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敏
(衡水學院外語學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中國的國際化定位及時代特征,讓翻譯成為了建立中國話語體系的重要媒介。因此,翻譯不再是單純的學術活動,而是助力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橋梁。作為衡水學院校級首批重點應用型課程建設課程的主講教師及主持人,筆者在《翻譯工作坊》課程教學過程中,以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精心設計翻譯項目,精選翻譯材料,在有效提升學生翻譯能力、有效探索思政與育人相融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翻譯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還注重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在向世界展現真實的中國、立體的中國、全面的中國責任擔當下,貢獻翻譯人的微薄之力。
高校人才培養過程是育才和育人相輔相成的過程。《翻譯工作坊》課程是衡水學院翻譯專業一門提升學生綜合專業技能的課程,其最大的特點是實踐性強、實操性強,且翻譯材料取材廣泛靈活。因此在教學材料的選擇上,任課教師有充分的自由,可以在了解學生關注點和興趣點的基礎上,科學選取翻譯材料,巧妙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蘊含于翻譯技能的培養過程中,從而有效地實現育人與育才相結合的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標。《翻譯工作坊》課程自2018年立項為該校應用型課程改革與建設重點項目以來,已經經歷了三個教學周期,翻譯項目分別設計了董仲舒翻譯、中國茶文化翻譯、中國傳統手工藝翻譯內容。本著“以學生為中心”,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的翻譯人才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以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在教師的引領下,提升學生翻譯能力的同時,讓其更加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濃濃的愛國情懷與民族自豪感。
育才與育人相結合,以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為理念的《翻譯工作坊》課程教學設計,更加凸顯了理解原文、深挖文章中蘊含的思政元素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以提升學生翻譯能力和傳承傳播中華文化能力,深化中華文化價值認同,增強文化自覺自信為指導思想,在內容設計上大膽創新,以小組形式共同分析研討并合作完成翻譯任務。
基于語篇,以學生學習理解為基礎,對語篇的宏觀組織結構和微觀組織結構進行分析,從而了解語篇的類型、情景語境、小句關系以及詞匯語義等,為進行譯文語篇構建做好充分準備;深入語篇,使學生在整體理解原語語篇的基礎上,在具體的語境下感受所分析語篇的實際意義,了解作者的寫作觀點、意圖、理念、態度等,提升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與運用能力,尤其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對文字的隱含意義進行顯性的理解,從而在翻譯過程中對文化信息進行充分的挖掘、表達與傳遞;超越語篇,結合所選素材,依托語篇中的人物、事實、理念、觀點等,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觸及學生情感,讓文字走入學生心靈深處,開啟學生學習與個性品質發展的內在轉化。
3.1 課程內容及要求。作為應用型課程建設重點項目,最近一輪的《翻譯工作坊》課程教學內容選自超星學習通平臺的一篇文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手工藝》。全文包括十個單元,內容涉及陶瓷、油紙傘、風箏、中國結、刺繡、剪紙、木板年畫、玉雕、景泰藍、泥塑。翻譯項目采用分組形式合作完成,每個組完成2個作品的漢英翻譯及視頻制作,視頻制作有雙語字幕和配音任務,同時搜集過程材料,尤其與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材料,為最后的成果分享積累素材。
3.2 翻譯實踐過程
3.2.1 文本閱讀。理解是翻譯過程的第一階段,它包括對語言現象、文化現象的理解,也包括對邏輯關系的理解。鑒于此課程以傳播中華文化為主線,因此尤為強調對原文本中文化現象的解讀。此次翻譯任務開展之初,在研讀翻譯材料原文過程中,要求學生除了對語言、邏輯進行細致分析外,還要深刻挖掘文化現象的內涵,并積極進行資料搜集,做好學習筆記,每人記錄各自疑點,之后進行組內學習分享討論活動,再進行班級分享。通過此過程,加深學生對原文本文化現象的理解,為接下來的翻譯實踐打好基礎。
3.2.2 翻譯實踐。基于對原文理解的基礎,開展翻譯實踐。翻譯實踐包括初譯稿、評譯稿和終譯稿三步驟。在此過程中,學生共同的難點是對中華文化項目專有術語和詞匯的翻譯,也正是在解決這一翻譯難題的過程中,學生深入文本,深刻思考,廣泛查閱,最終解決了漢語中的“號竹”“鏤空”“透空”等翻譯難題,感受到中華傳統手工藝魅力的同時,理解了翻譯的本質,也更加明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3.2.3 感受文化。孫致禮先生曾說:“對于具有一定外語功底的譯者來說,翻譯中的最大困難往往不是語言本身,而是語言所承載的文化蘊意”。之前對文字生澀的理解,通過此次翻譯實踐,學生有了感性而深刻的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手工藝》翻譯項目,使學生了解到中華古老手工藝的美輪美奐、工藝人的獨具匠心,以及國人卓絕的智慧。
本課程最終以“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讓學生分組匯報展示項目翻譯成果。各組代表分別講述了從翻譯項目前期準備到最終形成譯文終稿和完成視頻制作的點點滴滴,分享了任課教師和同學們一起精雕細琢、精“譯”求精的艱辛時刻與幸福瞬間,同時大家也紛紛表示,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提升了翻譯能力,更加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珍貴,激發了愛國情懷與民族自豪感。
在我校創建應用型大學、新課改呼喚新模式的形勢下,《翻譯工作坊》課程教學實現了教學評做一體化,師生牢記翻譯使命,努力提升傳承傳播中華文化能力,用英文講好中國故事,深化了中華文化價值認同,增強了文化自覺自信。
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加大,高校在培養造就專業人才的同時,更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以及備受國際矚目的發展,使得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對中華文化充滿興趣,渴望了解中國優秀文化。時代的特點,中國的國際地位,讓翻譯成為了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構建的重要媒介,而翻譯,也不再是一種單純的學術活動。新形勢下,翻譯人必須牢記翻譯使命,講好中國好故事,傳遞中國好聲音。因此,翻譯課堂,教師要努力提高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做好學生思政工作,培養具有愛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跨文化交際人才,實現育人和育才的完美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