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羅建軍 梅州市豐順縣環境監測站
農村水環境包括農村的河流、池塘、水庫等水體。農村地區人口較多,且多呈分散狀態,水環境管理治理難度大,生活污水是主要的治理難題。2020年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農村全年生活性污染量達80億t,不僅影響水體環境,也帶來飲水威脅,這也意味著其水環境的控制與治理具有緊迫性。
鑒于水環境治理的緊迫性,國家也加大了對農村水環境控制與治理的關注,在頒布了《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的基礎上,又啟動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等,雖然整體的治理范圍有所擴大,但水環境治理基礎依然薄弱。
由于農村人口普遍缺乏環保意識,導致禽畜養殖分辨、人糞便、化肥農藥等流于水體中,污染水環境。且現有的污染源的分類不清晰,影響后續的治理效果。現代化手段及計算機技術在環境污染源分類中的作用更明顯,但在農村這些技術手段基本是缺位狀態,影響農村水環境污染治理實效。
當前市場上水環境污染檢測設備生產廠家多,但質量良莠不齊。檢測水環境污染的儀器其制作工藝復雜,對檢測數據精確度要求較高,而市面上的很多檢測儀器不達標,而這些不達標的檢測設備主要流向了農村市場,農村水環境污染檢測過程中使用了這類“殘次品”,會導致測量數據的偏差,影響工作人員對數據的讀取與判斷,也影響了農村水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的實效。
當前農村水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多為“一刀切”,無論是政策宣導還是技術推廣對地區實際關注不足,導致當前農村水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千篇一律,忽略了地區實際,對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污染弊病等分析不足,在水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上搞拿來主義,效果自然不理想。人口聚集的城鎮、經濟發達的郊區、人口稀少的山區等在水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中沒有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沒有做到差異化關注。
鄉鎮人口聚集,活動量大,主要水環境污染物為生活廢水,在鄉鎮水環境污染防治中應堅持系統規劃、雨污分流、綜合流域治理,因地制宜地做好污水處理工作。對于重點鄉鎮,堅持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相結合的污水處理方式,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重點建設沼氣池、化糞池、人工濕地等,實現生活污水的有效處理。
鑒于生活廢水排放量大,應進一步完善排污管網,提高城鎮污水收集率,走污水的再生利用之路。在技術的選擇上首推高效節能氧化溝技術,在使用中基于不同水質進行不同的參數組合,完成有機物的針對性處理。而控制葉輪旋轉產生的向下流切斷鼓風機提供的空氣產生細微氣泡,將其輸送到氧化溝地步,加速氧氣溶解。縱軸曝氣氧化溝有效水深最大可達6m。
偏遠山區水污染防治的重點是小流域治理,以涵養水源。根據山區的土地條件,宜林則林,宜果則果,重點以小流域為單元,集中、連片、綜合治理,把防護性治理與開發利用相結合,使每個小流域各具特色。在水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技術的選擇上可以考慮生態土地處理技術——強化脫氮的地下滲濾技術,其更適用于原生土壤,作為典型的生態土地處理技術,其運行成本低且方便管理,其中砂質土壤是其主要填料,生物基質由活性污泥、爐渣、草炭按照合理比例混合構成。
鑒于農村人口居住分散的情況,可以考慮選擇分散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該處理技術最大的優勢是低能耗、低運行成本、管理簡單等,主要有無動力充氧技術、生物移動床高效脫氧除磷技術、高效低耗一體化污水處理技術。其中無動力充氧技術以無動力充氧替代機械曝氣實現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能耗的降低。“跌水+撥風”的組合使得其取得了良好的自然充氧效果。生物移動床高效脫氮除磷技術主要是基于生物移動床膜反應器提供好氧與厭氧兩大環境,于同一個反應器內進行生物脫氮除磷,其氨氮的去除率高達70%,總氮去除率可達50%,整體去除率達60%以上。而高效低耗一體化污水處理技術其更適合多人區域習慣的污水處理,以厭氧為主,好氧為輔,自然充氧與機械充氧組合,降低運行成本,而生物反應池填充填料,使得其出水水質更高。
郊區依托城市而發展,經濟發達,產業眾多,其中養殖產業分布廣,因此其水環境污染中家禽、家畜等糞便污染占比高。針對其進行水環境污染防治,可以考慮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實現郊區有機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處理、能源化處理,帶來其循環利用。如養殖廢水高效厭氧反應器技術,畜禽養殖糞便經過砂石處理后,進入厭氧反應器中,產生沼氣與發酵液,分別得到可燃氣體和肥料。再如畜禽糞便有機肥中重金屬鈍化技術,實現了畜禽糞便中重金屬的鈍化處理,研制出硫化物和乙硫氮金屬鈍化劑,鈍化效果好,減少金屬污染物對水環境的污染。再如固體污染物制取活性炭技術,實現了郊區生物質廢棄物的活性炭轉化,以活性炭吸附廢水中的污染物,取得了理想的水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效果。
鑒于農村人口環境保護意識較弱的實際,必須加大教育宣傳,提高農村人口的環保關注度,提升其水環境保護自覺性。創新宣傳方式,如專門的垃圾分類演示、綠色高效農業專題知識講解、環保文藝匯演、有獎問答、漫畫宣講等,引導農村人口轉變生產與生活方式,提高其垃圾分類和節水意識等,讓其主動參與到農村水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的行動中。
農村水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必須常態化,才能取得水環境保護的實效。而環保工作的常態化開展需要制定科學的防治規劃,既關注當前利益,也關注長遠利益。結合不同水域的水資源承載能力,進行農業結構與布局的優化調整,減少環境風險,也提高防治效果。如完善排水機制建設,制定防治規劃,雨污分流,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也降低污水處理成本。合理鋪設污水管網,為雨水管網的鋪設預留空間。再如關注畜禽養殖污染,制定規劃,逐漸推廣小規模養殖場污染治理模式。制定計劃、科學防治,讓治理效果更明顯。
在農村水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中也應加大環保投入,特別是資金方面的投入。用于環保宣傳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核心技術推廣等。資金支持方面除了政府進行稅收優化、資金幫扶外,也鼓勵企業與民間資本發行綠色債券,以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反哺”生態建設等。民間資本的支持、政府的扶持等使得農村水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的資金壓力減輕,也解決了農村環保企業投資回報周期長、收效慢而導致的資金流通不足、資金壓力大的問題,農村水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真正走上了可持續發展之路。
在農村水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中,也應堅持因地制宜的思想,做好農業技術的推廣,實現農村水環境污染的源頭性問題的解決。在農村水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中應避免“一刀切”,必須實事求是地分析農村地區的經濟承受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快低成本、能耗低、使用便捷的節能降耗技術的推廣,特別是污水處理技術。如考慮到農村污水處理中產生的污泥富含氮磷等營養物質,可以推廣氮磷資源化與尾水利用技術,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兼顧。再比如針對糞便污染水環境的問題,可以在農村大力推行旱廁改造,用生態廁所代替旱廁,借助微生物將糞便轉化為有機肥,減少對水環境的污染威脅。
農村水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綜合系統及長期性的工作,只有多管齊下、多措并舉,積極調動廣大社會力量,形成水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的合力,才能提高農村污水治理覆蓋率,也實現農村水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的長效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