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燕霞
(河北省石津灌區事務中心 河北 石家莊 050051)
石津灌區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屬于大型灌區,是河北省唯一省屬灌區。主要職能是以農業灌溉、南水北調輸水管理為主,兼顧生態供水、水力發電、防洪排澇等。農業灌溉水源為滹沱河上游的崗南、黃壁莊2座聯合調節運用的大型水庫,總庫容為27.8億m3,灌溉受益范圍為石家莊、衡水、邢臺3個地級市14個縣(市、區),設計灌溉面積200萬畝。南水北調石津干渠源于石家莊市區西北部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的田莊分水口,終點為衡水市的付家莊和滄州市的代莊引渠,供水受益范圍為石家莊、衡水、滄州3個市25個縣(市、區)。
石津灌區灌溉渠系有總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農渠6級渠道,共計1.5萬余條,總長1.08萬km,各級各類建筑物1.38多萬座,其中總干渠1條,與石青公路、307國道和石黃高速并行,全長134km,渠首設計流量114m3/s,總干渠上建有3座水力發電站,總裝機容量12750kW。南水北調石津干渠包括明渠、箱涵2部分,其中:明渠約160km,布設8個城市分水口,29座節制閘;箱涵段約90km,布設6個城市分水口,6座節制閘;還布設了103座農業分水,8座退水閘。
石津灌區事務中心為灌區的專管機構,隸屬河北省水利廳,實行以專業管理為主,與群眾管理、民主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中心下設11個職能處(室)、13個直屬管理處。分干渠以上工程屬國家所有,由事務中心和管理處按照“統一部署、分段管理”原則,實行分級分段管理,負責渠道工程日常運行、維護,將水輸送到支渠口。支渠以下工程屬集體所有,由群眾管理組織灌溉站,收益由村(組)共同管理,負責日常的工程運行、維護,將水輸送到斗渠口,并根據斗渠口水量向受益村征收水費;村級組織(用水組)管理斗渠以下工程,負責渠道清整維護、用水戶澆地,并向用水戶征收水費。
3.1 管養未分離,維養資金不足。中心一直在探索成立或委托一支專業技術性較強的隊伍來對工程設備設施進行維養,建立起管養分離的新機制,但是受人員、技術、管理體制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專業維修養護隊伍一直未組建,管養分離一直未落實,造成部分工程設備沒能進行專業的維養,出現高耗低效運行或帶病運行的情況。
3.2 設施老化多,維修不及時。受水毀和人為破壞影響,部分工程出現塌陷、斷裂,隔離網欄損壞、丟失等問題,盡管中心不斷的加強工程巡查和維護,對破損的工程及時進行修補,但是損壞接連不斷。部分設備設施尚未安裝齊全或存在故障,一些老舊機電設備設施更是磨損嚴重。另外,部分管理用房和巡護道路等附屬設施建設標準低或不完善,部分渠段、樞紐建筑物存在無專用巡護道路的問題,部分房屋年久失修。這些問題也都因資金限制不能徹底維修,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工程和輸水安全。
3.3 末級標準低,改造不全面。灌區的斗、農末級渠系約80%的設施建于20世紀50~70年代,在當時條件下,渠系布置不合理,設施配套不齊,田間基本沒有灌溉和排水工程,工程標準低,病險隱患較多。長期的運行中,由于管理不科學,維護不及時,同時受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改造及井灌面積擴大等客觀因素影響,部分設施老化破損,渠道滲漏較重,不少斗渠下游無法行水,存在“斷、毀、殘”等現象[1]。
3.4 破壞事件多,治理難度大。灌區橫穿多個市區、城鎮,居住密度大,臨近國道省道,交通便利,中心巡護人員雖然24小時日夜巡護和宣傳引導,定期或不定期的對沿渠的環境進行整治,但是居民保護水源的意識不強,沿線傾倒垃圾、偷排污水、私搭亂建、涉水釣魚等現象屢禁不止,嚴重威脅著水質安全。由于歷史遺留原因,各級渠道占地范圍內違章建筑較多,部分違建緊鄰渠道上開口邊線,對工程設施和水質造成威脅,一些人員破壞護網進入渠道垂釣、戲水,甚至在渠岸違法種植、養殖,治理難度較大。
4.1 推行管養分離,成立維養部門。管養分離是灌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的核心,是適應市場經濟的最有效途徑。灌區將成立或聘用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專業化的維修養護部門,把工程維修養護業務從中心徹底剝離出來,從組織體系建設上保證工程管養分離,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定期或不定期的組織工程管護人員參加專業技能培訓,加強對工程管理維修養護知識的學習,提高他們的操作能力和維修技術,逐步培養一批一專多能的業務骨干,更好的為灌區的運行管理服務。
4.2 多方溝通協調,維修改造工程。繼續與主管部門加強溝通協調,盡快實施石津干渠改造提升工程,力爭從根源上解決工程損壞、設備設施老化、道路排瀝排水、管理附屬設施等各類問題,尤其要加快石津干渠全線隔離護網護欄的提升和信息化、自動化建設,實現全封閉管理[2]。在今后的運行管理中,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和全程監控監管來加強對工程的巡視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對于超出使用年限,已無法再使用的工程,更要及時的上報進行重新修建,消除安全隱患,為灌區的正常運行打下堅實的基礎。
4.3 爭取建設資金,改善末級渠系。繼續暢通末級渠系建設途徑,多方爭取國家、省級建設資金投入,切實加大灌區末級渠系節水改造和計量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完善提升末級渠道工程標準。特別是要加大對灌區斗渠和跨鄉、出境農渠的改造和建設,切實解決灌溉“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改善基層水利設施條件和功能,完善田間渠系配套設施,使末級渠系工程的作用得以全面發揮,以提高農業節水效益,有效發揮大型灌區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的實際作用[3]。
4.4 建立聯動機制,加大水污染治理。加強與地方政府和河長辦的協調與配合,充分發揮沿渠地方政府的作用,就水質保護、垃圾整治、防染治污、應急處置等建立長效聯動機制,定期開展聯合巡查,加強對工程的監管力度,對發現的問題要及時處理,對重大問題共同研究,各司其責限期解決,嚴厲打擊偷排偷倒、亂搭亂建以及破壞水利工程等違法行為。繼續規范管理和運行監管,完善各項制度,提高水政執法隊伍綜合素質,深入到鄉鎮、田間地頭,采取多種方式積極開展宣傳活動,切實提高沿線民眾的自我保護和環保意識,使石津灌區的水環境得到持續改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