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張勇
(平鄉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平鄉 054500)
平鄉縣地處河北省東南部,屬黑龍港流域。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風大風多,干旱少雨;夏季多高溫天氣,降雨集中;秋季秋高氣爽,降雨偏少;冬季寒冷干燥,降雪稀少。年平均日照時數2439.5h,無霜期202d左右,年平均氣溫在18.2℃左右,年降雨量約497.3mm。面積406km2。全縣轄7個鄉鎮辦事處,總人口36萬,其中農業人口31.5萬人,占全縣人口的87.5%。
農情信息工作對及時了解農作物生長和生產情況、種植結構調整、農用物資儲備、春耕播種進度、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種植面積落實情況、田間管理、監管農作物長勢和災害發生與發展、動態反映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進展、變化、趨勢等,具有重要意義。按照省市有關要求,平鄉縣農業農村局組織人員對全縣農情信息體系情況進行了調研,有關情況如下:
當前,平鄉縣農情信息體系包括縣級種植業管理科、農技中心以及植保、土肥等有關科室和3個農業技術推廣區域站,縣級專職信息人員2名、兼職人員5名,鄉級專職人員3名、兼職人員6名。但由于鄉鎮缺少專業的農情采集隊伍,隊伍人員變動較大,導致報送的信息價值小,不能真正的反映生產和市場需求。平鄉縣農業農村局一般通過電話、微信、電子郵件的方式進行調查,2010年11月開始啟用縣級農情調度系統,定期向省市報送有關信息。縣級配置為臺式電腦,寬帶運行。縣、鄉級沒有專項的工作經費。
2.1 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植保站負責小麥、玉米苗情監測,土肥站負責土壤墑情監測,抽調2名技術人員兼職負責,按照省市苗情監測要求開展苗情監測工作。在小麥、玉米整個生育期每年開展定期監測20次,應急監測隨機進行。土肥站對土壤墑情進行監測,每半月監測1次,干旱多雨季節視情況增加監測次數,常年監測36次,并與氣象局做好溝通銜接,確保數據真實可靠。根據監測結果進行分析,提出指導意見,形成監測報告,通過農情調度系統定期向省市上報。
2.2 積極和統計局做好協調配合,利用統計局的鄉級信息員和農業農村局區域站人員,對需要的信息進行聯合調研,實行數據共享,保持農業數據和統計數據的一致性。通過局各有關科室開展實驗、田間考察等掌握數據。
2.3 依托村級農資服務體系,建成村級科技進村服務站,使之成為宣傳、推廣農業科技的喉舌,成為從村、農戶手中獲取農業信息第一手資料的重要途徑。
2.4 通過農資經營門市,了解各作物、各品種、各類化肥農藥等的銷售情況,推算各類作物的播種面積以及種子、化肥、農藥使用量等信息。
一是人員較少。在信息量非常之大的今天,人員少,會造成信息采集困難,匯報不及時。二是沒有經費,工作積極性不高。三是鄉、村級沒有信息員,造成信息網絡斷層。四是人員主動性不夠,信息意識不強。
農情信息工作是及時收集、整理、分析、發布各種農情信息,其關鍵的是注重實際,對于一些政策落實、工作進展、生產動態、形勢預測等重要行情、民情和災情要如實反映,同時為農民提供政策、生產、市場、品種、技術、經驗等信息服務。但由于工作量大、沒有專門的工作經費等原因,對農業資料、農產品行情、三農熱點等問題很難開展深入的調查研究,加上一部分農情統計指標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影響了農情信息工作的準確性。
4.1 由國家制定方針政策,明確農情信息人員編制,形成從中央到地方,到鄉、村的農情信息采集體系,保障信息的準確性、時效性,同時積極爭取上級及有關部門的支持,進一步加大向鄉鎮、村、社會服務組織的延伸力度,不斷擴大信息網絡覆蓋范圍。
4.2 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配備設備到各層面信息網點,逐級上報各類信息,保障信息上報的及時性、可靠性。同時要不斷擴寬農情信息的發布渠道,切實增強農情信息的傳播能力。
4.3 提升信息人員的待遇,同時加強對信息人員的培訓和工作考核。由于信息人員經常面對枯燥無味的數據進行分析,且長期面對電腦受到輻射等,因此,為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應逐步提高工資待遇。
4.4 建議在各鄉鎮繼續設置信息調查點,及時提供所在區域的重要農情數據,實行網上直接報送。通過基層調查獲得的信息準確性高,易于和上年進行比較,有利于保障信息的連續性。同時解決工作經費問題,確保農情信息采集工作的高效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