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萬龍
(重慶市巴南區農業技術推廣站,重慶 巴南 401320)
近年來,我國糧食產能屢創新高,播種面積和產量穩步提升,但同時也出現了由于農業資源的過度和不科學、不合理利用而引發的農業面源污染、耕地資源退化、農業生態系統逐步退化等突出問題。從20世紀末開始,為提高糧食產量,我國農藥使用量急劇攀升。2014年,我國農藥使用量(商品量,下同)從1998年的55.9萬t急劇攀升至180.77萬t,增長了3倍多(資料來源于農藥市場信息),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構成巨大威脅。為有效改變農民超量用藥和依賴高毒農藥的習慣,國家于2007年明確對甲基對硫磷等5種高毒農藥全面禁止使用,同時于2015年又制定了到2020年實現農藥使用“零增長”的目標任務,來積極推動減量工作開展。這一系列舉措的出臺,高效推動國內逐漸出現一批具有高效、低毒、低殘留、低用量增效的農藥減量使用新技術、新產品,以替代高毒農藥品種。本文通過系統總結國內現有的農藥減量使用實踐與進展,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做了深入的探討分析,并提出相應解決對策,以期為確保我國糧食產能提升,完成農產品質量和生態環境安全保障提供參考依據。
一般認為,農藥減量使用技術就是運用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生態的及科學安全用藥技術等農業綜合治理措施有效進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一種減量控害技術。在病蟲害預防和控制過程中,做到科學、安全、精準使用農藥,盡量減少或避免使用化學農藥,從而推動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利用農業昆蟲的趨性(主要為趨光性)來誘殺農作物害蟲。如,利用不同波段的燈光誘殺糧油、果蔬茶等特經作物鱗翅目和鞘翅目等趨光類害蟲;利用非農藥制劑糖酒醋液作為食餌來誘殺和控制甘藍夜蛾成蟲及粘蟲;采用色板(黃板、藍板、綠板等)誘殺技術,誘殺葉嬋、有翅蚜等農作物害蟲;運用高溫技術悶棚,可有效控制溫室大棚中部分不耐高溫(高溫致死率高)的病害發生;利用防蟲網覆蓋進行作物害蟲防治;利用太陽能高溫消毒技術,通過農膜覆蓋育苗床和大棚消毒殺菌來防治病蟲等[1]。
主要是利用性誘制劑來誘殺雄蛾的技術,通過使雌、雄蛾成蟲無法相遇阻截正常交配繁殖的方式,來極大程度控制下一代蟲量發生基數,以減輕害蟲對農作物造成的危害。常用且防治效果較佳的有大小實蠅類、食心蟲類、二化螟、稻縱卷葉螟、斜紋夜蛾等性誘制劑。目前人工合成部分農業類昆蟲性信息素的技術是農作物害蟲預測、預報和防治的有效技術手段[2]。
目前主要的農作物生物防治病蟲技術發展迅速且廣受青睞。如,利用農業有益昆蟲和人工釋放有害蟲類天敵的以蟲治蟲技術,應用較廣泛的是通過人工飼養來釋放有益昆蟲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術;利用天敵來捕食有害螨類的以螨治螨技術,包括捕食螨、食霉螨等,其中農業上應用捕食螨防治紅蜘蛛技術比較成功,并已在棉花和柑橘生產上大面積推廣;以菌治蟲的農業技術主要是利用有益微生物來消滅害蟲,產品包括NPV、金龜子綠僵菌、BT以及白僵菌等,其中白僵菌和BT應用較廣,金龜子綠僵菌也占有一定市場份額,其它品種市場銷量較小;以菌治菌技術發展也比較迅速,包括已被廣泛應用于病蟲害防治實踐的阿維菌素、春雷霉素、多抗霉素等生物產品,其中阿維菌素在農業病蟲害滅殺中用量最大;另外,稻田養雞養鴨、稻鴨共育等技術也能夠有效進行生物防控[3]。
運用科技含量高、防治效果好的施藥機械,通過進行精準、低使用量、均勻噴霧施藥,配套優化集成技術,能夠很大程度提升靶標沉降效率,減少其使用過程中的農藥浪費,在提高農藥利用率的同時,減少用藥量。動力噴霧機應用于水稻田的病蟲害預防和控制,高效遠程噴霧機應用于農田及山地機耕道等基礎設施完善的水稻田及茶山病蟲害防治,植保防治無人機應用于水稻田、露地蔬菜田、平地果園等作物類型的施藥防治作業,自走式/牽引式果林噴霧機應用于柑橘、矮熟龍眼等果園中,都取得了較好的使用效果[4]。目前國內市場上常見的高效施藥植保器械有背負式靜電動噴霧機、靜電噴霧噴粉機、電動靜電噴霧器、風送式彌霧機、自走式噴桿噴霧機、遙控航空無人機、靜電彌霧機等。植保無人機使用是近年植保防治工作中出現的一個新亮點,較好地解決了植保施藥器械運輸轉移上不便的難點。
采取推廣抗病蟲品種(水稻抗稻瘟病、果樹嫁接苗等)、改進農作物種植區域布局(適時輪作等)、改善施肥灌水管理技術(施用配方肥、有機肥等)等農業健康栽培技術措施,以農作物田間生態系統修復工程為主導,結合果園種植益草覆蓋技術建立具有天然防御屏障的天敵誘集帶等農業生物多樣性調控措施等,來增強農作物自身預防控制病蟲害水平和能力。目前,推廣應用前景較好的主要有果園種植益草(果園生草)、覆蓋地布等技術。
