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慈楓,姚艷陽
(安徽國際商務職業學院 國際教育學院,安徽 合肥 231131)
學習是高度個性化的活動,學習者不僅是教育的對象,也是教育的主體。因此,教學目標的實現、學習效果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習者主體性的發揮,如何發揮學習者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霍爾克(Henri Holec)(1981)認為自主學習即學習者在學習這一過程中的自主決定[1],隨后Littlewood(1991)界定了自主學習的三種能力:進行客觀的、評判性反思的能力,做出決策的能力和采取獨立行動的能力[2];國內學者華維芬[3](2002)、倪清泉[4](2010)和徐錦芬[5-6](2004、2014)等也對這一概念進行了深入研究。但從目前的相關文獻看,國內關于自主學習的研究大多以本科院校在校生為研究對象,針對高職學生的研究較少。根據教育部發布的高校名單,截止2020年6月30日,高職(專科)院校共計1482所,比本科院校多224所。因此,針對如此龐大的高職院校學生群體的自主學習研究具有較大意義。本文擬從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這一視角,調查并分析高職院校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的情況,以期對高職英語教學與改革提供有益借鑒。
受喬姆斯基理論的啟示,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通過對母語、二語及外語的比較研究,系統地提出了語言監控理論(The Monitor Theory),包含五大假設:即習得與學得區分假設、自然順序假設、監察假設、輸入假設和情感過濾假設,本文將重點從習得與學得區分假設、輸入假設和情感過濾假設等理論視角分析高職學生自主學習情況。
作為五大假設的基礎,克拉申認為學習分為習得與學得,習得強調下意識的、自然的語言學習過程,而學得注重有意識的、明確的語言學習活動。他認為掌握外語的能力主要通過以下兩種途徑:一是類似于兒童學習母語,潛意識地習得語言,潛移默化中形成語感,稱之為語言習得他認為語言習得是掌握第二語言的關鍵所在。只有通過語言習得這一環節,學習者才能自由地使用語言表達其思想,從而擺脫母語的束縛。
克拉申提出的輸入假設認為通過接收大量可理解輸入信息產生語言習得,并給出了最佳語言輸入的四個必要條件:(1)可以理解的;(2)具有趣味性的;(3)不以語法為綱要;(4)大量的。可理解輸入具體是指為學習者提供的語言材料難度略高于學習者目前的現有水平,其模式為i+1, i 為學習者目前現有水平,+1 為新的語言成分和語言形式。克拉申指出語言輸入既不能遠超出學習者現有水平,如i +2, 也不能趨近其現有水平,如i +0,只有i +1模式才是理想模式,才有可能實現第二語言習得。
克拉申認為情感過濾是指阻止學習者完全消化他學習過程中所得到的綜合輸入的一種心理障礙。情感過濾假設認為學生獲得大量可輸入性信息并不意味著學生已經掌握目的語,這一期間還會受到若干情感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語言輸入只有通過情感過濾才能轉變為語言吸收。對此,克拉申把情感因素劃分為三大類:(1)動力;(2)自信心;(3)焦慮程度。如果學習者的學習動力大,自信心強,學習情緒平穩,那么對語言輸入的刺激過濾就越小,獲得的輸入就越多,反之亦然。因此要創造一種情感過濾低的學習環境,從而保證語言輸入的效果和質量。
在廣泛梳理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經研討和調研,設計了英語自主學習調查問卷。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學習觀念、學習動機、自信心和學習策略等方面,題型為選擇題,共33道題。本調查針對安徽省內7所高職院校學生進行了問卷發放,共發放問卷206份,剔除無效問卷6份,回收有效問卷200份,有效率為97.1%。受調查對象中,英語專業40人,非英語專業160人;男生107人,女生93人。
圍繞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本問卷回答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Likert Scale),要求被調查對象選擇與自身情況最貼近的選項。調查結果輸入EXCEL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問卷調查數據顯示,有51%的學生平均每天自主學習英語的時間少于1小時,僅有3%的學生自主學習時間超過3小時,這說明學生課外自主學習英語的時間嚴重不足,英語學習主觀意愿不強。對于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僅有58%的學生表示有自身英語學習目標和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之外的學習計劃。26%的學生表示在英語學習中不會采用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就造成了英語學習效率低下。除此之外,問卷結果顯示:不會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和需求來尋找適合自己的英語學習資料的學生比例高達47%,不會利用圖書館或網絡來查詢英語學習資料也占比近50%,同時57%的學生明確表示沒有英語閱讀的習慣。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策略欠缺,學習資源利用率不高,其結果就是學習者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困難重重,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效果不理想。
自我效能感是指學生對于自身是否具備某種學習能力的判斷,也是是否能勝任某項學習任務的具體體現。本次調查問卷針對此部分設計了6個題項。結果表明,學生普遍來看自我效能感較強,例如針對“我相信自己能夠根據學習計劃完成學習內容”和“我相信我能夠克服語言學習中的困難”占比分別高達78%和81%,“我會評價自己的學習效果,找出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學生占比68%,有72%的學生表示“我能對自己英語學習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加強訓練”并且“我會評價自己英語學習的進步情況,從而制定相應計劃”。這充分說明學生對于英語學習有較強的自信心,而學生自我效能感越強,越容易對自身的學習行為進行自我監控。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對其學習能力充滿信心,在學習過程中通常能確立既符合自身學習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目標,并且相信通過自身努力可以實現這一目標,從而更積極、更主動地去學習。
作為學習活動的動力源,學習動機可劃分為融入性動機和工具性動機,前者旨在了解和融入目的語文化,而后者是利用語言這一工具來達到某個現實目的。在此次調查中發現,學生學習英語出于興趣僅占比29%,而其他動機因素(如根據學校課表安排、好找工作、升學需要等)卻占51%。由此可以看出工具性動機更能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更能決定學生的自主學習程度。學生更希望通過英語學習獲得相關證書或者繼續求學深造的機會,58%學生表示除了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之外還有自身的英語學習計劃,這表明自主學習能力跟動機水平相關聯,通常動機強的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當前經濟全球化對人才的外語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熟練掌握好英語則意味著具備更強的綜合競爭實力和擁有更好更多的求職機遇。
