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軍,肖 芳,張紅梅,于 園
(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內蒙古錫林浩特 026000)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經過了40 多年的發展,為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始終在努力著改革創新,但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專業設置、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沒有更好地發揮好服務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技能型崗位緊缺人才已引起有關部門重視,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擴大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的要求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是如今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主流,也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捷徑[1]。基于這種考慮,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傳統乳制品加工技術”課程開發研究為切入點,研究與錫林郭勒盟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給合的高職食品質量與安全、食品加工技術等專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傳統乳品加工技術”課程開發為任務。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新型教育模式,培養高水平、高質量、學識與實踐兼備的技能型人才[2]。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了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信息與資源的共享,讓知識轉化為生產力,讓社會資源轉化為辦學資源,使高等職業院校不用再過多地擔心學生的就業,而是生產企業愿意給予學生實習、就業機會。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依托高等職業院校、生產企業資源極大地降低了人才培養成本,實現了高等職業院校與生產企業的共贏。
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應主動邀請合作企業參與到專業設置、課程開發的建設中,綜合全面分析生產企業發展對于技能型人才的具體要求[3],從而使課程的內容與企業需求及職業標準有效銜接,極大地提升課程內容的實用性、有效性、廣泛性,同時也使專業課程教學針對性也得到相應的提升,有效彌補了當前高等職業院校專業教學中的教學內容與生產企業需求、職業發展需求互相脫節的弊端,構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式下的人才培養模式下,更加實現了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專業設置,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基礎與捷徑。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以課程改革為切入點,校企雙方對達成的教學內容實施全面育人,達到了教學內容具有針對性、時效性、職業性、廣泛性等特點,培養出的學生更受生產企業青睞。一方面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也為企業的長足發展提供了優秀人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適應生產企業周期得到了極大的縮短,這對于學生未來的職業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從生產企業長足發展的角度看,生產企業擁有更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也必將更好地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培養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對院校、生產企業均得到了加速正循環的經歷,真正實現了高等職業院校與生產企業的互惠共贏[4]。
高等職業院校近年也逐漸認識到教師實踐操作技能的重要性,教師也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著提高能力,如通過各種短期培訓、頂崗實習機會深入企業進行生產調研等方式,但是實踐操作能力與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相比仍舊處于較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現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生產企業急需的辦學目標[5]。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師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提升實踐教學能力是一種既方便、又快捷的方法,其實訓操作能力不知不覺得到提升,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深度結合,極大地促進了“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培訓、組建。
錫林郭勒盟總面積20.3 萬km2,人口為103.6 萬人,其中蒙古族人口占到30%,是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重要的畜產品加工與輸出基地。錫林郭勒盟傳統乳制品生產加工及銷售企業千余家,傳統乳制品生產加工特別是手工小作坊是增加農牧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錫林郭勒盟為蒙古族聚居地,蒙古族特別喜食乳制品,是每餐的必需品,而傳統乳制品的制作加工特別是手工小作坊式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如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生產加工的乳制品曾是皇室貢品,代表著察哈爾乳制品。傳統乳制品產品種類極其豐富、味道特別鮮美、營養十分豐富,一直享有很高的美譽。但在現代化進程的商品化發展過程制約著其產業快速發展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如生產加工企業的規模化程度較低、產品質量不一、加工與檢測人員嚴重缺乏、創新產品無食品安全標準等問題急需解決。
錫林郭勒職業學院作為錫林郭勒盟唯一一所高等職業院校,以堅持“質量立校,內涵發展,特色辦學”的辦學宗旨,肩負著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義務與職責。目前,學院食品質量與安全高職專業已開設,進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校企共建實訓基地,以課程改革為抓手,提高教師實踐能力,培養高層次社會企業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形成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特色,為當地食品行業特別是傳統乳制品行業培養食品質量與安全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該課題的實施將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構建及“傳統乳制品加工技術”課程的開發起到極積的促進作用,對錫林郭勒盟傳統乳制品生產企業由手工小作坊式的生產加工方式向工業化生產方式逐漸過度奠定理論基礎,提高傳統乳制品產品質量及生產企業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積極推進錫林郭勒盟傳統乳制品產業的健康快速的發展,促進農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時對于傳承和發揚蒙古族傳統飲食文化也必將起到積極作用。
該課題的研究適合當地經濟發展需要的高職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制定具體的與人才培養模式相配套的人才培養方案[6],并制定傳統乳制品加工技術課程標準。為培養適應當地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專業人才,促進學院高職食品質量與安全、食品加工技術專業教育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促使教師主動深入食品生產企業一線進行實踐提高,是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教科研能力最效的途徑,促進學院食品質量與安全、食品加工技術專業教師團隊服務當地食品產業能力的迅速提升。