化學除草劑(如草甘膦等)的廣泛、大量使用為人類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收益和使用上的簡便性,但其過度、不合理、不科學施用又引發了土壤生態環境的破壞污染等一系列問題。“激健”、有機硅等農藥減量增效使用助劑是通過在化學農藥藥液中添加增效使用助劑,從而減弱藥液表面張力,提升藥液在農作物表面吸附性能,從而有效提高使用農藥的使用效果(減少農藥用量15%~30%左右)。當前市場上常見的農藥增效使用助劑有“激健”、有機硅、植物油、礦物油、氮酮等[5-8]。目前,在市場上推廣應用發展迅速的是“激健”。
以政府組織政策推動為主導,相關企業、防治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種植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參與,通過廣泛開展田間試驗建立農藥減量使用可復制、可推廣、有亮點、有技術集成的示范片(示范戶),有效推動農藥減量使用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利用。
農業部自2005年陸續開始由科研、教學、推廣、管理等多方面機構技術專家組成項目組,積極開展替代高毒農藥產品的聯合試驗示范探索研究,成功篩選出40多個適合的新農藥替代品種與適宜配套使用的新技術,以此為抓手開展成效宣傳推廣普及工作,并輔以強有力的市場監管措施[9]。我國于2004—2007年分3個階段完成了對硫胺等5種高毒農藥產品的換代工作[10],這一系列高效措施都為替代高毒農藥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及技術基礎。農業農村部將減少農藥施用量作為農業發展的一大抓手,于2015年制定了到2020年實現農藥使用“零增長”的目標任務,并在2016年制定出臺了具體的農藥減量增效控害實施方案等。同時,從黨的十九大報告到中央一號文件,都將農業綠色發展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衡量標準,農業綠色發展已成為農業發展的主基調[11]。
隨著我國高效農藥使用比例不斷提高,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措施的成功運用,以及精準、科學、安全施藥等各種方法的疊加,各省份農藥使用量呈逐年下降趨勢。到2017年我國農藥使用商品量除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等農藥使用基數高的省份外,其它各省份農藥施用量均在10萬t以下。
自2004年以來,為達到減少農藥在農作物上減量使用和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目標,全國各省市(地區)通過加強農作物病蟲監測預警、大力推廣集成的綜合治理技術,積極更新換代用藥機械和改進施藥方式,強化農民科學安全用藥培訓,建立減量增效項目示范區等一系列措施,農藥減量控害增效工作取得了明顯的生態效益、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12,13]。如,湖北省2015—2018年,通過采取精準測報及防治及綠色防控新技術、新產品示范推廣和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等措施,其農藥使用量平穩下降至0.23萬t[14]。湖南省于2007—2011年通過換代農作物高效植保施藥器械項目實施,有力有效帶動了該省農民掌握農藥使用技術規范和采購先進施藥器械的積極性,農藥利用率和防治效果分別提高15%和8%,節省病蟲防治成本4.6億元,挽回危害損失約20億元[1]。云南省紅河州2016—2019年累計推廣病蟲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面積84.51萬hm2次,化學農藥使用量由2015年底的0.86萬t減少到2019年底0.74萬t,4a減少13.77%,累計挽回糧食損失64.07萬t[15]。江蘇省2011年農藥使用總量8.65萬t,其中生物農藥使用量占比21.2%,比2007年提升了8%[16]。河南省長葛市2017—2019年開展的農藥減量增效助劑“激健”與殺蟲劑、除草劑及葉面肥集成運用試驗,在不同防治過程中殺蟲劑、除草劑及葉面肥減量30%~40%,既能減量增效,又能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提高農產品質量[8]。
