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晉博
(中央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1)
工業化是一個國家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任何國家的發展壯大必須要經過工業化的洗禮,新中國成立以后,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結合中國基本國情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為改革開放以后工業化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僅70年的時間就基本實現了西方國家幾百年才完成的工業化目標,并為我國未來發展提前布局,在工業化建設基礎上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繼續研究毛澤東對我國工業化建設起步階段的探索,對我們今天奮力實現工業強國的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通俗的講,工業化就是社會大生產的方式從農業為主轉變為工業為主,用機器來代替手工勞動,向工業國家邁進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是人均資源嚴重不足,其他工業強國的歷史經驗已經證明工業化也是我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有兩條通往工業化的道路,一條是歐美式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另一條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優先發展輕工業,歷經了50—100年的時間才實現了工業化,而與中國國情相似的蘇聯也是經濟發展落后,農業人口占絕大數的社會主義國家,以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作為基礎,采取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式,僅用了10多年的時間便實現了從農業大國向工業國家的轉變,到1941年,蘇聯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強國。蘇聯在短時間內迅速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國家的經驗對毛澤東來說是值得學習的,毛澤東仔細分析了兩條道路,并強調只有先把鋼鐵、石油等重工業建設起來,我們國家才能發展。
同時受不同意識形態的影響,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采取封鎖、禁運,工業化建設無法從西方國家獲取任何支援,我國面臨著嚴峻的國際形勢,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毛澤東指示志愿軍入朝參與朝鮮戰爭,為滿足戰爭的需求,急切需要優先發展軍事工業和重工業,毛澤東從我國發展大局出發,向蘇聯尋求建設資金和技術支持,結合我國實際模仿蘇聯的發展模式,重工業優先發展成為了我們的最優選擇;在國內,由于國民黨政府管理不善導致貨幣崩潰、投機分子猖獗,建國后經濟結構發展嚴重失衡,制造業門類殘缺,完全不能滿足經濟建設需要,毛澤東對我國現實基礎談到如果還不發展重工業,帝國主義國家還會來欺負我們,蘇聯社會主義發展的高速度和優先重工業的模式成為當時我國開展工業化的最好選擇。
在借鑒蘇聯工業化發展模式的同時,毛澤東強調要結合中國國情,不能僅僅局限于重工業領域,在發展重工業的同時,農業、輕工業等也要給予一定的重視,他形象地把工業和農業比喻為“拳頭”和“屁股”,提出農業和輕工業發展會推動重工業更快發展,毛澤東認識到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模式存在嚴重的片面性,過于強調重工業的發展而忽視了農業、輕工業行業的發展,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成為蘇聯經濟發展的痼疾,嚴重影響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蘇聯工業化的弊端逐漸暴露出來,毛澤東認為“蘇聯的辦法把農民挖得很苦。”[1]29-30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又指出“重工業是我國建設的重點。必須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這是已經定了的。但是決不可以因此忽視生活資料尤其是糧食的生產。”[2]244毛澤東深刻認識到在發展重工業的同時,必須要顧及到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重新認識了農業在工業化中的重要地位,經過多年探索毛澤東結合我國實際提出了“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不同于蘇聯的發展模式,我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模式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蘇聯模式的弊端,在發展重工業的同時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是我國工業化道路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早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就提出了我國要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的長遠戰略目標,他對發展工業的認識中已經包含了建立獨立完整工業體系的遠見,只是沒有形成完整的思想。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是一個重工業發展極度落后的農業大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尚且沒有建立,鋼鐵、石油工業等基礎工業非常薄弱。毛澤東深刻認識到我國作為人口眾多、資源豐富的國家,沒有完整工業的體系就不能為國家和人民帶來發展機遇,必須重視工業發展不能適應國家建設需要,對我國畸形發展的經濟表示擔憂。針對我國落后的經濟基礎,毛澤東指示發揮舉國體制的優勢推進工業化建設,僅用了三年時間,我國的經濟發展形勢全面好轉,工業生產也超過歷史最高水平。1956年毛澤東在中共八大上明確提出要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全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的高潮,為獨立完整工業體系的確立奠定了重要基礎。從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在曲折中前進,這一時期我國國防工業、技術密集型產業均取得重大突破,為保衛國家獨立完整發揮了重要作用。到1978年,我國已建立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許多工業企業也逐漸從無到有的發展起來,全國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建立起相對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為改革開放后工業建設的順利進行打下了堅實基礎。