根據克拉申習得與學得區分假設,外語教學既應該重視學習語言規則,也應該通過適當的交際活動。只有無意識習得與有意識學得相關協調,才能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轉換師生角色,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傳統的英語教學通常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往往習慣于照本宣科,幾乎成為了課堂的主宰,自覺或不自覺地忽略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應該尊重、支持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他們的學習過程,創設學習情境,鼓勵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因此教師應積極轉換角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著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從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
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主學習意識。語言學習的成功往往取決于學習者自身的因素和充分利用學習機會的能力。調查中顯示學生課外自主學習英語的時間極少,有部分受訪學生甚至表示課外從不自主學習。因此教師應當向學生充分解釋自主學習的概念和價值、師生在學習中的角色,從而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自覺自主學習。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意識才能轉變學習態度和方法,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成功實現由語言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到語言技能的主動實踐者的轉變。
克拉申的輸入假設認為要充分考慮到學習者的自身實際水平進行有效的語言輸入,因此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實現有效的語言輸入。
創設有助于促進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語言環境。語言教學必須以學習者為主體,進而全面提升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該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實現這一目標。而目前高職院校英語課堂仍以傳統教學為主,亟需轉換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式。在當前互聯網+教育的大背景下,應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和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無疑為英語學習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通過創立自主學習中心、語言實訓室等方式拓展學生接觸源語言環境的機會。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與自身英語學習水平相匹配的語言資料加以學習。
注重對學生的學習策略的培訓。要想實現自主學習,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知識至關重要,學習策略的熟練掌握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完善學習方法,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最終實現自主學習。本次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學習策略的匱乏極大地降低了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了解和使用英語學習策略,學生則結合實際任務進行學習策略的運用。
增強自主學習動機,增強自主學習的信心。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當其沖的是要幫助學習者克服英語學習的膽怯心理,從而樹立學習自信心。本次問卷調查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動機不足,因此教師應以學生的興趣點為出發點,努力營造輕松愉快的自主學習氛圍,全面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動機并增強其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克服心理障礙,降低焦慮帶給學生語言學習的壓力和阻礙。同時,正確使用課堂評價用語,因材施教,不過度糾錯,宜多給予肯定、鼓勵的評價并引導學生自行糾錯。
提升自我效能感,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評估。雖然本調查結果表明學生絕大部分具有較強的自我效能感,但是仍有近32%的學生不會評估自己的學習效果,從而很難分析出自身學習過程的短板和不足,因此在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學習者對這一過程的自我監控和評估顯得至關重要,學習者需要評估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進而找出自身的優勢所在和短板不足,揚長避短,從而做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學習。教師應考慮到學習者個體差異這一重要因素,為學生提供均等的學習機會和有效指導,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鼓勵學生遇到困難時正視困難,并通過自身努力克服困難和阻力。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評估,通過階段性測試等方法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分析自身本階段的學習收獲與不足。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高職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情況不容樂觀,距離高職院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這一人才培養目標尚存在較大的差距。自主學習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是一個包含學習者態度和動機、學習策略等多種因素的學習過程。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亦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學校的關注、教師的關心和學生的自身努力三者形成合力才能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