該課題由學院食品質量與安全、食品加工技術專業教師、傳統乳制品加工企業、檢測中心技術與管理人員共同完成,根據企業和市場的實際需求,按照相關要求利用共建的實訓基地,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培養高素質技能型高職食品類學生人才,這將為當地食品生產企業、小作坊實現規范化生產奠定良好的基礎,將使食品生產企業從業人員素質、生產與管理、檢測、銷售等環節均有較高的提升與發展;也將使傳統乳制品產業的健康發展和機械化生產起到促進作用,切實帶動廣大農牧民增收,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傳承至今的錫林郭勒盟傳統乳制品經久不衰,是少數民族每日餐桌傳統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少數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該課題的實施、有利于保護、傳承和弘揚少數民族傳統飲食文化,也將為當地農牧民增加收入帶來實惠。
為了培養出綜合素質強、社會急需的技能型人才,進行產教融合、校企深入合作,以錫林郭勒盟地區經濟發展及農牧民增收的傳統乳制品行業緊密相關的傳統乳制品加工技術課程為切入點,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探索符合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進行內涵建設,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以學院傳統乳制品生產加工實訓基地——錫林郭勒盟溪沐力克乳品有限公司為依托,深入研究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及管理模式。
學院的傳統乳制品生產加工實訓基地——錫林郭勒盟溪沐力克乳品有限公司已形成了企業工程師、學院教師及學生共同管理的模式,進行生產、科研、教學為一體的基地,以“傳統乳制品加工技術”課程開發研究為切入點,使教師、學生在真實的生產車間進行課程的實踐教學。公司以真實的傳統乳制品,如奶豆腐、黃油、嚼克、奶皮子等產品生產為任務,制定相關管理制度,與院校教師共同討論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實訓內容設計及考核獎勵方法等。學院也出臺了有利于教師參與基地建設、管理、課程實踐的過程,使教師在知識共享、團隊合作、創新研發中得到成長,特別是實踐技能的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學院也出臺了激勵企業工程師的相關政策,使企業工程師更愿意投入到服務學生中,工程師參與到學生生產實訓、職業素養、團隊協作等方面的培養過程中,把企業新的生產技術、管理理念、個人的企業實踐經驗滲透到實踐教學中,使“傳統乳制品加工技術”課程實踐環節密切對接行業需求及錫林郭勒盟傳統乳制品產業發展線條上,從而提升企業對學生的就業滿意率,提高學院食品類專業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學生以課程改革,進入實訓基地,擺脫了傳統理論教學的弊端,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在企業工程師、學院教師、學生組成的小組互相協作下,以生產傳統乳制品產品以任務,真正掌握了原料到產品、銷售、社會服務等環節的生產要素,真正提高實踐技能。
以學院傳統乳制品生產加工實訓基地——錫林郭勒盟溪沐力克乳品有限公司為依托,調整傳統乳制品加工技術課程原有的教學方內容、教學方法手段、考核形式。工程師與教師共同根據基地及錫林郭勒盟地區傳統乳制品生產加工行業現狀,以實訓基地生產加工任務作為載體,將課程中的知識和技能與生產加工真實產品,如奶豆腐、黃油、嚼克、奶皮子等產品實踐融為一體,改變了傳統以往以理論講授為主的教學形式。考核形式主要以生產加工產品為主,采用綜合性并以生產過程為主的考核形式,結合團隊協作、遲到、早退等形式。教學內容即生產任務由教師、企業工程師帶領學生共同承擔完成,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中心動手操作、教師為指導的形式,改變了傳統模式下以教學為中心的講授形式,將知識講授與技能訓練融會貫通,強調學生生產安全、吃苦耐勞、團隊協作的精神,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7]。教師與企業工程師在生產任務完成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任務下達、解決問題的方案及相應的幫助,切實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完成生產加工任務,最終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
以傳統乳制品生產加工實訓基地——錫林郭勒盟溪沐力克乳品有限公司為依托,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取得的成效后,繼續深入研究學院食品檢測類等課程產教融合、校企合用的育人模式,遵循“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依托行業企業,積極與當地區域內對口企業合作,繼續建設能夠滿足學生技能訓練、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要求的實踐教學基地。即以學院校企共建的傳統乳制品生產加工實訓基地取得的成果為起點、引領,通過課程改革,構建合適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最終實現為社會、生產加工企業輸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而不斷努力。
以學院校企共建的傳統乳制品生產加工實訓基地取得的成果為起點、引領,以基地為依托,形成企業工程師、學院教師及學生組成的團隊,一方面繼續完成課程的后續內容,如傳統乳制品標準在生產企業中的落實情況,傳統乳制品創新產品標準制修訂的問題,以及頂崗、就業實訓實習問題;另一方面以教學、生產為抓手,研究基地生產和企業中存在的問題。目前,傳統乳制品企業部分產品有標準,一些創新產品需要制修訂新的標準,面向區域廣泛開展高技能人才培養、技術服務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服務活動,真正實現了學校教學與社會服務的良性循環。將企業工程師理論教學水平、學院教師實踐能力的提升、學生企業頂崗實習、企業訂單培養有機融合,推動校企資源“優勢互補、雙方合作共贏”,為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技能型的食品類專業人才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平臺。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高等教育“要深化教學改革,積極推進產教融合,加強實訓實踐能力培養,大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實踐能力,使教研創新與人才培養相結合”[8]。產教深度融合是提升高校教學質量、成為國家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高等院校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是企業以設備、技術、資金等多種形式向學校注入,進行合作辦學。企業對學校承擔決策、計劃、組織、協調等管理職能,企業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參與辦學過程,分享辦學效益,企業通過參與辦學來參與學校人才培養。學校在提供師資、設備、場地的基礎上,由企業提供技術、生產原料等共同以具體的產品進行生產性教學,培養的學生真正實現了與企業無縫對接,合作共贏的效果。該課題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給合的高職食品質量與安全、食品加工技術等專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傳統乳制品加工技術”課程開發研究為目標,學院高職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與當地傳統乳制品行業、生產企業深度合作,依托校企共建實訓基地,一方面使培養的學生畢業后能夠與企業零距離上崗,教師則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短時間內會成為雙師型教師;另一方面使企業能夠增強綜合實力,做到健康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了校企共贏的目的。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傳統乳制品加工技術”課程的改革,并進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運行及管理,才能為當地食品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及高職食品類專業培養能夠勝任社會需求的人才起到積極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