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健, 毛亞明
(1. 寶雞市渭濱區果菜技術推廣中心,陜西 寶雞 721006;2.寶雞市渭濱區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站,陜西 寶雞 721006)
陜西省寶雞蔡家坡地區自古盛產紫皮蒜,又稱火蒜。其蒜皮薄而富有韌性,蒜頭飽滿色澤鮮亮,蒜汁濃粘,香辣適口,是馳名省內外的名優土特產品。
蔡家坡紫皮大蒜株高66~85 cm,株幅34 cm,假莖高28~34 cm,橫徑1.2~1.6 cm。單株12~13片葉,最大葉長63 cm,最大葉寬3.2 cm,葉色深綠。蒜頭扁圓形,高3.5~4.2 cm,橫徑5~6 cm,外皮淺紫紅色,平均單頭重25 g。每個蒜頭有8~12個蒜瓣,分內、外兩層整齊排列,平均單瓣重2.5 g左右。蒜衣2層,淡紫色。該品種抽薹性好,蒜薹長45.5~50 cm,粗0.6~0.8 cm,單重 22.5~30 g[1]。當地主要作早蒜薹和蒜頭兼用栽培,一般9月中下旬播種,翌年4月中旬采收蒜薹,5月下旬至6月上旬采收蒜頭。蒜薹產量5 000~7 500 kg·km-2,蒜頭9 000~11 250 kg·km-2。同時因該品種生長迅速、葉片肥厚、假莖粗長,味道鮮美,也非常適宜作早蒜苗栽培,蒜苗產量45 000~52 500 kg·km-2。近年來該地區因城鎮化建設占用耕地,目前保留種植面積約330 km2,年產量約3.7萬t,主要用于供應全國各地蒜種。
地膜覆蓋栽培能使土壤增溫保墑,不但使大蒜抽薹期提早10 d左右,蒜薹提早上市,還能使蒜薹和蒜頭產量增加,提高了種植大蒜的經濟效益[2]。
地膜覆蓋栽培,能充分利用太陽光能,土壤增溫快,保持水分持久。大蒜通過地膜覆蓋后,冬季地表下5 cm 處地溫可提高3~5℃。在大蒜播種初期,對土壤溫度要求較高的時候起到了增加土壤溫度的效果,促進早發芽和幼苗生長整齊,為早熟和豐產打下了基礎,提高蒜農的種植經濟效益[3]。
在相同的肥水條件下,覆蓋地膜后,大蒜植株生長健壯,蒜頭發育快。單株質量、蒜瓣和單瓣重量都比對照田有顯著增加。
由于地膜覆蓋后,改善了大蒜生長的土壤條件,可加速幼苗生長,抗寒能力增強,病蟲危害和雜草的生長也有減少[4]。
大蒜的根系發達,要在疏松肥沃、有機質豐富的沙壤土才能夠更好地生長,同時也有利于后期蒜頭膨大圓潤,提高商品價值。所以應對土壤進行精細耕作,同時做好排灌工作。生產中建議蒜農每兩年用大型農機深翻40~50 cm,每667m2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4 500~6 000 kg,碳酸氫銨30~50 kg,過磷酸鈣40~60 kg,硫酸鉀15~20 kg,可結合整地一次施入耕層。
一般依據地膜的幅寬作畦,多以畦寬70 cm,膜寬90 cm作成平畦,壟高10 cm,壟間距30 cm。播種前每667m2土地用10%甲拌磷混合細土20~30 kg進行均勻撒施,耙平后精細作畦。
上年蒜頭收獲后先要精選留種,播種時還要再選蒜瓣。標準要求:蒜瓣肥大整齊、色澤紫紅艷麗、無病斑無傷口。最后將蒜瓣按大、中、小分為三個級別存放[5]。
一般選擇距播種期不超過30 d時間進行破瓣。破瓣前,把蒜頭放太陽下曬 2~3 h,以殺死表皮的病菌,然后進行破瓣,破好后再曬2 h,使破瓣時造成的傷口盡快愈合,減少病菌侵入[6]。
大蒜是高溫休眠型種子,為了提早供應,提高單產與品質,本地蒜農創造了打破休眠的很多方法,俗稱醒蒜。按大蒜喜冷涼的習性,夏季選擇陰涼而潮濕的窯洞或紅薯窖,也有吊在水井內催芽的。提前一段時間白天關閉窯門,夜晚打開,將窯溫逐步控制在12~16℃,若地面干燥,可先灑水。攤平蒜瓣,厚度10~14 cm,隔7~8 d上下翻倒一次,使其均勻受潮。經15~20 d后,蒜瓣底部萌生出幼根,即可播種[7]。
