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保安 郭 濤 趙躍鋒 李 廣 高立健
(1衡水市農經管理總站 河北 衡水 053000;2衡水市農機技術推廣站 河北 衡水 053000;3衡水市植物保護檢疫站 河北 衡水 053000;4故城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故城 053800;5阜城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阜城 053700)
近年來,衡水市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扎實推進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質量農業,積極探索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路徑。而針對如何把農民組織起來,如何為小農戶步入現代農業的發展軌道搭起一個橋梁,規模化經營是必由之路,土地托管是現階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形式。
1.1 農業農村基本情況。全市農業人口373萬人,占總人口的81.8%。耕地面積56.53萬公頃,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15公頃,農業機械保有量19萬臺,農機總動力達866萬千瓦,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7%,在全省居領先水平。全市4994個農業行政村,通過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立了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社,4521個村成立了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實現了股權量化,農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達到82%。
1.2 農業規模化經營情況。2020年全市農作物播種面積1299.1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078萬畝,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83%,其中小麥播種面積496.5萬畝,玉米播種面積550萬畝,占全市糧食播種總面積的97.1%;全市流轉土地面積24.27萬公頃,占家庭承包總面積的46.44%,占全市耕地面積42.83%,其中出租(轉包)面積20.4萬公頃,土地入股面積2.7萬公頃,家庭承包地流轉入新型經營主體家庭農場、合作社、企業面積達8.8萬公頃;全市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數量達3539個,托管服務面積累計31.99萬公頃。
現代農業的一個突出標志就是規模化經營,而農業規模化經營又有兩個不同的方向。一個方向是農業生產規模化經營,另一個方向是農業服務規模化經營。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經營主要由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如種糧大戶、家庭農場、涉農企業等通過土地流轉這種方式,來擴大自己的生產經營規模,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經營。但在土地流轉實施過程中暴露出農戶流轉積極性不強、流轉后的農地管理不完善等問題后,土地托管成為了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一種新的農業服務規模化經營模式。
2.1 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涵義。指具備一定條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受托為農戶、合作社、家庭農場、涉農企業等經營主體,提供農地產前、產中或產后等環節中所產生的所有勞動環節(勞務)或部分勞動(勞務)環節的委托管理服務。
2.2 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現實意義
2.2.1 有利于解決我國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兼業化問題。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戶呈現出明顯的老齡化、兼業化特征。發展農業生產托管,讓農戶借助服務組織的專業化服務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等要素導入農業生產,可以切實解決經營方式粗放落后、生產效率低等問題。
2.2.2 有利于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證糧食播種面積;堅持“藏糧于技”,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栽培管理技術,推動綠色投入品、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等領域自主創新;強化科技裝備支撐;堅持綠色發展,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清潔農業、生態農業,促進水資源的高效充分利用,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農作物秸桿綜合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
2.2.3 有利于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堅持把保障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首要任務,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堅持“保糧食、保供給、調結構、促增收”,堅持市場化、規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產業化發展,深化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持續提升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質量農業發展水平,加快構建更高質量、更高效率、更強競爭力、更可持續的農產品供給體系。
衡水市在創新集體規模經營的基礎上,探索出了一條村級合作組織發展之路——農業生產“五位一體”托管經營模式,助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即:“黨建(引領)+集體經濟合作社(經營)+農戶(土地入股)+龍頭企業(輻射帶動)+金融保險(助力)”的農業經營新模式。
