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宇宸 聶順新 趙茜 倪秀明
1.北京林美生態環境技術有限公司 2. 北京北控京奧建設有限公司 3.北京中環博宏環境資源科技有限公司
延慶賽區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簡稱“北京冬奧會”)三賽區之一,承擔高山滑雪和雪車雪橇項目,秉承“綠色辦奧”理念進行規劃設計和建設。堅持生態優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冬奧會打下了美麗中國底色。
以往的工程設計階段和施工建設階段,生態保護往往不被認為是重點工作,有些人認為生態保護會給設計增加難度,會對施工管理、施工安排提出更高要求。但這種看法只站在工程建設的角度上,如果用生命周期考慮工程建設,生態保護將會發揮正向作用。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會在一定程度上同時對大氣、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產生影響。生態保護不僅可以優化施工環境,還可以增加景觀美感。植被能給人以舒適、和諧的感覺,是打造高質量景觀、營造高品質環境的重要因素。因此,生態環境保護要充分重視工程建設,生態保護與工程建設協調統一。
延慶賽區核心區設計中,貫徹了習近平總書記的“綠色辦奧、共享辦奧、開放辦奧、廉潔辦奧”四個辦奧要求,體現中國元素、當地特點,保護生態環境和文物古跡,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的規劃理念和建筑元素,讓現代建筑與自然山水、歷史文化交相輝映,呈現了一個能夠面向世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山林場館群。延續并保持延慶獨特的歷史人文和生態環境資源,打造冬奧場館歷史上新的里程碑和精彩奧運賽事要求,同時也最大限度減少對山林環境的擾動,使建筑、景觀與自然相融合。中國山水文化與冬奧文化相結合,建設一個掩映于自然山林中的冬奧賽區,保護生態系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
延慶賽區由于坡度較大,巖石風化程度嚴重,如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將會對坡體下方產生連鎖影響。失去了植被的固定,脆弱的巖石土壤環境也會增加滑坡、泥石流隱患。維持生態系統健康,符合延慶賽區設計理念,同時也減少施工過程的安全隱患。
在工程建設期間實施生態保護,會增加一定的施工難度,延長工期。延慶賽區冬季奧運會雪上項目涉及山地植被、動植物資源和生態系統保護以及周邊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是場館建設過程中必須面臨的問題。延慶賽區在工程開始建設前,對延慶賽區的動植物資源進行了深度調查,針對主要保護動植物,提出具體的保護技術和移植方案,這些方案在設計和施工全過程予以落實。
2.1.1 建設保護小區
針對延慶賽區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如水毛茛、水榆花楸等,以“建立就地保護基地,確保區域內野生保護植物得到保護和原生生態系統完整以及奧運會后開展生態環境教育和生態旅游”為目標,秉承“針對性、科學性、及時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原則,場館建設過程中在賽區內共建設了5個保護小區。根據保護小區面積,在保護小區邊界設置不同數量的界樁;設立了保護物種和建群優勢物種標識(名稱、二維碼、網絡鏈接、簡介)和保護小區標牌(包含保護小區名稱、簡介以及保護對象介紹、保護小區位置圖)。
2.1.2 近地保護小區
延慶賽區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奧運村三個場館和2號路建設過程中,考慮一些野生保護植物種類生長在特定的海拔和生態環境因素,遠距離移植成活率極低,更適合移植到生境相似的區域;同時,考慮移植難度和工作量,場館建設過程中,在賽區周邊區域建立了2個野生重點保護植物近地保護小區。根據保護小區面積,在近地保護小區邊界設置不同數量的界樁;設立保護物種及建群優勢種標識和保護小區標牌;結合生態教育和生態旅游需要,設計柵欄和游客道等生態游覽設施。近地保護小區建成后有專人開展管護工作,保障遷移保護植物成活率,避免人為干擾。
2.1.3 遷地保護基地
對雪道區域脫皮榆、水榆花楸、核桃楸3種北京市二級保護植物和椴樹、榆樹、五角楓、白樺等樹種,工程條件不能避讓的,采取遷地保護。主要有以下工作步驟:
樹木清登:統計移栽植物種類和總數,畫出準備移栽植物分布圖。
確定遷移樹木:成立了樹木保護專家委員會,審核該區域伐樹方案和樹木遷移進程。向政府管理部門申請辦理樹木伐移證。
樹木移栽:①移栽前準備:準備工具、確定移栽時間、斷根縮坨、挖栽植穴和整地。②移栽過程:包括選樹、修剪整形、定方位標記、扎冠、挖土球、土球處理、包干、起吊、運輸、栽植(淺栽高埋)、支撐、搭風障、打孔透氣、澆水和修剪整形等。
