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曉 楊玉生
(1河北工程大學 河北 邯鄲 056107;2邯鄲冀南新區農業農村辦公室 河北 邯鄲 056046)
二點委夜蛾屬鱗翅目、夜蛾科、委夜蛾屬,是為害夏玉米幼苗的主要害蟲之一,其幼蟲通過鉆蛀玉米莖基部,造成枯心苗,或者咬食玉米次生根,造成玉米苗倒伏、缺苗或斷壟,甚至毀種,對玉米生產構成嚴重威脅。據悉,該蛾主要分布在一些歐洲和亞洲國家,我國最早出現該成蟲雄蟲是在1993年北京通縣,當時稱為黑點委夜蛾[1];2005年7月,河北省首次發現該幼蟲為害夏玉米;2011年二點委夜蛾在黃淮海夏玉米種植區暴發,造成少數地塊出現復種或毀種現象,已成為夏玉米安全生產的嚴重威脅[2]。2021年2月25日河北省農業農村廳將二點委夜蛾確定為河北省公布的二類農作物病蟲害之一。
1.1 幼蟲識別。該蟲幼蟲體長1.4~1.8cm,黃灰色或黑褐色,頭部褐色,額深褐色,腹部背面有2條褐色背側線,到胸節消失,各體節前緣有1個倒三角形的深褐色斑紋,遇到觸碰、藥物噴淋迅速縮成“C”字型,做假死狀。
1.2 成蟲識別。雌性成蟲體長0.81~1.1cm,翅展2.05~2.35cm;雄蟲體長0.78~1.05cm,翅展1.84~2.0cm。成蟲呈灰褐色,前翅上有2個黑點,外緣黑點外側還緊鄰1個白點。
2.1 發生規律。在河北省中南部,二點委夜蛾越冬代成蟲在4月份出現;第1代成蟲6月中下旬出現高峰期,產卵于麥秸覆蓋的夏玉米苗基部或附近土壤表面。6月底~7月上旬孵化產生2代幼蟲,成為為害夏玉米幼苗的主要害蟲;7月中旬~8月上旬是2代成蟲的發生期,但玉米田間調查幼蟲數量不大,為害不明顯;第3代成蟲數量較小,但峰期仍可以看出在8月中旬~9月下旬;10月下旬3代幼蟲在作物落葉和雜草等場所下吐絲作土繭休眠越冬;翌年春季3月下旬,老熟幼蟲開始化蛹。田間系統調查表明主害代之后,幼蟲為害不明顯[2]。
2.2 發生條件。影響二點委夜蛾生存環境的密切相關因子主要包括溫度、濕度、降水等氣象要素,農田麥秸處理狀態、腐熟程度等生態環境要素。二點委夜蛾一般常發生于小麥—玉米連作區域,秸稈還田及玉米灌水造墑的保護性耕作方式為其卵的孵化及幼蟲生長提供了適宜的環境。
2.2.1 適生環境。幼蟲喜陰暗潮濕,畏懼強光。處于玉米灌溉期的潮濕環境為該蟲的孵化和幼蟲的生長提供了適宜的條件。麥收后的玉米田有秸稈覆蓋物或田邊有雜草,高麥茬和厚麥糠為幼蟲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一般來說,當小麥產量較高且麥秸較多時,麥秸下溫度較低,更適合二點委夜蛾生存;田間麥秸干燥不利于二點委夜蛾幼蟲存活,為了取食、補充水分和降溫,便會鉆蛀玉米莖基部,使得其更加趨向為害玉米幼苗。
2.2.2 氣候因素。小麥收獲玉米播種期間低溫高濕利于該蟲發生,二點委夜蛾產卵的適宜溫度為24℃~27℃,32℃時產卵量顯著降低,超過36℃成蟲不能存活,卵不能孵化;該蟲生存的適宜濕度為60%~80%,低于40%成蟲壽命短(3~4d),產卵量低。
2.3 為害時期。通過植保部門監測,二點委夜蛾1代成蟲從6月上旬開始進入始盛發期,幼蟲發生和玉米苗期生長高度吻合,每年6~7月份,為害夏玉米苗的是二點委夜蛾第2代幼蟲。