播種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泡蒜種18~24 h,撈出后晾干表面水分,立即播種,這樣可提高出苗率,減少爛瓣,預防白腐病等病害的發生。
要根據不同生產目的嚴格掌握播期。以生產蒜薹和蒜瓣兼用為目的,播種時間選擇在9月中下旬;以生產蒜苗為目的,多安排在8月上旬醒蒜,9月初播種,蒜苗于農歷臘月至春節期間上市,可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播種行距一般為20 cm,株距依栽培目的而確定。以早蒜薹和蒜頭兼用栽培為目的,株距為8~10 cm,密度為33 000~40 000株·667 m-2左右;而以生產蒜苗為目的,密度可以增加到80 000~100 000株·667m-2。大蒜播種時,應按蒜種大小分批播種,要將蒜瓣背連線與種植行向平行,出苗后大蒜葉片在田間分布方向一致,采光性好。播后覆蓋土層厚度不應超過2 cm。
紫皮大蒜播種后不宜馬上灌水,要將蒜種在土中悶2~3 d,然后才能澆大水。覆膜前每667m2用二甲戊靈30~50g+乙氧氟草醚3~8g、或撲草凈30~35 g噴霧后及時覆膜。土壤墑情較差時先播種,等下雨后再覆膜,土壤墑情較好邊播種邊覆膜。一般采用幅寬90 cm、厚0.005~0.006 mm的大蒜專用除草膜或普通地膜,拉緊地膜鋪到畦面后周邊都要切入土中,做到膜無皺折,無跑風,防止冬季大風揭起地膜破壞保溫作用。
大蒜播種覆膜后如發現薄膜有破漏或壓土不嚴,要及時用土封嚴壓實。約10~15 d蒜苗會逐步出土,多數壯苗會穿透膜面,少數不能頂透薄膜的彎曲弱苗可用尖銳工具破膜放苗,將幼苗從孔中引出,再用細土將幼苗周圍膜孔封好,以防漏風跑墑和大風揭膜。
大蒜播種后第一次水要澆透,苗子全部出土后再澆第二次水,冬季還要澆一次防凍水,第二年蒜苗返青前要灌水以促進其快速生長。第一次追肥可隨澆返青水時每667m2沖入尿素20 kg,可防止發生黃尖現象,促進鱗芽分化。第二次追肥選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時間在抽薹前。第三次追肥時間在抽薹后,每667m2用高鉀復合肥30 kg。收獲前5~7 d應停止灌水,這樣有利于鱗莖的成熟,增強蒜頭的耐貯性。
紫皮大蒜病害主要有灰斑病、葉枯病和病毒病。生長期可用50%多菌靈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葉面噴霧防治,病毒病可用MS-83 增抗劑100倍液防治。其它如紫斑病可用甲霜靈錳鋅500倍液防治,白腐病時可用撲海因灌根,葉枯病可用百菌清600倍液防治[8]。大蒜的主要蟲害蔥薊馬,初春每667m2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 g對水60 kg噴灑,發現蒜蛆可用辛硫磷500倍液灌根防治。
蒜薹的采收最佳時期是薹苞抽出葉鞘管14~16 cm,總苞下部變白,頂部開始打彎,薹苞尚未膨大時,用扎抽的辦法采收,冷庫貯藏收購蒜薹應比鮮食蒜薹晚采收3~4 d。采收蒜薹時間一般在晴天中午和下午,此時蒜薹和葉片的韌性好,不易折斷和損傷葉片及葉鞘,可延長葉片功能期,提高蒜頭產量和品質。
地膜覆蓋大蒜成熟期一般比露地提早約10 d,生產上要注意及時收獲。采收時間過早, 葉片內養分尚未完全轉移到鱗莖中,鱗莖成熟度不夠,含水量也高,這樣不僅產量減少,而且品質差,也不耐貯藏。若采收時間過晚,鱗膜容易開裂,莖盤腐爛,散頭脫瓣,耐貯性降低。紫皮大蒜的收獲在標準是采薹后大約15~20 d,植株頂葉發黃,假莖稍萎蔫時即可收獲蒜頭,挖出后擺于田間稍微晾曬后編瓣,掛通風干燥處保存,切忌太陽暴曬。最后應及時回收殘留地膜,減少土壤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