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唐縣農業農村局土肥站 么傳訓
順應形勢要求,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推廣普及水肥一體化等農田節水技術,全面提升農田水分生產效率和化肥利用率,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展現代節水型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1.國家政策的大方向決定了水肥一體化技術勢在必行。2015年農業部提出了“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要求控制農業用水總量,推進化肥施用量零增長;2017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大力普及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加大水肥一體化等農藝節水推廣力度; 2018年5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主題大力推動綠色發展,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深入實施“水十條”、“土十條”。
2018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指出: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就是要不斷提高村民在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和受益面,徹底解決農民就業問題,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問題。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農村、農民最大的資源就是土地。土地的耕作,從種到收,存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灌溉問題。分戶用水時期灌水成本高、負擔重;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后,減少了一部分人工,但仍是幾十年不變的大水漫灌模式,造成了水資源的巨大浪費,為水肥一體化發展提供很好機會,為村集體統一托管解決了難題
2.水肥一體化的巨大優勢。水肥一體化的核心是實現灌溉和施肥同步進行,不需要人工看管便可以自動進行灌溉。實施這項技術實現了“四個轉變”:渠道輸水向管道輸水轉變、灌溉澆地向莊稼供水轉變、土壤施肥向作物施肥轉變、水肥分施向水肥一體轉變。
作物吸收營養靠根系和葉片,大量的營養元素是通過根系吸收的。葉面噴肥只能起到補充作用,另外肥料必須溶解后才能被作物吸收,不溶解的肥料作物不被作物吸收。水肥一體化技術,則是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和數量將肥料溶入到水中,定時定量直接輸送到作物根系集中的土壤區域,隨時將水分連同養分直接送到作物根系和葉片,還可以減少因揮發、淋洗而造成的水肥浪費,從而大大提高施肥的利用率。
實踐表明,實施水肥一化技術,具有“三節”、“兩省”的功效,即節水、節肥、節藥,省工、省地,以小麥和玉米為例,
節水方面:大水漫灌根據土壤性質每畝每次用水量60~120立方米左右,水肥一體化是20立方米左右,小麥、玉米每年大約灌水4~5次,可節水160~400立方米,遇到特別干旱的年份,井水出水量減少,噴灌的優勢更為顯著。另外,大水漫灌,河水和井水這兩種方式,1畝地人工平均要60元,每年灌水4~5次,每年每畝人工240~250元,而噴滴灌節省了這個人工費用;噴灌可以降低田間濕度,減減輕病蟲害的發生,特別是對土傳播的病害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可以減少噴藥次數,節約用藥量。
節肥省工方面:作物施肥一般基肥不變,追肥以水肥一體化為主,正常追肥大約是30~40公斤/畝尿素或復合肥30~40公斤/畝,水肥一體化肥料可以用到7.5~10公斤/畝,可以節肥20~32.5公斤/畝,普通肥料的價格大約3000元/噸,沖施肥大約8000元/噸,普通肥料大約90~120元/畝,沖施肥大約用60~80元/畝,大約可以節約投入36~68元/畝;
使用水肥一體化后,以小麥、玉米為例,可以增產80~120公斤/畝左右,增產率為5%~8%,價格按2.4元/公斤,可以增加收入192~288元/畝;節水、節肥和增加產量共為農民增收228~366元/畝。
與大水漫灌相比用水、用藥、用肥量減少,降低了生產成本,另外有效降低農業廢棄物的產生,減少了環境的污染。
總之,水肥一體化的推廣實施,從國家層面上說,節省灌溉水、改善生態環境,從農民自身說,節肥、省工、農產品提質,農民增效。
水肥一體化的實施,改變幾十年傳統的“重用輕養”“大水大肥”,可以說是灌溉方式的大變革。
目前推廣水肥一體化的瓶頸是前期設施投資較大,如:大田作物地埋伸縮式噴灌設備,不影響田間操作,是目前較為理想的小麥玉米上的水肥一體化模式,但畝投資2000元左右,雖然使用年限可達10年以上,但一次性投資過大,老百姓還是不好接受。
推廣水肥一體化設施建設應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農戶自愿”等方式進行,誰建設誰使用誰維護。
1.整合涉農資金。如高標準糧田建設、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田間工程、小農水建設、托管服務資金等,對水肥一體化設施建設進行先建后補,按比例補貼;
2.農戶申請銀行貸款。如:商業貸款5年年利率為5%,享受惠民政策可降到4%,政府出臺惠民政策降低利率,政府貼息,讓企業建設、銀行結算用戶分期付款的方式來解決建設資金問題,這樣可提高用戶的積極性,加快推廣力度。
3.農企對接。鼓勵家庭農場或村集體與企業對接,充分利用托管服務本著雙方自愿原則,由企業墊付資金,先期建設,政府補貼直接到企業,剩余資金由使用者分期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