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群
(閩江學院 組織部,福建 福州 350018)
大學是時代的產物,并代表著時代精神的最強力,驅動著社會向前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關鍵期,我國大學的發展也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同時也肩負著新的時代使命和擔當。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雙一流”建設)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的重要戰略舉措,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內在要求。在中國由發展中國家向現代化強國挺進的道路中,中國大學應該表現得更有作為、更顯擔當,這就要求要有一種內在的精神動力去引領新時代中國大學的建設。如何科學理解、把握和建構新時代中國大學精神,這是新時代中國一流大學建設過程中需要予以厘清和揭示的。新時代中國大學精神應在繼承和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是對中外一流大學精神的繼承、創新和發展,集追求科學、探索真理、學術自由、開拓創新、愛國主義、責任擔當、敢于斗爭、人類關懷、開放共享等精神于一體。
大學精神是在大學產生、發展的過程中,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而形成的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并隨著歷史的變遷、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是大學區別于其他組織機構的神魂所在。從中外大學的歷史發展及演變軌跡來看,一方面,大學精神有其共性,表現為大學自治、追求科學、學術自由、探索真理、開拓創新、人類關懷。另一方面,大學精神在各個大學身上又表現為不同的特征、氣質和個性。
大學從它產生之日起就是知識的化身。大學最初是中世紀西歐的一些知識分子出于對知識和學問的共同興趣和愛好而自發組織起來的一種社會團體。中世紀,在教會完全控制大學,極大地限制了知識分子探索真理、創造知識的形勢下,大學表現出了它固有的、執著的追求。哲學家奧卡姆主張把理性和神學分離,從而拉開了西方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序幕。西方文藝復興強烈主張神學應從科學、哲學中分離出來,人文主義思想開始在大學里開花結果;宗教改革運動大力倡導競爭進取精神、科學求知精神,理性主義思想逐漸滲透到大學里。在理性精神與神學信仰博弈的過程中,大學的理性精神越來越得到社會的認同,宗教改革運動開辟了大學的服務社會之路。之后,啟蒙運動所高揚的理性主義思想使得西方文化中的知識體系從神學體系中剝離了出來,學術自由精神、探索真理精神在大學得到了高度重視?!霸诮洑v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后,文化與價值觀念的變革直接導致了大學科學化、民族化與民主化運動展開,現代大學的種子已然在近代文化的土壤中播下?!盵1]到了19世紀,歐洲許多大學的哲學、科學課程擺脫了神學,成為獨立學科。大學作為知識權威的地位得以鞏固和加強。無論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在柏林大學倡導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的“科學教育”,還是紐曼(John Henry Newman)以傳授通識知識、培養“紳士”“通才”為宗旨的“自由教育”,追求科學、探索真理、學術自由逐漸成為大學人共同的精神傳統,正是這種精神傳統,為大學營造了一個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圍,傳授新知識、發現新知識不受其他外在力量的控制,從而產生了康德、黑格爾、馬克思、愛因斯坦等一大批舉世聞名的思想家和科學家?!爸泄糯髮W最具永恒意義的便是它的世界精神,它的超國界的學術性格。”[2]二十世紀后獲得成功發展的美國大學,也是堅決秉持大學自治、學術自由、崇尚科學、堅持真理的精神。同時深受實用主義哲學影響,還注重以高深學問和科學研究服務國家、社會的發展,成就了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等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大學。
在國內,無論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北京大學,還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為校訓的清華大學,抑或是以“剛毅堅卓”為校訓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它們都秉持了追求科學、探索真理、學術自由的精神。在傳承這種追求科學、探索真理、學術自由的精神基礎上,愛國主義精神得到顯著的彰顯。愛國主義是中國大學根本的精神底色。近代的中國大學更是在國家最屈辱、最危難的時期創設誕生的,一開始就撐起了“救亡圖存”的愛國主義大旗,承載著知識精英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擔當,彰顯出天下為公的精神和服務國家民族需要的辦學屬性。張之洞在《吁請修備儲才折》一文中提出“國勢之強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學”,其教育救國思想躍然于紙上。作為新文化運動中心和“五四”運動策源地的北京大學,充分體現了愛國主義與追求科學、探索真理、學術自由的精神統一。
抗戰時期,剛毅堅卓的國立西南聯大培養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杰出人才,為全民抗戰和國家的發展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根本原因在于繼承和弘揚了北大愛國主義與追求科學、探索真理、學術自由的精神。遺憾的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種種原因,導致大學發展的遲滯??上驳氖?,改革開放的偉大覺醒與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拉開了中國大學改革與發展的大幕。隨著“211工程”“985工程”的順利實施,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得以顯著提升。習近平新時代背景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建構中國大學精神,更好地對大學的發展進行思想引領和價值導向。
