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昌
《當代美術家》(以下簡稱“當”):請問您是否有喜歡或欣賞的藝術家、藝術作品?
王孟昌(以下簡稱“王”):我覺得當代藝術發生的時候,跟我們的生活可能隔得太遙遠了,所以我對當代藝術幾乎沒有什么了解。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張曉剛老師的“血緣系列”作品,但就是看不太懂,我沒法準確說出他要表達什么。說到喜歡的藝術家,那些比較古典的,或者歷史書、教科書上提到的藝術家,我會稍微熟悉一點。但是對于現代、后現代比較有名的藝術家,我能夠說得上名字的可能就沒有了。可能有一個原因就是現在分工太細。一個藝術家的生活范圍、概念、語言和表達形式,對于另外一個領域的人來講,可能根本沒辦法理解,或者說你想表達的那些問題在我這個領域里面不存在。比如說現在有很多人畫素描,或者美術作品描寫的那種生活情景,可能對我們這一群從來沒有經歷過的人來講無法理解,所以沒辦法跟他產生共鳴。甚至我覺得藝術家們是不是根本不把我們當作受眾,根本就瞧不上我們欣賞美術作品的能力。我們會想你們為什么選擇這個題材來畫,而不選擇(另一個)我們能理解的題材呢?比如說現在中國有很多“碼農”(注:指IT從業人員),能不能有美術題材來反映碼農所關心的一些課題呢?這中間可能缺乏一個橋梁來連接,所以我覺得互相交流比較重要。如果能在作品和碼農之間搭建一些橋梁,讓他們進入到作品的空間里來,這樣“碼農”這一領域的人也能夠欣賞作品,而不是遠遠地看著一個不理解的東西。
當:作為算法專家,您提到理工技術有很多規則,嚴謹、理性,藝術則是自由的,請問藝術是否有給您的專業帶來某些影響或啟發?
王:我剛才可能回答了一部分,因為現代藝術跟我們的工作相對非常遙遠,但是我們的工作里面有一個比較終極的指向,就是提高現代人的幸福感。我們的工作主要還是從物質和效率的層面去提高。那么如何從藝術的層面去提高呢?可能我們很多人會想到,比如說用電腦去作曲,希望能夠在音樂的形式方面去豐富。但是從事理工科的人可能對于藝術為什么能夠讓人感覺到幸福缺乏理解。我覺得今后需要不同領域的人,比如做計算機的、做數學的,共同協作去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幸福感。我覺得需要去探索出幸福感的來源,它背后的邏輯是什么?到底是什么打動了人?然后怎樣能夠通過各種技術的手段,能夠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幸福?比如說《蒙娜麗莎》的本質是什么?我們能不能讓更多的人在不去盧浮宮的情況下,也能感受到在盧浮宮看到《蒙娜麗莎》的那種震撼。它背后有沒有什么科學上的解釋?或者有沒有可能把這種稀缺性高品質地復制過來,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這種震撼。因為有很多人沒辦法去盧浮宮,或者有些人即使去了盧浮宮,但是現場人太多,他根本就感受不到。谷歌做了一個線上的博物館項目,可能觀眾看著也非常震撼,但是跟你在現場看到原作的感受肯定還是不一樣的。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本雅明提出來“光暈”這個東西,但也沒有解釋清楚這個東西為什么會存在,它的科學解釋是什么?我覺得這可能是從事藝術和科學的工作者們可以探索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