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業 張小玉 龍倩 王義存
(隴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甘肅 武都 746000)
當歸(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干燥根入藥,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為婦科圣藥,素有“十方九歸”之稱[1]。
甘肅當歸占全國總產量的90%以上,“岷歸”因其質優量好而飲譽全國[2]。成分分析表明,當歸根主要含有揮發油、多糖、有機酸、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活性物質,在治病防病、美容保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開發利用價值。本文綜述歸活性成分、藥用歷史、藥理藥效等,旨在為當歸產業的合理開發提供理論依據。
當歸具有數千年的藥用歷史,始載于我國首部本草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味甘,溫”,“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瘡,煮飲之”。陶弘景認為,“今隴西叨陽黑水當歸,多肉少枝,氣香,名馬尾當歸”,“溫中止痛,除客血內塞,中風痙、汗不出,濕痹,中惡客氣、虛冷,補五藏,生肌肉”。《藥性論》記載,“止嘔逆、虛勞寒熱,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腸胃冷,補諸不足,止痢腹痛。單煮飲汁,治溫瘧,主女人瀝血腰痛,療齒疼痛不可忍。患人虛冷加而用之。”張元素《珍珠囊》記載,“頭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李東垣認為,“當歸梢,主癥癖,破惡血,并產后惡血上沖,去諸瘡瘍腫結,治金瘡惡血,溫中潤燥止痛。”陳嘉謨《本草蒙筌》記載,“逐跌打血凝,并熱痢括疼滯住腸胃內。”《本草綱目》記載,“治頭痛,心腹諸痛,潤腸胃筋骨皮膚。治癰疽,排膿止痛,和血補血。”葉香巖《本草再新》記載,“治渾身腫脹,血脈不和,陰分不足,安生胎,墮死胎。”
當歸莖直立,帶紫色,高0.4~1m,葉2~3回單數羽狀分裂,葉柄長3~11cm,基部葉鞘膨大;葉片卵形;小葉3對,近葉柄的1對小葉柄長0.5~1.5cm,近頂端的1對無柄,呈1~2回分裂,裂片邊緣有缺刻。復傘形花序,頂生,傘梗10~14個,長短不等,基部有2枚線狀總苞片,或缺如;小總苞片2~4枚,線形;小傘形花序有花12~36朵,小傘梗長0.3~1.5cm,密被細柔毛;萼齒5,細卵形;花瓣5,白色,呈長卵形,先端狹尖,略向內折,無毛;雄蕊5,花絲向內彎;子房下位,花柱短,花柱基部圓錐形。雙懸果橢圓形,長4~6mm,寬3~4mm,成熟后易從合生面分開;分果有果棱5條,背棱線形隆起,側棱發展成寬而薄的翅,翅邊緣淡紫色;橫切面背部扁平,每棱槽中有油管1個,接合面有油管2個。花期6—7月,果期7—8月。
當歸種植多采用育苗移栽,即第1年育苗,第2年移栽采挖成藥,第3年采收種子。當歸移栽當年抽薹開花稱為早抽薹,早抽薹現象是制約當歸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生產上針對早抽薹問題做了大量研究。
成分分析表明,當歸根主要含揮發油、多糖、氨基酸、有機酸和黃酮、阿魏酸、棕櫚酸等活性物質。此外,還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E和鈣、鐵、鋅等23種微量元素,當歸莖和種子含有大量的芳香類物質。
