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輝,王 靜
(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泥塑藝術是華夏民族民間藝術的一種,民間藝人就地取材,利用天然的或廉價的材料,制作出的工藝品小巧精美,可以作為禮物或者自己把玩,因此博得民眾的喜受。自明清以后,民間彩塑迅速發展,不僅贏得了老百姓的青睞,還走出國門,成為當時中外文化交流的藝術使者,漂洋過海,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所接受、喜愛和收藏。李氏泥塑作為我國泥塑藝術的典型代表,已經成為溫縣的地域文化符號。它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示了當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人們的生活習慣,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1.李氏泥塑的自然人文環境
李氏泥塑的發源地溫縣趙堡鎮趙堡村,位于豫北平原西部的河南省焦作市,北依巍巍的太行山,南臨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南接串聯中國西北、華中和華東地區的隴海鐵路,北鄰貫通中國華北、華中和華南地區的焦枝鐵路,位于鄭州、焦作、洛陽三市的“一小時經濟發展圈”之中,得天獨厚自然與人文環境、便利的交通以及發達的經濟發展圈,給李氏泥塑這一藝術形式的發展,提供了外部環境的保障。
2.李氏泥塑發展的歷史沿革
李氏泥塑的創始人是李良相先生,這門傳統民間藝術形式距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李良相先生最初是一位民間畫匠,在當地頗有名氣,早在清朝年間就參與了楊溝祖師廟神像的塑造,這一泥塑作品的創作開啟了他的泥塑藝術之路。而后李良相先生四處拜訪名師,在名師的指點與長期的實踐摸索過程中,中年時期李良相先生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泥塑藝術風格,并傳給后人。晚年時期的李良相先生還與其子李復舜為太行山一代的寺院塑造“包骨像”。李氏父子們以泥塑、繪畫為生,一直活躍在河南一帶,直至第六代傳人李才三技藝超群,一時李氏泥塑在當地名聲大噪,李氏泥塑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至社會動蕩的民國期間,李氏族人迫于生計,紛紛外出謀生,泥塑這門技藝呈現逐漸流失之勢。直到20世紀60年代,作為李氏泥塑的第八代傳承人李全福創作了大型泥塑《收租院》和《憶苦思甜》等作品,作品形式新穎、線條粗獷、手法簡練,反映了人民群眾對黨的忠誠和熱愛,得到了當地民眾的一致好評。李鵬飛接過父親李福全的重任,成為李氏泥塑的第九代傳承人,繼承了祖祖輩輩的泥塑技藝,同時融入當代的時代元素,給李氏泥塑增加了新的活力,使這種藝術風格一直延續至今。近年來,一些旅游景點和國家單位的大批泥塑作品,都是出自李全福和其子李鵬飛之手。
李氏泥塑從清朝發展至今天,經過九代人的傳承,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隨著時代的變遷,也有一定程度的創新。現如今,在第九代傳承人李鵬飛的努力下,李氏泥塑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十分具有代表性,同時泥塑的發展也面臨著一定的考驗。
李氏泥塑作為中華泥塑藝術的典型代表,結合了泥塑與繪畫兩種藝術形式,所以也稱“泥彩塑”“彩塑”,因為受宗教、民間信仰等因素的影響,早期主要流傳于古寺廟宇之間。
1.李氏泥塑的藝術特點
李氏泥塑的紋飾主要有三類:幾何紋飾、動物紋飾和植物紋飾[2]。李氏泥塑上常見的幾何紋飾有十字、一字和長方,例如,長方紋常常用來裝飾人物塑像的鞋面、鞋邊和袖口等,十字紋常常用在任務塑像的胸前、腰部以及腿部等。李氏泥塑中常見的動物紋飾主要有龍、鳳、虎等動物的頭部形象,這種紋飾通常用于武將的泥塑人物形象。例如,在武將塑像的軀干主體部分通常使用的是虎頭紋飾,虎頭紋飾的造型古樸,顏色鮮艷,圓睜的眼睛不怒自威,大張的嘴巴露出鋒利的牙齒,讓人不寒而栗。云朵、水滴、團花是李氏泥塑常用的植物紋飾,主要用于呈現文官的服飾特點,例如,在文官塑像的領口、衣口繪有云朵的紋飾,衣袖上繪有一簇一簇的團花。這些植物紋飾在造型上十分典雅,色調相對統一。這些幾何紋飾的表現手法如行云流水,連貫流暢,給人一種渾然天成的視覺享受。
