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博
(清河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清河 054800)
1.1 有利因素。一是國內糧食價格穩中有升,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國家對糧食生產支持力度持續加大,有利于提高農民種麥積極性和采用先進技術的主動性。二是8 月以來,冬小麥主產區降雨較多,平均降水量為293.4 mm,較常年偏多7.7 成。大部分地區土壤底墑充足,對今秋小麥播種和生育期間利用深層土壤水分十分有利。加上今年收獲的小麥種子數量充足、粒重和容重較高、質量較好,有利于實現“一播全苗”。三是機械化程度提高有利于技術措施的高質量落實。近年來,隨著深松深翻機具、鎮壓鋤劃機械、農用無人機的逐步優化更新,深耕面積有所提高,整地質量明顯改善,提墑增溫措施得以落實,植保作業效率實現提升。對小麥節水、節肥、節藥和輕簡高效生產技術的高質量實施,以及規模化種植的落實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2 不利因素。一是近年來小麥莖基腐病、紋枯病、根腐病等土傳或種傳病害在部分地塊發生較重。受氣候影響,麥蚜蟲和紅蜘蛛發生較為普遍,局部地塊金針蟲、蠐螬危害較重。雀麥、節節麥、看麥娘、豬秧秧等惡性雜草防控難度依然較大。二是部分村民習慣播種偏早、播量偏大,播后鎮壓不到位。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年小麥冬前階段氣溫較常年偏高1℃左右,早播可能造成小麥冬前生長過快、群體偏大,容易誘發病蟲危害和倒伏等問題,影響小麥產量。三是部分由于今年小麥收獲期拉長,且玉米播種期間無降水、播后澆蒙頭水灌溉周期長,造成了玉米播種和出苗期拉長,可能會延長玉米收獲期,不利于小麥集中適期播種。
2.1 科學選用節水豐產和優質專用品種。主要發展節水抗旱優質中強筋小麥種植。總體原則宜選擇灌漿快、成熟早、抗逆性強、穩產性好的品種。
2.2 大力推廣足墑播種保全苗技術。足墑播種是確保小麥苗全的關鍵措施,也是節水栽培的重要基礎。今年汛期降水較為充沛,土壤墑情儲備基礎較好,為足墑播種提供了有利條件。小麥播種土壤耕層足墑的標準是:壤土地土壤含水量17%~18%,沙土地16%左右,黏土地20%左右。底墑足時可趁墑播種。底墑不足時,玉米收獲后及時灌溉造墑或采取玉米收獲前10~15 d 帶棵洇地“一水兩用”的方法,每畝灌溉20~40 方。本著寧可晚播幾天,也要洇地造墑的原則,絕不種欠墑麥。除重黏土地外,應避免播后澆“蒙頭水”
2.3 精準掌握播期播量匹配技術。適宜的播期播量構建冬前合理群體結構,提高一、二類苗比例。根據多年生產實踐經驗和今年冬前氣象預測分析,今年適宜播期為10 月6 日~18 日,最適播期為10 月8 日~15日。在適宜播期范圍內,保證畝基本苗20 萬~25 萬,越冬總莖數80 萬~120 萬為宜。
2.4 落實精耕精播保墑抗逆技術。精細整地、精細播種是保證播種質量的基礎措施。經驗表明,麥田播前耕翻、深松、旋耕并耙壓,結合播后鎮壓,麥苗生長健壯,受旱、受凍程度較輕;反之,秸稈還田地塊播前未耕翻、深松、旋耕和耙壓,播后也沒有鎮壓,會造成耕層土壤暄松,失墑快,根系受旱受凍,死苗較重。要提高秸稈粉碎還田及整地和播種質量,推廣使用深松、旋耕、分層施肥、強力鎮壓一體化機具精細整地,突出抓好深耕(松)、鎮壓為重點的高質量、規范化整地技術。
2.5 應用精準配方施肥技術。根據土壤肥力和產量目標,結合土壤基礎養分數據,確定氮、磷、鉀、微肥的用量與合理配比,杜絕盲目亂用多用肥料,做到減量精準配方施肥。
2.6 落實種子包衣和藥劑拌種技術。種子處理是有效控制土傳、種傳病害、地下害蟲及早期蚜蟲危害的關鍵措施。吡蟲啉懸浮種衣劑50 ml 兌水200 ml 拌種或包衣15 kg 麥種。針對個別商品小麥種存在種衣劑質量較差的問題,建議購買“白籽”自行拌種或對已包衣麥種“二次拌種”,注意藥劑包衣要均勻,播種前1周內包衣,陰干。優質強筋麥對戊唑醇表現敏感,盡量使用其他藥劑組合。
2.7 因地適時冬灌抗逆穩產技術。提倡因地制宜、適時適量澆好封凍水,可增加土壤墑情、踏實土壤、穩定地溫,確保小麥安全越冬,并為麥田春季管理贏得主動權。灌溉時間在平均氣溫穩定降至3 ℃~ 4 ℃、灌水可及時下滲時進行。灌封凍水應統籌考慮節水和防凍,適當控制灌溉量,避免大水漫灌。播后鎮壓到位、冬前土壤墑情好的麥田,可不澆封凍水,但遇秋季干旱也應澆好封凍水。沙薄地一般應澆封凍水,優質強筋麥田提倡灌溉封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