當歸以其根莖入藥,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主治月經不調、經閉、腸燥便難、跌撲損傷等癥。傳統中醫認為,當歸功效因入藥部位而有差異,當歸頭入藥止血,當歸身入藥養血,當歸尾入藥行血,全當歸入藥和血。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當歸活性成分對血液循環系統、免疫系統、呼吸系統等均具有藥理作用。
研究表明,當歸能促進血紅蛋白和紅細胞生產,具有抗貧血的作用[2]。歸尾活血調經的內因可能與阿魏酸鈉增加血小板cAMP、環磷酸鳥苷(cGMP)含量有關[3]。當歸多糖能激活微循環中的免疫細胞,促進造血干細胞和造血祖細胞的增殖分化進而達到補血功效[2]。李淑嬌等[4]比較研究當歸-紅花能夠治療血虛小鼠再生障礙性貧血癥。
當歸具有很好的免疫調節作用,其作用機理與當歸多糖促進脾細胞、巨噬細胞和T細胞的增殖,擴大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細胞數量,刺激產生特異性抗體IgG有關。研究表明,當歸多糖對自身免疫學疾病具有明顯的療效。此外,當歸多糖能延緩骨髓白血病干細胞衰老[5]。
國內外研究發現,當歸及其活性成分對抑郁癥具有明顯的療效;清代名醫陳士鐸《辨證論》所載,無憂湯可以顯著改善大鼠抑郁癥。當歸所含的有機酸類、苯酞類是治療抑郁癥的主要活性物質[6],如藁本內酯能夠有效抑制抑郁癥。阿魏酸鈉誘導分化的PC12細胞裂解液的無細胞濾液抗抑郁效果顯著。
中醫認為肝主血,血是人體血液體循環系統的主要載體。當歸的活血補血功效對肝臟器具有保護作用。熊希凱等[8]報道,當歸注射液增強肝臟解毒功能的藥理學機制是由于其能防止D-氨基半乳糖引起肝糖元減少,保護細胞ATP酶、葡萄糖-6-磷酸酶,5-核苷酸酶的活性。聶蓉[21]研究表明,APS具有保護肝臟的藥理活性,其可以抑制肝細胞脂質過氧化反應穩定生物膜,降低膜的通透性,減輕干細胞的變性和壞死。
研究表明,當歸多糖和阿魏酸具有美白或治療黃褐斑的作用而被廣泛用于美白護膚產品的開發,其機理是能夠抑制絡氨酸酶活性從而抑制黑色素的合成。此外,當歸還能夠抗腫瘤、抗氧化和抗衰老等[8]。
《本草綱目》記載,“古人娶妻為嗣續也,當歸調血,為女人要藥,有思夫之意,固有當歸之名。”當歸作為傳統常用中藥,其補血功效被歷代醫藥所樂道,隨著中醫藥現代化的發展,當歸更多的功效被開發并用于服務人們的生活。
兩千多年的藥用史為當歸驗方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中醫理論依據,經典驗方經久不衰,現在仍被廣大醫藥工作者應用于臨床治療,常見的驗方有當歸補血湯、歸脾湯、逍遙散、當歸散,當歸養血丸等。隨著對當歸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研究的不斷深入,在藥用領域中推出了一批新產品,如腹寧滴丸、當歸注射液、當歸精油注射液、歸麻止痛膏等,新藥投放市場后,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一些用當歸配制的保健食品如當歸多糖飲料、當歸葉制劑等,也備受消費者青睞。
研究表明,當歸富含微量元素,能促進血液循環,能防脫發[27]。此外,當歸能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具有美白美膚的功效[29]。因此,在洗發水、護膚品等領域具有廣闊的開發利用價值。