當前,隨著人們生活能力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推廣農藥減量使用技術,也將成為基層農業植保農環技術推廣體系,完成服務現代農業高質量安全發展的植保探究新課題。筆者針對實際應用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2.3.1 積極推廣綠色防控技術
目前,我國多數地區病蟲害防控措施比較單一,病蟲害防治更多依賴化學農藥,而如病蟲害理化誘控、生物防治等方法并未大范圍使用。因此,應轉變思路,借鑒韓國、日本等國的實踐經驗,通過采取保護環境的友好型病蟲害理化誘控以及生物防治等技術模式,極大減少農藥施用量。應加大示范面積和宣傳推廣力度,以點帶面,加快普及物理防控等農藥“零用量”的綠色防控技術措施。
2.3.2 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
當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人口老齡化嚴重、農村勞動力缺乏,且農戶以分散經營為主、規模種植偏少,沒有統一的標準來規范分散農戶施藥。農民科學安全用藥認知缺乏,新技術、新產品接受能力差,盲目施藥、隨意施藥和噴灑農藥的器械落后等一系列因素導致施藥過程中的“跑、冒、滴、漏”現象嚴重,造成農藥利用率偏低和浪費。因此,借鑒國外好的經驗,采取“政府部門+防治組織+農戶”的模式,通過開展病蟲害專業統防統治,以及探索建立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機制等方式,是刺激農藥利用率不斷提升的一種有效措施。
2.3.3 加強對減量技術的宣傳培訓
用工多、技術要求高以及作業風險大等是病蟲害預防控制工作的主要特點,而當前我國面臨病蟲防控主要以老弱勞動力為主的局面,其大多數對病蟲害防控知識了解不夠、運用不科學合理,導致誤用、亂用、濫用農藥的現象普遍存在,安全事故的時有發生。因此,我國可借鑒日本、加拿大等國的成功經驗,以科學安全用藥技術宣傳培訓為抓手,通過增強科學安全用藥的意識,來引導農戶科學合理用藥,提高用藥水平[17]。此外,可以通過開辦農民田間學校等方式,加快培育農村農業生產實用型人才,彌補農業專業人才缺失的不足,發揮專業引領和示范帶動作用,完成農藥減量施用的目的。
2.3.4 建立健全激勵機制
我國目前病蟲害發生呈逐年加重的趨勢,既要保證農作物不減產,又要確保農藥減量使用,必然要采取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等技術模式來推動,但推廣綠色防控措施存在的生產成本偏高而導致凈收益下降的問題,成為農民接受綠色防控措施的最大障礙。因此,可以借鑒外國實踐經驗,通過采取提供政府補貼利息、物化補助或現金補貼,結合農業稅收減免、項目扶持等優惠舉措,來鼓勵引導廣大農民減少農藥施用[18]。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建議政府對取得“兩品一標”認證,購買和施用生物農藥、綠色防控產品、購買社會化服務等積極性高的新型經營主體(或農戶)配套相應的激勵、獎勵或補貼政策。
隨著我國高毒農藥的逐步禁止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和低用量新農藥不斷得到推廣應用,國內農藥減量使用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將逐漸縮小,但農藥減量控害工作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技術的多樣性,仍有很多技術難題需要進一步去努力解決。加快培育一批高素質、有能力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以有一定面積規模的農業生產主體為主要依托開展統防統治,解決單家獨戶存在的“打藥難”、“高用量”、“亂打藥”等問題是主要任務。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加大對生物農藥制劑、低用量化學農藥、綠色防控病蟲產品、精準高效植保器械、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的支持力度,推行綠色防控技術與統防統治融合推進應用補貼試點,來降低農戶應用綠色防控技術實現農藥減量的成本,刺激市場需求量的不斷擴大。在施藥植保器械方面,我國與技術發達國家依然存在一定差距。近年來雖然出現了高效、精準施藥新產品、新機具,但在技術上仍不夠成熟,需要不斷改進。在減量使用技術推廣方面,國家通過多種行之有效的措施實施,農藥減量使用技術在部分作物面積上有了一定運用,但距離全面實現專業化統防統治還有較大差距,仍需以堅持政府主導為核心、以市場調節作為手段,不斷培育發展壯大更多精準高效的專業化服務組織,堅持推廣運用綠色防控等農藥減量使用新技術、新產品,打造更多優質農產品及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