵點問題。
進入21世紀后,隨著人們對甘薯營養保健價值的認識不斷深入,甘薯越來越受到政府重視和市場青睞。一些省份紛紛出臺政策,加快推進甘薯產業發展。福建省連城縣從2019年起建立甘薯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財政預算每年安排1000萬元推進甘薯產業的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湖北省農業農村廳籌資1500萬元支持甘薯優勢產區發展,計劃打造湖北甘薯聯盟品牌,構建湖北甘薯產品全球供應鏈,將甘薯打造成湖北省農副產品的千億產業。山東省泗水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甘薯)建設獲得山東省財政3000萬元支持。廣東省將甘薯作為扶貧作物,鼓勵地方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扶持。四川省政府出臺文件將川薯列入四川農業“川省政府出產業體系”。建議湖南省認真學習兄弟省的經驗,出臺相關支持措施,將甘薯納入糧食補貼政策;加大對種薯種苗、生產基礎、科研推廣、產業化經營的財政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機構加大對甘薯規模生產經營主體的信貸力度;加快完善甘薯政策性農業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