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紅,趙蘭勇
(1.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山東濟南250014;2.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山東泰安271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迅猛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存的城市環境和生活品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城市園林景觀的設計水平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交互性景觀設計是一種新的研究視角,交互設計概念于1984年由IDEO 的比爾·莫格里奇首次提出,其內涵可以理解為以參與者的體驗和需求為設計重點,并通過反饋進一步促進參與者的積極使用。交互性景觀設計即在景觀空間中的營造具有交互屬性的景觀空間,使人與各景觀要素之間構成信息雙向交流,并相互作用影響,從而達到人們感官、行為和情感對景觀的的沉浸式體驗參與。本文基于對當前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的分析,借鑒中國古典園景觀設計提出交互性設計策略,旨在引起專家學者們對交互性景觀的思考和關注。
交互設計最早產生于工業設計領域,隨著城市發展和人們對生存環境質量要求的提高,城市景觀的交互性設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以人為核心,注重塑造滿足人們多元化行為模式和心理感知需求的戶外環境,已成為景觀學術領域的共識。在我國,傳統園林景觀設計將“物境”、“情境”、“意境”融入園景空間,使游賞者在步步推進的時空轉換中,實現與景物的情感互動,此外賞花、釣魚、下棋等休閑活動構成了典型的人景互動景觀。西方國家對環境行為的研究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主要通過研究人們在使用環境空間時的行為心理需求,從而實現城市空間品質與利用效率的提升。1997年,交互設計作為新興設計理念引入環境空間設計領域,為城市景觀、風景園林在內的空間環境設計注入活力和生機,并出現了一批極具新意的風景園林實踐作品,為景觀發展開拓了新的創作視角。
我國園林景觀領域的交互性設計理論及設計實踐起步較晚,已有文獻多數僅從環境的人性化層面闡述,對城市景觀建設中交互性設計的探索和重視不足,使當前不少景觀設計項目偏重設計的圖案化和形式感,存在明顯的視覺化、同質化和形式化等誤區。此外,與國外互動景觀設計經驗相比,我國在創意性景觀裝置的運用方面偏少,多強調與自然景觀的情感交流,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通過科技手段和藝術裝置實現人景互動,將成為今后園林景觀交互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交互設計以人的需求為核心,因此園林景觀環境的使用功能與使用者的場景體驗必將構成其環境品質的評價標準。首先,園林空間的游憩價值是環境使用者產生交互的核心,所屬環境應具備充分的功能性;第二,通過場所營造使游客在游憩過程中產生愉悅、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并獲得獨特身心體驗。這種人與景觀產生共情的過程是交互式景觀設計的最終目標。
人對環境的認識來自人的生理系統,即眼、耳、鼻、舌、身等人體感覺器官。知覺則是將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在大腦中進行整合,最終形成對該事物的完整映象。知覺具有對感覺信息整合、組織和解釋的過程。視覺是人們觀察和體驗自然環境和景觀空間的主要方式,也是現在進行園林設計最易于被關注和使用的手段,但是隨著時代發展,單純的視覺觀賞已不能滿足人們對環境品質的要求,結合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多元化感知設計可以產生更好的環境體驗,這與傳統園林中的意境營造異曲同工。運用感知體驗營造的環境空間旨在創造輕松愉悅、美觀怡人和引人入勝的互動效果。如傳統園林中的景窗既可分隔空間,又似隔非隔,若隱若現,引發人們對墻外景色的遐想。園林景觀中的自然之聲、人聲、音樂聲等是環境意境營造的重要手段,日漸受到學術界關注。此外,利用人的觸覺、味覺和嗅覺感知加強對環境的聯想、記憶,亦成為景觀交互設計的重要途徑。利用人的多元感知進行交互設計,需要研究環境使用者的生理、心理特征及行為習慣,通過景觀的形態、色彩、肌理及氣味等感官刺激引導互動行為,使參與者獲得新鮮的感知認識。
交互性空間環境能夠為行為的發生提供條件,并創造機會促進人與人、人與景的交往活動。交互性景觀空間由場所和人的活動共同構成,猶如舞臺和演員的關系,通過特定的舞臺空間設計,可以引導演員持續的活動參與,舞臺為人的行為活動提供了良好的交互性的空間場所。拓展行為與景觀的互動方式、豐富活動內容、迎合使用者的興趣愛好是調動活動參與的重點。可構建多組合、多功能的彈性空間,引導人的活動參與,如廣場的波浪水景設計,通過水的動靜變化制造可吸引不同人群參與戲水、踩踏、觀賞等交互性活動。此外,由各種現代材料、形態色彩,多元組合的景觀裝置藝術成為突破傳統園林表現形式,融合城市文化的新的三維交互空間載體。設計師通過對人的五感和心理特征的研究,利用獨具特色的構成藝術形式,并結合現代聲、光、電、水等新型的虛擬數字化技術手段,將傳統上單純的景觀視覺刺激轉化為人與環境、人與人的互動交流,從而構成更為完整的現代園林景觀空間架構。
挪威建筑理論家克里斯琴·諾博格·舒爾茨提出了“場所精神”(Spirit of place)概念,指出場所物質空間經由抽象表達后,具備抽象的內在精神意義。即景觀空間的價值是由其自身精神內涵決定,而非單純的空間及其物質存在。一個好的現代園林景觀環境不取決于其規模尺度和外在形態創意,而在于人們樂于參與其中所形成的生活化場景,中國傳統造園將“意境”作為園林藝術的靈魂,在造園中常常通過景觀物象與情感互動移情的手法,達到情境交融、借景抒情,提升景觀藝術境界的目的。交互性景觀設計將情感共鳴作為環境與行為的深層次互動,其發生建立在感知交互與行為交互之上。根據交互發生的時空變化,情感交互又可以分為預期情感交互、即時情感交互和反思情感交互3 類。預期情感交互是基于在景觀歷史、文化及經驗等方面與參與者的知識認同,運用符號、色彩、時空等隱喻設計方式使參與者對空間產生的情感期待;即時情感交互是參與者在受到景觀刺激時產生的瞬間心理感知,對場所的體驗設計提出較高要求;反思情感交互發生在景觀時空經歷之后,體現參與者在意識和情感層面發生的多元交互,這種深層情感交互由短暫感覺變成深刻經歷,并形成今后易于喚起的場所記憶點。因此,設計師深入挖掘場所主題,考量參與者的審美和情感需求,營造具有地域化、差異化、個性化的情感體驗空間,激發景觀參與者的情感共鳴,是創造具場所有活力的現代景觀空間的關鍵點。
交互式景觀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開啟未來景觀設計創新性構想的鑰匙。目前我國城市園林景觀處于高速發展時期,但以往的景觀設計多以景觀的視覺美感和形式美感為追求目標,這種思維方式必然忽略了環境的體驗感、差異性和人性化,成為“裝飾性景觀”。人類天性具有與人,與物交流的原始欲望,回望我國優秀的傳統古典園林營造,其園林空間中精心構建的物境,無不在層層推進中激發內心的交流和共鳴,并在有限的園林空間中產生出無限的想象。
交互性景觀屬于交互性設計和現代景觀設計兩個不同學科領域的交叉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其研究目的在于運用交互性思維方法拓展現代景觀設計理論及方法。基于多元感知的交互性思維是從人的感知層面、行為層面和情感層面探索適應于現代城市景觀發展的創新設計理論方法,并在實踐中注重營造與人產生交流互動的環境空間,它將在設計理念上改變以往重形式、重規模的景觀建設模式,為今后為民服務的景觀設計的長足發展提供新的理論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