蘇聯曾經提出中國不需要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通過社會主義國家在內部的互相幫助便可以滿足工業化建設的需求,極力阻止我國發展本國工業體系。作為國家領導人,毛澤東深刻認識到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絕對不能依靠其他國家,而是應該把握在自己手里,尤其是中國作為世界大國,如果沒有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難以保證國家安全和政治獨立,一旦國際形勢出現波動,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幫助我國解決工業生產的需求,充分利用我國人口眾多、資源豐富的優勢,堅持獨立自主建立我國自己的工業體系。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是毛澤東當時追求的另一目標,由于建國初期國內工業基礎薄弱,在較短時間內完全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并不現實,毛澤東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又強調我們只是基本上建立起自給自足的工業體系,他提議我國經濟發展要分階段進行,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爭取在20世紀末使我國經濟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根據毛澤東的指示,1975年四屆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了國民經濟發展兩步走的目標,這是我國從農業國向工業國邁進的重要標志,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我國工業化建設過程雖然極為艱難,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是滿足了我國社會生產的需要,為社會發展進步奠定了物質基礎。
科學技術薄弱,科技水平落后是新中國工業化面臨的最大障礙,早在20世紀40年代,毛澤東沒有受意識形態差異的限制,曾考慮過向美國尋求技術支援,并分析了合作的可能性,試圖說服美國支援中國建設,但受到當時國際局勢變化的影響,這一愿望最終落空。建國后,受國際國內局勢影響,毛澤東帶領我國迅速開展工業化建設,主動向其他國家引進先進技術,幫助我國提升技術水平,我國作為后發大國,如果通過重復別人的研究而取得技術進步只是對我國人力、時間和資源的浪費,趕超發達國家只是空想,只有借助引進先進技術才能縮短趕超發達國家所耗費的各項資源。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技術引進,第一次是50年代向蘇聯、東歐國家引進的以“156項”重點工程為核心的建設,毛澤東強調我們要向一切國家學習長處,依靠蘇聯的援助填補了我國在航空發動機、汽車、石油設備、鋼鐵等方面的技術空白,不僅對我國原有領域實現了技術突破,而且開展對國防工業、電子工業、核工業等全新領域的研究,初步建立起了我國自己的工業體系。
第二次是60年代初向西方國家的經濟技術引進。60年代初期,中蘇關系惡化,蘇聯單方面宣布停止合作,大幅減少供應中國的設備和技術支持,為盡快解決工業化建設面臨的新困難,毛澤東主動從西方國家引進技術,在引進內容上強調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經驗,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的東西我們也要學習,不能只從一個國家學習引進,這樣對我們的發展不利,但是要抵制腐朽的東西,為更好掌握西方國家先進技術,毛澤東還號召國內相關同志學習外國語,通過從西方國家引進技術和設備,帶動了我國農業、輕工業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在通過引進外援提升我國技術水平的同時,毛澤東更加注重依靠自力更生提升我國工業化發展水平,他提出了“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發展路線,1960年毛澤東在得知蘇聯撤走專家后,下定決心搞尖端技術,毛澤東深刻認識到“不要先生,自己讀書,自己寫字,自己想問題。這是一條真理。”[3]923在毛澤東的正確指導下,我國人民認識到學習國外先進的東西,國外的技術、經驗只能是借鑒,更重要的還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建設社會主義中國。而后在較短時間里迅速試爆成功原子彈、氫彈,并發射了人造衛星和導彈,在重工業領域,以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工人奮戰在荒原上,憑借自力更生的信念摘掉了我國“貧油”的帽子,為我國國防和航天工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此外,毛澤東將發展科學技術視為我國的重要戰略任務,他深刻認識到科學技術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大國工業發展的重要性,并強調“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4]351面對50年代世界新一輪產業革命的爆發,毛澤東緊跟時代部署我國高新技術研發,在1955年我國便確立了發展核技術的重大決策,并在后來順利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為我國國防工業的壯大貢獻了重要力量。除此之外,毛澤東非常重視培養我們自己的知識分子,面對建國初期人才匱乏的困難,毛澤東積極推動教育領域的改革,對有限的教育資源向經濟建設傾斜,在短短數年內就建立起一支有一定基礎的科研團隊,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科學技術人才,也為繼續開展科研攻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術力量。毛澤東強調科學技術要堅持獨立自主,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我國在不到30年的時間使科學技術實現了從無到有的重大突破。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工業布局極不平衡,工業基礎殘破不全,為數不多的工業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資源豐富的內陸地區幾乎沒有現代工業,區域經濟的不平衡發展嚴重制約了內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還不利于全國工業化的推進,此外,建國初期我國面臨嚴峻的國際形勢,朝鮮戰爭的爆發讓毛澤東認識到沿海地區難以成為當時經濟建設的重點區域,而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靠近蘇聯,處于國家內陸地區,尤其是東北擁有較好的工業基礎,為改變我國生產力布局不平衡的問題,毛澤東一方面繼續利用沿海地區原有工業基礎推進沿海地區的發展,充分利用已有企業的發展潛力,提高勞動生產率,他指出“如果還不充分利用沿海工業的設備能力和技術力量,那就不對了。”[5]723在“一五”期間,東北地區建設所需物資很大一部分由沿海地區供應,如果限制沿海地區工業的發展就會給內地工業的發展帶來很大的限制。毛澤東強調我們只有充分利用沿海工業來積攢力量才能發展內地工業,從我國發展的整體布局來看,沿海與內地的工業布局符合國家發展需求,很大程度促進了內陸地區的經濟發展。