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到啟蒙運動,西方國家的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大學達到世界一流的水平,最根本的根源在于有一個助推和支撐世界一流大學產生的思想文化系統。于我國現今而言,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歷史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等偉大實踐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新時代中國大學精神的深厚文化根脈、獨特文化優勢和先進指導思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國大學精神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從最古的太學起,中經國子監,一直到近代的大學,學生都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3]早在先秦,以知識分子為代表的士族階級就提出以天下為己任。《論語》指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儒家經典《大學》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按笕酥畬W”或者“君子之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性,并且推己及人,最后達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觀念等,為中國大學的發展提供寶貴的精神財富。新時代中國大學精神的建構,“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其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4]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斗爭中,形成了諸多內涵深刻、特質鮮明的革命精神譜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的重要力量,也是新時代中國大學的精神支撐。包括以“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為深刻內涵的紅船精神[5],以“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創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為主要內容的井岡山精神[6],以“堅定理想信念,不畏艱難險阻,獨立自主、實事求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為主要內容的長征精神[7],還有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原大學雖是革命時期成立的臨時性大學,但是在偉大的革命精神支撐下,即使在條件極其艱苦、資源極其稀缺的情況下,學員們一個個依然積極向上、斗志昂揚。短短五年的時間中原大學為革命事業的發展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有文化、高素質的干部,為解放前后中南地區、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事業的恢復和重建做出重要貢獻。因此,偉大的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瑰寶,也是新時代中國大學精神的力量之源。
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中國現實,結合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東西方智慧在當代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結晶,是中國大學開創新局面的強大精神力量。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獲得長足發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時代中國鮮活的馬克思主義,也是建構新時代中國大學精神的指導思想和鮮亮的精神底色?!拔覈歇毺氐臍v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8]“高校只有抓住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才能辦好,才能辦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盵9]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精辟闡釋了新時代中國大學的發展方向以及中國大學發展的精髓實質,深刻指出了新時代中國大學的核心要義。
費孝通指出:“大學教育原是從‘西學’中長成的。中國需要接受西洋文化是不成問題的,成問題的是脫離了民族基礎,移植了片面的西洋文化,結果造就出來的人只會用西洋貨,而不會制造西洋貨了。”[10]中國的大學就要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及百年巨變得來的歷史經驗很好地介紹給世界。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正處在新的歷史發展方位,時代賦予大學新的使命和責任。在借鑒西方發達國家一流大學的成功發展之道的基礎上,立足我國國情和文化根基,注入“中國特色”,去建構新時代的中國大學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毙聲r代中國大學精神的建構,就必須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工作的全面領導,將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增強政治引領力。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其一,通過多元的形式和載體對師生進行黨史教育。把對黨的理想信念融入到大學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培養的全過程。引導青年大學生從中國共產黨可歌可泣的歷史中感知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精神信仰,汲取寶貴的精神財富內化為充滿愛黨愛國為民之情、敢于斗爭的大學精神。其二,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師生黨員的榜樣作用,用榜樣文化教育、激勵師生,引領師生自覺增強黨性意識,激發師生胸懷事業的遠大理想,把個人的理想與事業發展、國家發展、民族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自覺肩負事業發展、國家建設和民族振興的重任。
大學的根本使命是培養人才,培養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一流人才是新時代中國大學的根本目標。因此,新時代中國大學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更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一方面要淬煉師德、潛心樹人。“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教師隊伍素質直接決定著大學辦學能力和水平?!盵9]一流的教師是高深知識與高尚品格結合的代表,是知行合一的典范。有一流的教師才會有一流的學生,因此,教師要做到潛心育人、靜心治學、修身養性,成為師德師風上的合格者,才能率先垂范、以身作則,擔負起立德樹人的責任?!俺P逓閹熤溃崖杉褐摹?,當一個大學的教師個體的道德認知及學校制定的道德規范、道德約束發展為教師群體的自覺的道德信仰時,就會促進大學精神的塑造。另一方面要推己及人、育德弘德。構建全方位、立體化、多維度的德育平臺,將德育工作貫穿于培養學生全過程。不應只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也應貫穿于專業課課堂、校園活動、日常教育和管理服務中。完善學生的道德思維,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引導學生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決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
