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靈肖 劉 佩 裴志勤 相艷麗 王寶晴
(1辛集市農業農村局 河北 辛集 052300;2邯鄲市畜牧技術推廣站 河北 邯鄲 056000)
2019年以來,大型豬企大規模圈地擴張,帶動了全國生豬產能的恢復,據有關部門數據:2020年12末,全國能繁母豬存欄4161萬頭,生豬生產持續恢復,產能不斷釋放,快速提升。2021年上半年,各大型豬企育肥生豬出欄同比均翻番,同時我國1~5月份進口豬肉196萬t,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3.7%。
養豬業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小散戶的生存空間將會減少,取而代之的將是生豬產業的規?;?、集約化、智能化、機械化為主要方式,中小規模養豬場為補充方式。生豬產業寒冬之際,中小規模養殖場如何利用自身發展優勢,克服劣勢,揚長避短,站穩腳跟,如何提高養豬效益呢?
養豬業目前還是勞動密集性產業,養豬是民生產業,總體還是要回歸常態化,家庭農場及小規模豬場的生命力、影響力及計算成本的方式與規模豬場不同,管理費用少,對低利潤的耐受力較強,這是和大企業相比,相對的一個優勢。豬場的規模與管理者自身管理能力相匹配,則養豬成功的把握性大,反之,則風險較大。盲目擴大規模,認為現在是抄底的機會而不顧自身團隊管理水平和適配的技術水平,是盲目樂觀的做法。應保持適度規模,狠抓管理,提高豬群質量,健康穩定發展。
首先是對將來的仔豬價和育肥豬價不要有太多的奢望,因為非洲豬瘟的影響,近兩年豬價波動較大,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畸形市場價格,出現不正常的暴利現象,吸引了各路資本逐鹿生豬產業,因而帶動了生豬行業發生突變轉型升級,但是行業終究會回歸行業本原,回歸常態利潤。
悶頭養豬的時代已經永久成為了過去,非瘟的影響加速了行業變革,中小規模豬場需要抬頭看路,了解國際、國內生豬產業適時動態,審時度勢。認識到對手已經是大型豬企,是資本和精英,目前集團養豬企業至少有20家,還處于極度擴張之中,他們是生豬產業高質量集群發展的領風者。各路資本和精英已經進入養豬行業,生豬產業從業人員結構、養殖理念、思維方式、養殖方式、養殖設施設備等軟件硬件等構成和以前發生了顛覆性質變,他們在引領生豬產業進入集團規?;?、集約化、智能化、機械化。育肥豬出欄越來越像批量生產的工廠化產品一樣。
當下“養豬是技術活”的理念仍是真理,家庭農場及小規模豬場管理者和技術人員應該及時關注行業動態,參加技術培訓、技術交流,博取眾長,引進先進的實用新技術,更加注重環境控制、疫病控制和糞污處理,對豬場人員實行人性化管理,對豬場豬只實行精細化管理。改進各生產中的關鍵細節,利潤在細節里,細節疊加優化,形成良性循環。比如:實行母豬批次化管理生產技術,明顯減少豬群管理難度,便于防疫、消毒,改善提高生產成績;應用豬舍空氣過濾技術,可以過濾病原體的傳播媒介物、塵埃顆粒和氣溶膠,有效減少病原體傳播。
對疫病的防控還是不能掉以輕心,不可因為目前的虧損而忽視疫病的防控,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防控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養殖業和工廠生產的產品還是有巨大差異的,不是在行情差的時候能及時減產的,是需要連續的投入人力物力,否則前功盡棄,該投入的還是要投入,及時做好疫病防控工作,把非瘟防控措施和防控方案落到實處,防控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