當歸生產的栽植技術有直播、覆膜移栽和露地移栽3種主要栽培方式。直播是利用種子直接播種經大田生長發育收獲根莖的方式。根據直播的時間不同,當歸直播分為春直播和秋直播。春直播是指春季播種,秋季收獲,不經越冬,不發生早抽薹,但產量低、品質差。秋直播是指7月下旬—8月上旬播種,翌年秋季收獲。秋直播單根重低于育苗移栽,但提高種群密度,仍能獲得高產。直播方式采用條播或穴播,播種量15~30kg·hm-2。直播當歸較移栽當歸而言,生產成本低、早抽薹發生率低。地膜覆蓋可以提高土壤根層溫度和濕度,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數量和活性,提高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顯著增加作物的生產潛力。移栽方式對當歸產量、品質等均具有一定的影響,研究表明,覆膜當歸產量顯著高于露地,生產中應大力推廣覆膜栽培技術。覆膜當歸多糖含量高于大棚栽培當歸,但宋平順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9],因此為保障當歸品質大田種植,應因地制宜的選擇栽培技術。覆膜移栽應在3月下旬—4月上旬為宜,露地移栽較覆膜移栽推遲5~7d,移栽密度1.05×105~1.2×105株·hm-2,株行距為25cm×30cm。
肥料的投入可以顯著提高作物的生產潛力,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資料表明,化學肥料的投入使得糧食單產提高55%~57%,總產提高30%左右。研究表明,20世紀全世界所增加作物產量中有1/2是來自化肥的使用。合理的施肥不僅能促進當歸的生長發育,提高藥材產量,還可以改善藥材品質[10]。研究表明,復合肥總養分含量高且施用量大,能有效提高當歸的藥效成分,最佳的有機肥施用量為4797kg·hm-2。云當歸獲得高產尿素最優施用量為999.0kg·hm-2,鈣最優施用量為1498.5kg·hm-2,氯化鉀最優施用量為777.0kg·hm-2。當歸最佳的施肥方式為磷肥作基肥一次施入,氮肥2/3作基肥,1/3在葉生長盛期追施[10]。綜上,當歸大田栽培以施用有機肥為主,化學肥料為輔,這可能是由于我國土壤氮過高,長期大量施入化肥不僅不會提升土壤肥力,反而導致土壤理化性質改變,鹽漬化程度加深。
當歸生產主要采用育苗移栽技術,即第1年育苗(苗期),第2年移栽(成藥期)采挖藥材,第3年收獲種子。當歸在第2年成藥期發生抽薹開花不能形成商品藥材的現象即當歸早抽薹。早抽薹的當歸根中次生韌皮部與次生木質部的比例減小,次生木質部的薄壁細胞木質化,生活的薄壁細胞和分泌道減少,影響次生產物的形成,導致肉質根木質化并空心,使得根部缺乏油氣,變柴,失去藥用價值[11]。大田當歸正常年份早抽薹率10%~30%,嚴重時可達到80%以上,有的甚至絕收,嚴重影響當歸正常生產。優選品種、科學育苗、合理密植、輪作、間作等措施均能降低當歸的早抽薹率[11],如移栽當歸種苗單根重0.74~1.38g、栽植密度9.0萬~10.5萬穴·hm-2為宜。
麻口病和根腐病是栽培當歸常見主發性病害。當歸麻口病主要發生在成藥期,發病植株根部表皮粗糙,內部組織呈海綿狀木質化,揮發性成分散失,失去藥效[11]。研究表明,當歸麻口病致病菌是燕麥鐮刀菌等6種真菌浸染傷口所致,也有學者認為是由線蟲所致,高溫高濕環境下易誘發麻口病[12]。培育壯苗、選育抗病品種、清理田間雜物、輪作、間作等農藝措施均能減輕麻口病的發病率。此外,采用多菌靈、苦參堿、阿維菌等化學藥劑對土壤處理或者浸苗、灌根等防治效果明顯[11]。當歸根腐病主要發生在6—7月,其患病根莖呈紅褐色,葉柄失水變紫褐色,苗期植株矮小,病株10d內干枯死亡[12]。研究表明,鐮刀菌、腐霉菌和軟腐細菌共同浸染,造成幼苗猝倒、萎蔫、根腐。劉華等[13]則認為,南方根結線蟲是當歸根腐病病害的主要原因。研究發現,腐爛莖線蟲引起云當歸軟腐病的病原菌。可見,當歸根腐病致病菌種源因氣候區域而有所不同,都表現為與其它菌復合能加重浸染的現象。輪作、殺菌劑處理苗床、種苗等均能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綜上可知,合理的輪作、間作、培育壯苗等農藝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當歸病害的發生。