李氏泥塑的造型精湛,它以黃河膠泥為主要原料,以現實人物為原型,運用寫實的手法,塑造的人物形象與真人一般大小,或坐或立,坐立有度,尊卑有容,給人十分逼真的感覺。元代和尚釋圓至在《牧潛集》中闡述了泥塑藝術中的形神關系:“態見于容者塑之工也,德見于態者塑之難也;人、鬼以態,菩薩以德,故塑之智至菩薩病焉。削木為骨,摶土為肉……德悅于容,溢于態,動于神。”塑像容易,塑神卻難,李氏泥塑不僅造型逼真,還注重人物的精神氣韻,它抓住人物的動作、表情及神態變化,用泥塑這一藝術形式把瞬間定格為永恒。這種精益求精的藝術態度,使得李氏泥塑人物型神兼備。
在顏色的使用上,李氏泥塑追求協調統一。[3]例如人物的身體發膚以真是為主:唇紅、膚白、發黑。在人物的服飾上根據服裝的不同風格,以紅、藍、綠為主色調,黃色為配色,色彩鮮艷但是并不張揚,給人柔和的視覺感受。
2.李氏泥塑的潛在價值
李氏泥塑的獨特魅力不僅在于它的藝術特點,還在于它的潛在價值。因為李氏泥塑的作品逼真且傳神,因此它們常常被放置在一些旅游景點或者是古寺廟宇,讓更多的人與作品產生共鳴,使得心靈得到凈化、情操得到陶冶,對傳統文化的知識也得以豐富。此外,李氏泥塑的傳承人保留著一百多年的神像泥塑創作手稿,這些手稿對研究豫北一代的民風民俗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李氏泥塑在當下有一定教化民風的社會作用,還對民俗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所以,2015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把李氏泥塑認定為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李氏泥塑在新時代的新機遇
始于清朝的李氏泥塑以獨具地方特色與民族特點,一直傳承至今。21世紀以來,中國文化交流的迅猛發展,給李氏泥塑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把李氏泥塑從遙遠的山村帶到了繁華的大城市,從民間流傳的小作坊送到了文化繁榮的大舞臺。作為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李氏泥塑在李氏家族塑像傳承人李全福大膽創新下,以粗獷的線條與簡練的手法塑造了大型泥塑《收租院》和反映人民群眾對黨無限忠誠的《憶苦思甜》等作品。同時李全福與其子李鵬飛先后為旅游景點、國寶單位創作了一大批泥塑作品受到同行專家的廣泛稱贊,也受到了社會廣泛地關注。李氏泥塑在新的舞臺上融入了新時代的新元素,使李氏泥塑這一傳統民間藝術擁有新時代的色彩。
2.李氏泥塑在新時代的新挑戰
首先,李氏泥塑的文獻資料不全。早期的李氏泥塑的主要存在于古寺廟宇之中,由于時代的變遷,泥塑被人為毀壞嚴重,加之寺廟缺乏修繕、破敗漏雨,使李氏泥塑損壞嚴重,現如今完整的李氏泥塑作品少之又少。李氏泥塑的發展歷程也只能通過傳承人的口述獲得,除了溫縣的縣志和圖書館資料,其他找不到任何關于李氏泥塑的文獻資料,使李氏泥塑的研究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其次,李氏泥塑的傳承人匱乏。導致李氏泥塑傳承人匱乏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李氏泥塑是一種家族謀生方式,父親傳給兒子,兒子再傳給他的兒子,這種家族式的傳承,極大限制了李氏泥塑的發展。二是李氏泥塑對傳承人的要求很高,因為它是一門手工藝術,藝術是需要天賦和悟性的,但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藝術天賦和悟性。三是李氏泥塑的制作工期長、過程復雜,紋飾的設計需要反復琢磨,在如今工業化的社會,李氏泥塑的制作顯得十分枯燥。因此,李氏泥塑的傳承人這一藝術主體越來越少。
最后,民眾對李氏泥塑的社會需求變弱。現如今的智能手機時代,民眾對知識的獲得短平快。多元的文化沖擊了傳統的文化,尤其是李氏泥塑這一類的非物質文化,民眾對它的認知度不夠,很難產生興趣,更不能理解它傳遞的文化內涵。各種原因導致李氏泥塑這一活態藝術形式在社會上的需求度越來越低。
1.以李氏泥塑為載體,大力發展文化旅游
當下,國人的文化歸屬感越來越強,探尋遙遠而神秘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已然成為當下旅游的首選項目。李氏泥塑作為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典型的帶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將其融入到溫縣地區的文化旅游之中,十分有價值。不僅能豐富當地旅游的內容,還能擴大李氏泥塑的藝術影響力。當然,這需要溫縣當地政府和李氏泥塑藝人的共同努力。