我國大學要積極適應新時代新要求,就要積極探索并建立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大學制度,形成理念先進、充滿活力、自我約束的運行機制。一是尊重學術自由。保障學術相對獨立,充分發揮教授學者、專家在學術上的話語權,尊重學術自由,鼓勵學術創新,讓學術在大學里自由地呼吸,建構追求科學、探索真理、學術自由的大學精神。二是推進民主管理。堅持民主集中制,發揮師生員工的積極性和教職工代表大會的重要作用,尊重和保護師生員工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確保師生員工通過順暢渠道和規范程序表達合理訴求,實現多元利益的“最大公約數”,建構公平正義、以人為本的大學精神。三是實現多元共治。構建校黨委領導下的多元共治的治理結構,強調多元主體和多中心的共同治理,著眼于各部門與各層級的整體性運作,形成結構完善、分工明確、層次清晰、協調合作的高校治理體系,既增進公共利益與學術自由、精英主導與多元參與的平衡,又促進了學術和行政之間的互動,最終實現治理體系內蘊著明德向善的倫理追求、道德原則和價值判斷。
我國大學要走向新的高度、新的境界,就必須推進大學文化建設,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新時代中國大學精神的重要來源,要把大學文化建設與傳承文化、弘揚文化、創新文化自覺地結合起來,在堅守與超越中去熔鑄新時代中國大學的精神。一是激發制度文化活力,形成和諧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制度的規范性和長遠性作用,將我國的優秀文化要素和行為規范融入制度中。與時俱進,根據新時代要求積極修改制度;協調互動,力求制定的制度使多方需求都能得到適度的滿足;融合創新,使制度實現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的統一;高瞻遠矚,以高遠的眼界完善各級各類人員的行為規范,寓行為文化于制度文化中。強調把新時代背景下師生應有的理想信念、奮斗方向、做人準則等與具體規定有機地結合起來,營造自我管理的長效制度文化。二是塑造物質文化品格,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通過改善校園物理空間、系統梳理學校歷史、加強展覽文化建設、完善校園網絡平臺建設、創作高雅的文藝作品、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等滿足師生產品多樣化、服務個性化、層次精品化的需求,注重文化內容的思想性、人文性、學術性和藝術性,使大學中每一件以載體形態出現的設備、設施、設置、作品、活動等都蘊涵著深刻的思想文化。三是提升精神文化境界,體現高度的文化自覺。教職工、學生等精神文化的行動者應自覺承載起自己的文化使命、體現出自己的文化擔當。新時代中國大學不僅要培養專門人才,而且要培養具有較高人文素養的專門人才,正如懷特海所言:“我們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專門知識的人才。專業知識為他們奠定起步的基礎,而文化則像哲學和藝術一樣將他們引向深奧高遠之境。”[11]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研究、宣傳,將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精華融入到師生們的血液里,根植于師生們的思想中,陶冶情操、培養情懷,從而提高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新時代,我國大學亟須將中華優秀文化積極參與到國際的文化碰撞、交流和交融中,增強國際影響力,為中國和世界更加美好的未來擔當起神圣的文化使命。
北大、清華、南開等大學在創立較短的時間內之所以能聲名鵲起、獲得長足發展,關鍵在于有一批像蔡元培、梅貽琦、張伯苓等眼界開闊、學貫中西,又胸懷祖國、擔當責任的仁人志士。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曾說過:“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 有大師之謂也。”大師,不僅以高深的學問知識、更是以廣闊的胸懷、強烈的使命擔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周邊的人、影響著國家發展、影響著社會發展。中國由發展中國家建設成現代化強國,更加需要大學人既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又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堅持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強化高層次人才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強跨學科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出一大批拔尖人才。將國內外先進的學科知識、研究理論、研究發現與國家命運、人民幸福、思想道德修養、中國優秀文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緊密結合起來,培養責任擔當精神,將中國問題貫穿到科學研究中,推動中國理論、中國思想、中國實踐的創新發展。
新時代中國大學不僅要在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爭一流,“更在于要關注和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等方面去爭一流,同時還要關注世界、關注人類,更要造福世界、造福人類,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等方面去爭一流?!盵12]毋庸置疑,推進國際交流合作是新時代中國大學精神建構的必由之路。一是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形成國際化新格局。在世界一流大學普遍實施全球戰略的形勢下,我國的大學應該加快步伐,主動推進國家戰略需求和“走出去”戰略。加強與國外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的實質性合作,驅動我國的大學在全球范圍的競爭與交流,形成相互支撐、雙向流動、平等對話的新格局。二是著力推進教師隊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國際化。進一步深化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將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有效融合到教學科研全過程,加強師資隊伍的國際化培養,培養胸懷祖國、融通古今、學貫中西、國際眼界的高水平師資。促進雙向留學工作,擴大學生校際交流和赴外實習的規模,開闊學生的視野。加強國際協同創新,積極參與或牽頭組織重大科學計劃、重大科研項目和科學工程,共享前沿科研成果、科研平臺等,爭取產出國際一流科研成果。通過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涵育新時代中國大學的家國情懷、融合共享精神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責任和中國擔當,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