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戰 顧杰杰
(西安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54)
當前,我國正處于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疊加期、交匯期。對于主要依靠旅游實現脫貧的大部分革命老區來說,旅游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之間具有天然的銜接性,發展旅游既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長遠舉措。
革命老區旅游精準扶貧的綜合效益與鄉村振興總目標之間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其中旅游精準扶貧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有助于實現革命老區的產業振興,旅游精準扶貧所產生的生態效益有助于實現革命老區的生態振興,旅游精準扶貧所產生的文化效益有助于實現革命老區的文化振興,旅游精準扶貧所產生的管理效益有助于實現革命老區的組織振興,旅游精準扶貧所產生的社會效益有助于實現革命老區的人才振興。
革命老區旅游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的銜接性主要表現在兩者之間在發展目標方面的接續性。從任務邏輯上看,旅游精準扶貧是首要任務,鄉村振興是深化和保障;從范疇邏輯上看,旅游精準扶貧解決絕對貧困,實現全面小康;鄉村振興解決相對貧困,實現共同富裕[1]。因而,旅游精準扶貧是實現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基本前提,鄉村振興則是革命老區在旅游精準扶貧基礎上的長遠發展目標;旅游精準扶貧有助于推動革命老區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有助于鞏固拓展革命老區旅游精準扶貧的效果。
2.1 旅游精準扶貧的經濟效益為革命老區的產業振興奠定了基礎。十三五期間,在具有一定旅游發展基礎與條件的革命老區,旅游精準扶貧作為一種典型的產業扶貧形式,在助推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革命老區通過發展旅游產業,不僅使許多貧困居民通過參與旅游順利實現了脫貧,而且直接推動了革命老區餐飲、住宿、交通、娛樂等第三產業的發展,間接帶動了革命老區種植業、養殖業的發展,實現了革命老區農業的規模化開發與經營,并通過產業鏈的延伸,有效帶動了革命老區農副產品加工、旅游紀念品制造等第二產業的發展,促進了革命老區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進而有助于實現革命老區的產業振興。
2.2 旅游精準扶貧的生態效益為革命老區的生態振興提供了保證。我國的革命老區多位于山區、邊遠地區,生態環境相對較好,但囿于落后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人居環境通常較差。通過開展旅游精準扶貧活動,不僅有利于為旅游者營造“詩意棲居”的旅游空間[2],也為革命老區社區居民人居環境質量的提升提供了契機。許多革命老區在旅游精準扶貧的過程中,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以村容村貌集中整治為突破口,不斷完善村內基礎設施,優化生態環境,在提高游客滿意度的同時,也有效改善了革命老區的人居環境,為革命老區的生態振興提供了堅實的保證。
2.3 旅游精準扶貧的文化效益為革命老區的文化振興積蓄了力量。我國的革命老區大都具有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稟賦,以及富有特色的鄉土文化積淀。通過旅游精準扶貧,不僅促進了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和鄉土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而且也強化了社區居民對紅色文化和鄉土文化的自我認同,提升了社區居民的歸屬感與自豪感,進而將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轉化為自覺行動。在此過程中,通過深挖根植于本土文化中蘊含的愛國精神、奉獻精神、道德規范等,推進了革命老區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改善了革命老區社區居民精神風貌,提高了革命老區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為革命老區的文化振興積蓄了力量。
2.4 旅游精準扶貧的管理效益為革命老區的組織振興積累了經驗。長期以來,由于鄉村的日益空心化,革命老區的基層組織能力日益弱化。旅游精準扶貧活動的開展,為革命老區鄉村基層組織的振興提供了契機。旅游精準扶貧戰略的落實主要依靠革命老區基層組織的領導,基層組織是革命老區發展鄉村旅游,實施精準扶貧戰略的核心力量。在旅游精準扶貧過程中,需要革命老區的基層組織充分發揮支部書記引領作用和黨員干部示范作用,團結、組織黨員干部和社區居民投身旅游業發展,在此過程中,基層組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基層組織與社區居民的關系得到了強化,為革命老區的組織振興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2.5 旅游精準扶貧的社會效益為革命老區的人才振興提供了條件。缺乏人才是革命老區脫貧致富的重要掣肘。通過旅游精準扶貧,不僅把革命老區的許多貧困居民培養成了旅游服務與經營人才,而且通過對口幫扶也吸引了一批政治、經濟和文化能人參與到革命老區的旅游發展實踐中。典型如駐村第一書記,不僅為對口幫扶的革命老區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物質幫扶,而且通過暢通人才回流渠道、創新人才引進政策、深化人才精準培訓、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等多重措施,為革命老區培訓了諸多實用的人才,進而為革命老區的人才振興提供了條件。
在具有一定旅游發展基礎和條件的革命老區,旅游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之間具有天然的銜接性。當前,在精準扶貧戰略向鄉村振興戰略轉變的過渡期,革命老區要充分發揮旅游業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文化效益、管理效益與社會效益,進而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