另一方面結合我國現實情況把工業建設重點放在東北和西北地區,并鼓勵全國各地的人力、物資等積極支援東北建設,毛澤東深刻認識到內地工業發展的重要性,從1953年起我國開展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在“一五”計劃期間,蘇聯援助的“156項”建設重點中有56項布局在東北,西北地區占了33項,“一五”計劃順利完成以后,我國區域發展比例失調的問題得到初步解決,但是,“一五”期間也存在對沿海工業重視不足的情況,受國際局勢的影響以及優先滿足東北建設的需求,對東部地區的投資相對減少,一定程度阻礙了東部地區經濟的發展。朝鮮戰爭以后,國際環境相對得到緩和,毛澤東開始重新考慮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在毛澤東的經濟思想指導下,我國國民經濟布局逐漸趨向合理。
進入60年代以后,中國周邊局勢再次緊張起來,美國在東、南、西部對我國形成包圍圈,中蘇、中印關系也惡化,在這樣嚴峻的局勢下,毛澤東對我國工業布局有了新的思考,如果戰爭爆發,沒有后方支撐,戰爭局勢明顯不利于我們,開始圍繞“備戰”為主題推進區域發展,作出了“備戰、備荒、建設三線”的指示,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對西部的投資占全國投資的一半以上。在聽取“三五”計劃報告時毛澤東提出了“一個屁股和兩個拳頭”的建設重點,并強調沒有后方不行,把全國分為一、二、三線。根據毛澤東要求,集中力量建設內地,全國啟動大小“三線”的建設,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歷經10多年的建設,我國三線建設基本完成,四川、貴州等地的經濟發展遠遠超過沿海地區,從根本上改變了當地落后的面貌。然而事實證明當時對戰爭的估計太過夸大,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通過犧牲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來支持內陸的建設,極大浪費了沿海地區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而且也使得內地建設出現不適應國家建設需要的問題。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毛澤東對區域經濟發展探索所做的巨大貢獻,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區域經濟發展的思想,縮小了內陸地區與沿海工業發展存在的巨大差距,有利于我國邊疆地區的穩定,促進了內陸地區經濟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后,在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實際情況,我國選擇了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并在過渡時期總路線中確定了工業化作為我國建設的主體,工業化作為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在“一五”計劃結束時,我國工業化已經取得一系列成就,但是這并不是我國已經實現現代化,毛澤東在我國工業化取得一定成就基礎上開始了對社會主義現代化探索。中共八大前后,毛澤東不斷探索符合我國實際的現代化發展模式,1954年毛澤東在全國人大上提出要將我國建設成為工業化程度高、有較高現代文化程度的強大國家,1957年在八屆三中會議上又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有現代工業、農業和科學的社會主義國家,到1959年,毛澤東第一次將現代化的具體內容完整表述,“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6]625“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就這樣完整地展現在人民面前,毛澤東憑借超前的眼光為中國未來發展提前布局,這一時期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毛澤東提出了比較完整的“兩步走”的戰略部署,在戰略層面對實施步驟和時間做出具體部署,由于對現代化的實現路徑缺少必要的研究,以及“一五”計劃的提前完成使得我們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存在錯誤的估計,出現了急躁冒進的情緒并最終演變為“大躍進”運動,使得工業化和現代化建設遭受挫折,而后黨中央重新認識發展方針,經濟發展秩序逐漸恢復正常,改革開放以后毛澤東的“兩步走”戰略也成為了鄧小平“三步走”的重要參考。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具體實踐中,毛澤東強調將現代化建設與社會主義相結合,明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性質,近代中國的實踐已經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妄圖通過資本主義發展中國的幻想已經被打破,毛澤東認為我國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就是對發展生產力的重要保障。其次,結合實際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是毛澤東的又一大貢獻,社會主義需要向其他國家學習,但是絕不能照抄照搬,毛澤東在探索適合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過程中,創新發展了農輕重三者協調發展的工業化道路問題,既借鑒了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思路,又摒棄了忽視農業和輕工業的錯誤做法,符合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需要,科學解決了工業和農業發展的關系。
除此之外,毛澤東的現代化戰略是一種趕超型的發展戰略,我國作為后發國家,現代化對我國來說就是追趕和超越發達國家的過程,鮮明體現了毛澤東強烈希望我國盡快擺脫貧窮落后的面貌,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偏差,整個國家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我們應該辯證看待毛澤東在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失誤,任何人都不可能脫離所處時代的局限性,無論成功與否,都是毛澤東留給我們的寶貴的財富,是對馬克思主義工業化思想的豐富和發展,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現在我國已經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實現了從農業國家向工業國家的過渡,今后,我們更要學習借鑒毛澤東同志的思想,推動我國現代化建設繼續向前發展,不斷取得現代化建設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