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亮認為,節能工作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最直接、最有效、最經濟的手段,也是能源系統實現二氧化碳大規模減排的最主要途徑。節能服務產業發展還面臨著不少困難,解決困難的方法是一方面靠國家政策,一方面靠創新。
記者:您認為,節能工作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過程中,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
孫小亮:我們認為,節能工作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最直接、最有效、最經濟的手段,也是能源系統實現二氧化碳大規模減排的最主要途徑。國際能源署的分析結果顯示:如果要把全球溫升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2050年前全球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需要減少40%~70%。如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從目前的330億噸下降到2050年的100億噸左右,2050年前節能和提高能效對全球二氧化碳減排的貢獻是37%,高于發展可再生能源、核電、二氧化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等技術的貢獻,位列第一。從中可以看出節能工作的極其重要性。
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過程中,要始終堅持資源節約基本國策,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全力推動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做好節能工作,不僅僅有利于節的能源資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對企業來講更是有利于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提高其行業競爭力。更大的講,節能工作的持續推進還可以促進技術的創新、產業的升級,同時有力地保障國家的能源安全、環境安全。
記者:目前,節能服務企業需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找項目,推廣自己的技術,之后還要與多個部門溝通,導致一些節能潛力大、回收期短的技術無法快速大規模推廣。請您談談造成此種狀況的根本原因何在?該如何解決?
孫小亮:這種情況確實不同程度的存在。首先主要是意識問題,用能單位對節能工作的認識不足和意識轉變不到位,用能單位主動節能意識的形成以及節能服務企業綜合技術創新意識的形成是制約節能技術應用的重要瓶頸之一。為推動節能工作開展,我國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加大了用能企業節能降耗的壓力,倒逼用能企業進行節能改造,同時給節能服務企業創造諸多市場機會。不可否認的是,用能單位對節能在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期以及綠色市場蓬勃發展期作為企業降成本、提效益、增強競爭力和促進轉型重要抓手的認識還不夠,大多數用能單位的主動節能意識仍有待提高。與此同時,節能服務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創新突破,節能服務企業也要不斷加強節能技術創新和綜合服務能力的升級。其次是市場機制不健全、誠信體系不完善、綠色金融創新不足等問題,也是制約節能技術推廣應用的障礙問題。
面對這些問題,建議加快構建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驅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節能減排工作格局。切實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健全節能工作的激勵約束機制。明確企業的主體責任,嚴格執行節能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細化和完善節能與能源的管理措施,落實節能減排的目標任務。充分發揮市場化節能機制的作用,加大市場化機制推廣力度,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持續擴大宣傳推廣力度,增強全體公民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意識,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促進節能減排的良好氛圍。
記者:“節能優先”是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內容,由于商業模式不成熟、不完善,節能量難以準確計量等原因導致“節能優先”無法充分實現。從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角度看,應如何使“節能優先”國家戰略充分、順利執行?
孫小亮:“節能優先”是能源科學發展之首,是未來國家能源戰略中的頭等措施,也是我國實現碳排放達峰目標的最重要途徑。根據多方測算表明,節能和提高能效對我國實現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目標的貢獻在70%以上。
從節能服務產業發展角度看,“十三五”期間,節能服務產業邁上新臺階。全國節能服務公司累計新增1620家,總計達到7046家;行業從業人員數量新增15.9萬人,總計達到76.6萬人;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投資新增5700多億元,形成年近2億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相當于5億噸二氧化碳的年減排量。2020年,節能服務產業總產值比2019年增長了13.3%,達到5916.53億元。
可以說,節能服務產業從“十一五”初期的起步階段,發展到當前的最具市場化、最具成長性、充滿活力、特色鮮明的朝陽產業,不僅在我國節能技術應用和節能項目投資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對推動節能改造、減少能源消耗、增加社會就業、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更成為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經濟提質增效、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抓手之一。
可以看出,進一步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市場化節能機制,加快節能服務產業發展,更加有助于“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達成。一是政府加強政策引導,釋放節能市場潛力,鼓勵政府機構率先垂范,采用能源費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進行節能改造。二是進一步助推綠色金融政策落地,將綠色原則進入銀行信貸審批核心環節,鼓勵金融機構對綠色信貸給予利率上的優惠,同時鼓勵設立節能項目擔保基金和節能項目投資基金。三是鼓勵超級節能服務公司的組建和發展,發揮其示范帶動效應,超級節能服務公司可依托資金、品牌和人才等優勢,支持小微型節能服務公司共同發展。
記者:您認為,“十四五”時期節能服務產業如何乘“碳達峰、碳中和”的東風實現健康快速發展?