樹木養護:栽后三年內,根據實際情況實施澆水、封堰、立支架、壘樹盤、清除雜灌、落葉喬木樹干涂白、看護、病蟲害防治等養護管理措施。
樹木移植完成后,設立每棵樹木的二維碼管理檔案,制作二維碼,并為對應樹木掛牌。
賽區場館施工和運營過程會對一些野生動物棲息地產生影響。施工前即組織編制野生動物保護及棲息地建設方案,場館建設過程切實落實野生動物保護措施,也是探索雪上場館運動項目對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的一次有益嘗試,將為其他類似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提供示范。
賽區將松山野生動物種群分隔為東、西兩個群體,賽區新建或利用橋涵作為動物通道,為動物自由通行活動提供便利;考慮原有動物會隨著施工推進逐漸向外遷離,尋找適宜生存場所,針對斑羚、狍、野豬遷離賽區后向外擴散的情況,在賽區周邊(賽區外)定期投放食物,尤其是在食物短缺的冬季;施工過程中將發現的野生動物保護物種,妥善將兩棲動物移送到適宜處收容暫養、移地釋放。在水源地附近建爬行類(以蛇為主)石頭堆棲息地。在賽區內的鳥類分布區和保護小區附近布設人工鳥巢。在水池的入水口堆放一些石塊,為兩棲動物越冬提供庇護場所。在夜晚施工期間,照明燈光使用遮光罩,定向照明,施工結束后關閉電源,減少對動物的干擾。
土壤是難以再生的寶貴資源,對于延慶賽區更有價值。延慶賽區范圍內由于其復雜的地形地貌,土壤資源分布不均,表土厚度參差不齊,但表土富含豐富資源,是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剝離優質表土是延慶賽區創新開展生態保護工作,也是北京冬奧會綠色辦奧有極高價值的一項工作。施工建設過程精心剝離,并全部回用到生態環境修復過程,保護了種質資源,恢復了植被。主要涉及到的工作:根據賽道實際情況剝離不同厚度的表土;剝離后的表土采用人工裝袋,及時運輸至地勢相對較高的堆存點,同時苫蓋環保土工布,以防揚塵和雨水沖刷,導致地表徑流和土壤肥力流失。堆存表土就近回用在了賽區后期生態恢復工程中。
延慶賽區的亞高山草甸屬于典型的脆弱型生態系統,也具有相對豐富的物種資源,但由于海拔高、溫度低、水量少、風速大,土壤有機質較少,植被稀少而纖弱,一旦受到破壞,恢復十分困難且進程緩慢。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場館建設過程特別對高山草甸實施了專門的保護措施。場館設施區(比賽出發區、含高山索道的山頂平臺和技術道路區)為永久占地,施工后地表土地利用方式由草地轉變為建筑物、構筑物或技術道路等。施工過程中進行了草皮剝離或表土剝離。
草皮移植:根據項目施工期、工程后期綠化需求,結合主體工程施工進度及時有序實施草皮移植。
草皮鏟取:草皮塊盡可能大,最小規格為15cm×20cm。為保證根系的完好性,剝離草皮厚度為20cm±5cm。對采用挖掘機剝離草皮的情況,還配合人工實施草皮搬運。剝離草皮塊的土壤含水量在5%左右。
保存草皮:采取假植平鋪方式保存草皮,確保根系朝下不裸露,優先存放在無草甸植被的陰坡平緩裸露地表,用腐殖土填塞縫隙。夏季用草席或加厚遮陽網遮蓋存放草皮,冬季用草席或加厚無紡布遮蓋草皮,預防凍害。
草皮回鋪:①草皮回鋪前,去除坡面的碎石及其雜物,保證坡面平整,清坡時要著重坡面土質的調整,包括松土、耬細、耙平、澆水保墑等,在基底面上鋪一層約0.2~0.3m厚腐殖土層(表土)。②草皮移植時,優先采用前期剝離的成活草皮進行回鋪,頂面平順,草皮塊厚度不一時,用其底下的腐殖土層找平,總體厚度保持在30~40cm之間。
草甸重建:①根據延慶賽區的環境條件和防止外來物種的入侵,在物種選擇上要注重鄉土植物的使用。②針對不同坡度推薦采用植被毯技術和植生袋技術進行生態系統重建。
另外,賽區施工前的植物保護技術和移植方案使重點野生植物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護,而且降低了后續生態保護工作難度,如遷地保護基地的建設,為之后的生態恢復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資源,降低了植物養護的難度,減少了生物入侵問題的出現。
延慶賽區的生態保護,在大量調查基礎上,結合工程建設,利用多種方式進行保護。延慶賽區根據不同區域的特點,采取了相應的保護措施,如在植物保護方面,采取就地、近地、遷地多種保護方式,并剝離建設占地區的表土用于后期的植被修復;在動物保護方面,利用橋梁工程建設計了動物通道,在自然水域和蓄水塘坎梳理、設計了兩棲類棲息地。多種生態保護方式的采用,既保證了工程的順利進行,又保護了生態系統。做好生態保護工作,重點在于協調其與工程建設的關系,使生態保護與工程建設目標一致。延慶賽區的場館建設,不僅僅提供了一個盛會場所,更為冰雪項目和延慶地區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助力。
踐行“綠色奧運”理念,舉辦一屆具有更豐滿科學內涵的“最可持續的冬奧會”,是國際奧委會對北京冬奧會的嚴格要求,也是北京冬奧組委對國際社會做出的莊嚴承諾。延慶賽區建設將工程建設和生態保護有機結合,生態保護體現在建設全過程,工程建設和生態保護和諧統一,實現了賽區“綠色辦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