3.1 幼蟲隱蔽性較強。二點委夜蛾幼蟲生長喜陰暗潮濕、畏懼強光,常常隱藏在玉米幼苗周圍的碎麥秸下,在田間表面不易被發現。
3.2 幼蟲為害選擇性強。二點委夜蛾幼蟲通過鉆蛀玉米莖基部,形成蛀孔,造成心葉失水萎蔫、枯心苗,或者咬食玉米次生根,造成玉米苗倒伏[3],輕者東倒西歪,嚴重時致苗死亡。同時,幼蟲具有植株轉化和群居性的特點,常選擇在麥秸殘留覆蓋多的地塊順壟破壞[4],若監測、防控不及時不到位,會造成缺苗斷壟,造成嚴重的農業經濟損失。
3.3 幼蟲局部暴發性強。二點委夜蛾發生呈局部區域性暴發且成蟲產卵期較長的特點,而且幼蟲發育階段各不相同,導致各齡幼蟲同時存在,防治難度增大。
4.1 生態調控
4.1.1 機械滅茬。小麥收獲后利用滅茬機將麥秸和麥茬殘體長度粉碎至5cm以下,或淺旋耕滅茬后再播種玉米,達到破壞二點委夜蛾適宜生存的高麥茬生態環境的目的,使該成蟲不易在此地棲息產卵[5]。
4.1.2 清理玉米播種行麥秸。通過使用清壟機、玉米清壟播種機、播種行旋耕播種機、在播種機上配置清壟器、人工清理等方式清除播種行麥秸,清理的越干凈防控效果越好。
4.2 理化誘控。采用燈光誘殺、性信息素等現代植保技術誘殺成蟲,減少蟲源基數,加強監測預警與應急防控處置,一般每30~50畝安裝1盞誘殺燈。
4.3 化學防治
4.3.1 防治指標。依據《二點委夜蛾監測預報與綜合防治技術規范》,二點委夜蛾發生程度分為五級,即輕發生(1級)、偏輕發生(2級)、中等發生(3級)、偏重發生(4級)、大發生(5級)[6]。一般掌握標準為:被害株率達到3%、百株幼蟲5頭、為害面積達到10%即達到化學防控標準。
4.3.2 化學防治方法。①毒土法。在早晨,用80%敵敵畏乳油300~500ml或48%毒死蜱乳油500g藥劑拌入25kg細土,順壟撒在玉米苗邊,注意毒土不能撒在玉米植株上。②毒餌法。在傍晚,畝用4~5kg炒香的麥麩或粉碎后炒香的棉籽餅,拌入兌少量水的90%晶體敵百蟲或48%毒死蜱乳油500g,制成毒餌,順壟撒在玉米苗邊,不能撒到玉米上。③噴霧灌根法。用48%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等噴霧灌根,方法是將噴頭擰下,逐株順莖滴藥液,或用直噴頭噴根莖部,藥液量要大,每株50ml藥液,保證滲到玉米根圍30cm左右害蟲藏匿的地方。④澆灌法。玉米播種后,每畝隨水澆灌毒死蜱乳油1kg,可有效防治玉米田二點委夜蛾。
小麥秸稈還田、免耕播種等耕作方式的大力推廣,為二點委夜蛾繁衍生存創造了條件,二點委夜蛾成為河北省夏玉米的常發害蟲之一,其為害玉米時呈現出隱蔽性較強、選擇性強、暴發性強,防治難度較大等特點,嚴重威脅著我國糧食生產安全,在監測與防治上,應抓好早期防治工作,實施生態調控與化學防控相結合,以生態調控預防為主,成蟲控制為重,危害期應急防治為補,減少二點委夜蛾對糧食安全的威脅,降低農業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效益的損失。建議大力推廣帶有秸稈條帶粉碎功能的清壟玉米播種機,破壞二點委夜蛾生存條件,減少二點委夜蛾的發生,同時要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提高農民對玉米二點委夜蛾的識別和防控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