孫小亮:自從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9月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宏偉目標后,節能服務產業迎來了新一輪春天。面對“30·60”雙碳目標的東風,節能服務企業作為我國節能工作的“排頭兵”,應該積極努力打造核心競爭力,在技術升級、手段升級、模式升級,即“三新”上下功夫。
一是技術要創新升級。技術創新是全面低碳轉型的重要支撐和根本動力。近年來一系列節能技術的推廣和項目的實施,簡單、單一的技術手段已經不能充分滿足深度節能、脫碳的需要,必須要從傳統技術節能向創新性、系統性節能轉變。要進一步深挖各方面節能潛力,需要通過對整個用能系統進行合理組織優化,系統節能將是未來重要節能方向。
二是手段要創新升級。“十四五”期間,將大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將節能與信息化深度融合,能大幅提升能源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為能源系統高效運行提供強有力支撐。加快促進能源消費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實現用能管理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圍繞重點園區、重點企業智慧用能,建設園區和企業能源管理中心。進一步挖掘升級用能企業能源管理平臺和能耗在線監測平臺功能,大力發展智能終端高級量測系統及其配套設備以及基于能源大數據的節能服務新業態。
三是模式要創新升級。“十四五”期間,綜合能效和綜合能源服務將成重要業務模式,綜合智慧能源系統建設,工業、交通、建筑等用能場景的智慧化和綠色化提升,分布式能源、微網、儲能、電動汽車智能充放電、需求側響應等,這些對于提升能源系統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當然,節能服務公司除了在技術、手段、模式方面不斷創新外,還應在“服務”的本質上持續下功夫。要樹立服務理念、增強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能力。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滿足用能單位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主要目標的節能服務業務,才能更好的乘東風快速發展。
記者: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如何才能取得開門紅?
孫小亮:2021年是我國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年,EMCA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兩會”精神,按照全國發展改革工作會議部署要求,全面扎實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具體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力度研究節能服務產業相關政策與標準,積極推動各部門出臺節能服務公司、合同能源管理、綜合能源服務相關扶持政策,同時做好相關政策宣貫工作。深入開展節能服務企業普查和調研工作,推動合同能源管理與節能服務產業相關國家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行業白皮書等出臺。加強合同能源管理在工業、建筑、公共設施等應用研究與推廣。
二是促進行業規范,引導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建立和完善節能技術、項目、企業、人才的評價認定體系,加強信用評價體系建設,研究制定產業黑紅名單制度,發布行業公約,強化產業自律健康發展。
三是開展節能技術項目示范工程。示范推廣一批節能效果好、應用前景廣闊的重大、關鍵節能技術。實施一批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清潔供暖、重點用能行業能效提升等示范工程。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具有核心競爭力、國際領先的節能服務企業。
四是搭建公共服務平臺,開展各類交流活動。搭建技術交流、項目交流、融資對接、企業合作等公共服務平臺,開展“企業家高峰論壇”“優秀節能技術合作論壇”“節能服務產業投融資對接會”“節能服務產業年度峰會”等品牌活動,促進交流與合作。
五是實施“十四五”人才培養工程。開展合同能源管理師、節能服務公司運作、碳資產管理與碳交易等相關內容的班訓活動,培養一批節能服務公司緊缺的技術、項目管理、財務等專業人才。
六是進一步加強國際能效合作。圍繞“引進來”和“走出去”,召開國際能效研討活動,開展國際合作,踏實推動雙邊合作項目。抓住國家“一帶一路”“南南合作”等戰略機遇,助推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將產品、技術、服務等帶到發展中國家。重點推動中美、中德、中日等雙邊能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