首先,以政府為主導,大力宣傳李氏泥塑文化。溫縣有著悠久的歷史,素有“太極拳發源地”之美譽,引起了武術界的廣泛關注。此外溫縣還有很多遺址文化,例如梁所遺址(新石器時代)文化、北平皋遺址(新石器時代、商、周)文化、州城遺址(春秋)文化、溫城遺址(夏至三國)文化、徐堡遺址(新石器時代)等,又有得天獨厚的黃河水系文化,以及同樣具有民間特色的山陽刺繡文化。李氏泥塑獨木難成林,政府必須全面立體開發當地的文化旅游,促進文化旅游的繁榮發展,以此來帶動李氏泥塑的大力發展,更好地傳承民俗文化,從而形成互相支持的良性循環。同時,政府還可以加強李氏泥塑的發源地溫縣趙堡鎮趙堡村的文化建設,整頓街道和房屋面貌,促使游客入住民居,既讓其近距離感受了原真鄉土文化,又增加了當地居民的收入。
其次,在藝術作品上下功夫,不僅要保留傳統的特色,即原真性和完整性,還要融入現代審美元素,符合現代大眾的審美觀。李氏泥塑如果沒有裝飾家居的美化效果,將很難走進人們的生活,也將很難走向更遠的地方,不利于李氏泥塑的長遠發展。此外,李氏泥塑不僅僅可以作為旅游的紀念品存在,李氏泥塑的傳承人可以搭建手工作坊,接納并指導游客親自動手制作泥塑,讓其真切體會泥塑的制作過程,感受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這樣不僅增加了經濟收入,推廣了文化,還讓游客有了不一樣的職業體驗,增加旅游的愉悅感。如此口口相傳,十分有利于李氏泥塑的現代化發展。
2.大力發展李氏泥塑的現代化營銷
作為民間藝術的李氏泥塑要想走得更快更遠,現代化的營銷手段可以為其插上翅膀。截至2020年3月,中國網民人數已達9.04億,較2018年底增長7508萬,互聯網普及率達64.5%;手機網民數達8.97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3%。顯而易見,互聯網已走進千家萬戶,并且深入了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如果在互聯網上建立關于李氏泥塑的網站,用文字介紹李氏泥塑的起源與發展史,用視頻展示李氏泥塑的制作過程,用圖片呈現優秀的有代表性的李氏泥塑作品;李氏泥塑的繼承人早已擁有“非遺傳承人”“民間藝術大師”等稱號,利用名人效應,完全可以利用微信平臺建立個人公眾號,全方位介紹李氏泥塑的傳承史,以及繼承人與泥塑之間的故事,在眾多的微信用戶中大力宣傳、提高李氏泥塑的曝光率。那么,李氏泥塑就可以像春雨一樣,把它獨特的魅力滲透到更廣闊的大地上,從而擴大以李氏泥塑為代表的民俗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3.推動李氏泥塑藝術引入高校校園
李氏泥塑本身具有真實的、活態的文化屬性,對當今高校學生的藝術設計學習,有很強的指導與借鑒意義。將李氏泥塑引入高校校園,有利于高校師生近距離接觸、認識原真的民間工藝,同時加深李氏泥塑的發展研究,提升李氏泥塑傳承人的文化素養與理論基礎。因此,在與高校校園的交融中,我們應該從多個方面入手。
首先,邀請李氏泥塑的當下代表人物到高校作為客座講師,給高校學生們細致闡述李氏泥塑的相關文化背景,結合講解、現場給大學生們演示泥塑的制作步驟,剖析李氏泥塑的獨特藝術魅力,深挖它的特色元素,為了讓大學生們對李氏泥塑這一民間傳統藝術形式認識深刻,可以把現場制作的泥塑作品和李氏泥塑的經典作品在學校設立展區,讓師生們充分觀賞、研究。校方就此開展關于李氏泥塑的標志、包裝及品牌的設計大賽,激發大學生們的創新思維,高校學生與泥塑藝人之間教學相長,從而實現推動李氏泥塑的現代化發展。
其次,讓李氏泥塑進入高校校園的交融氛圍,除了李氏泥塑的繼承人走進來,還可以讓大學生走出去。在李氏泥塑發源地溫縣趙堡鎮趙堡村設立教學實踐基地,高校師生定期到實踐基地感受本真的創作環境、真實的人文環境、獨特的民間藝術氛圍,從而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學習李氏泥塑這一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年輕的大學生們給這個偏遠的鄉村注入了活力,是當地居民喜聞樂見的事情。藝術氣息和生命力相融合,讓李氏泥塑這一傳統工藝煥發出新的光彩。
3.轉換“泥土”載體形式
李氏泥塑以泥土的形式存在,只能出現在家居環境中或者是展示區。為了擴大李氏泥塑的影響力,必須增加它在大眾視野中的曝光率。那么,轉化其“泥土”的載體形式就十分有必要。民間傳統藝術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它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心理訴求和審美觀念。在大力倡導中國元素的今天,設計師們開始在民族傳統文化中尋找創作的靈感。若把立體的李氏泥塑代表作品,利用現代化的藝術手段轉換成大眾喜聞樂見的書簽、卡片、T恤印花、玩偶、卡通動漫等等,讓高大上的藝術作品走下展覽架,走進老百姓的現實生活,使我們每一個人時刻沐浴在民族傳統文化的氛圍里,感受民間傳統文化的審美元素,那么肯定能給李氏泥塑帶來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