3.1 “五位一體”托管經營模式基本內容。村黨支部通過廣泛宣傳、積極引領,在科學制定保底收入和分紅比例的前提下,引導農民把土地入股到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開展托管經營或交由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托管經營,農業龍頭企業對農產品訂單收購,銀行注入資本緩解資金壓力、保險機構植入保險進行收入托底,運用土地托管新模式,把農村的分散資源聚集化、集體資源市場化,真正讓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實現可持續發展。通過整村統一規模化經營,加大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現代特色高效農業,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農戶實現持續穩定增收。
3.2 “五位一體”托管經營模式具體運行機制。“五位一體”的具體運作是村黨支部(村委會)為市場主體,組織成立帶有村集體經濟性質的合作組織、家庭農場或者合作社,通過整合土地、勞動力、資金、裝備、技術、信息、人才、保險等生產要素,進一步增強農業的物質裝備基礎。通過土地入股、土地托管、承包經營、聯耕聯種等方式,在不改變土地承包權、保留家庭經營內核的前提下,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優勢,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鏈條,在更大規模上實現土地的統一經營(統一優良品種、統一測土施肥、統一灌溉、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收獲、統一品牌標識、統一銷售等),實現規模效益。
3.2.1 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村黨支部牽頭,確定保底收益后,將農民土地入股到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由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對土地進行規范整理、格田成方,開展農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效農業。
3.2.2 發揮村集體組織協調作用。充分利用季節性休耕和旱作雨養等農業項目,村集體先以等同于每畝項目補貼的價格將農戶土地吸納到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再交由農業托管組織統一經營,獲取穩定收益。
3.2.3 發揮規模經營提質增效作用。在規模經營主體和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下,創新服務模式,在不打破農戶耕地邊界的前提下,村黨支部引導農戶整村或整方種植小麥、玉米等大宗農作物,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集中購買種子、肥料,并委托農機合作社統一耕作,進行標準化種植、質量提升和品牌打造,在規模化經營中獲取差價收益。
3.2.4 發揮托管全鏈條的保障作用。在村黨支部的引導下,采取土地股份合作的模式,將農戶的土地吸納到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統一開展大宗農作物種植,同時引入保險機制,農戶或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代交)交納部分托管費用,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作出收益或產量承諾,并進行統一托管經營,產出全部歸農戶所有,村集體獲取托管收益。
3.3 “五位一體”托管經營模式取得成效
3.3.1 “五位一體”托管經營模式,解決了種地難題,提升了產品質量。“五位一體”經營模式,讓農民在有土地保底收入的情況下,既可返聘務工,實現“股金+薪金”雙重收益,也可以從土地上徹底解放出來,從事二產或三產,增加收入。同時,規模化經營便于開展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有效降低病蟲害的發生,增加農產品產量,提升農產品品質。
2020年,依托“五位一體”經營模式,示范縣玉米綠色防控面積達到30萬畝,農藥利用率達到40%以上,單產增產8%,且玉米品質大幅提升,初步實現了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和品牌打造。
3.3.2 “五位一體”托管經營模式,延伸了產業鏈條,夯實了基層堡壘作用。“五位一體”經營模式,通過發揮黨支部和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的引領力,實施集體帶動土地托管,發展特色產業,將農作物種植緊密融入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農業產業化水平。盤活“三資”(農村資源、資產、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創收投入,破解了資金、市場等瓶頸,實現一二三產深度融合,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村集體實現了“強筋壯骨”,村級黨組織的引領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以及基層黨員干部示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3.3.3 “五位一體”托管經營模式,實施兜底擴面,健全了政策保障。“五位一體”經營模式不斷開發金融服務,利用“兩委貸”金融政策獲取項目發展資金,為合作社建設增強動力;利用政府補貼,為托管耕地植入作物價格指數保險,依靠農業保險產品托底,降低了農業生產風險。
另外,明確部門責任,健全保障措施,農業農村部門牽頭抓總、搭建平臺,整合相關政策項目資金向項目區傾斜,并及時提供技術優先服務;組織部門充分調動基層黨組織引領力,牽頭開展村級組織評級授信服務,為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貸款提供支持;金融辦協調金融部門創新農業信貸擔保產品,加大融資扶持力度;保險機構拓展“特色農業+訂單+保險”模式,擴大農產品保險覆蓋面和保險范圍,提高農業保險深度和密度;各鄉鎮承擔主體,多形式開展宣傳引導,組織落實種植面積,并做好后續管理。
3.3.4 “五位一體”托管經營模式,實現了村集體和農戶雙贏。“五位一體”經營模式把土地入股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在服務的差價、溢出土地和優質產品增值中增加收益。
在統一規模經營中,種子、農藥、化肥按批發價購進,每畝農資價格可降低15%左右,小麥、玉米兩季作物(需農資500元左右)可降低75元;在耕、種、防、收過程中,農業機械整方或整村作業,與零星地塊耕作相比價格可降低10%,兩季作物(農機作業費250元左右)年可降低25元;在統一規模經營中,打破了戶與戶之間的地界,可最大程度地去除畦壟,初步測算,15畝地的畦壟可整理出1畝土地,可獲溢出土地純收入;統一規模經營,可集中連片開展綠色防控、統防統治和籽粒收獲作業,大大提升了農產品品質,實現優質優價,現行符合標準的優質糧食收購價格每斤可提高1~2分,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盈利的60%用于村民分紅,20%用于經營再生產,20%用于村公益事業,有效實現了村集體和農戶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